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5596 5
2009-03-30
如题,具体传导机制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3-30 11:46:00

首先要说明货币数量论,就是M*V=P*Y,即货币数量乘货币流通速度等于产品价格乘产量。1、货币流通速度V较为稳定,2、V稳定,央行降息增加了货币供应量时,引起名义产量价值(P*Y)同比例变动,3、一个经济的物品和劳务产量(Y)主要是由要素供给(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和可以得到的技术决定的特别是由于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并不影响产量。4、在产量(Y)不变情况下,因为名义产量价值(P*Y)相应变动,这些变动就反映在了物价水平P的变动上,5、因此,央行降息增加货币供给,结果是物价水平提高,即高通货膨胀率 。

仅供参考,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30 16:04:00
以下是引用张进都在2009-3-30 11:46:00的发言:由于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并不影响产量

这是关键性假设(不同的答案常常因为不同的假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31 18:38:00
理论上有利于物价降低 实际上除非有大幅度的加息,不然作为微乎其微

你也知道 从去年年底开始到现在,两三个月加次利息,为什么呢?

因为CIP就是物价上涨指数过高!为什么过高?因为经济形势好了,老百姓手里有钱了,有钱干嘛?消费呗!买东西的人多了,东西自然涨价了!也就产生了通货膨胀.

那通货膨胀根源在哪?在于流通领域里的货币过多!为什么会多,因为银行利息太低,不如拿出来炒股票,买基金,买房,买车,只要买了,要不了多久,发展这些全涨价了!自己赚到了!既然这样,干嘛要存钱,拿出来做别的,今天买十箱一块2一袋的方便面,一礼拜后,看!涨了吧!一袋一块5了!

什么东西都涨价可不好,为啥!因为国家给你的工资没涨多少,甚至没涨!那老百姓还能干?不干啥整,领导人看不下去了,可要是全国都涨工资,那老了钱了,8行啊,还是8行啊!啥整?周小川出来啦!加息!让老百姓知道加息了,但我不给他们多加,一回就0.27,你今天不回银行存钱,我明天还加一点,明天不回去是不,我还加一点,都不怕你后天不回去,因为大后天我还给你再来一点!老百姓哪知道这是一步步引诱自己呢?呀!一年期都3.87啦,税也5%了,快回去拿钱,房子放两年再买,方便面也少买两箱!老周听到消费,可乐坏了!一拍桌子:得,宏观调控奏效了!我年底一百万拿到了!(何止...)

大家都回银行存钱了,市面上钱少了,买东西的人少了,卖东西的还那么多人,啥办?我降价,要不方便面都过期了!啊,你降,我也降,咱们天天降,看谁能比过谁!

LOOK! 这就是利息与物价的关系!

喉喉说的普通了点,不过更容易理解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2 18:12:00

央行降息,货币供应量增加,短期,LM曲线右移,i下降,投资需求增加,产出增加,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物价下降。长期,货币中性

然而,以上分析仅限于实体经济领域内,如果考虑虚拟经济,则答案复杂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13 21:50:00

由于社会需求下降,企业发展被动适应调整,对信贷需求降低。银行利益=信贷量×信贷利息—储蓄量×储蓄利息,由于信贷量下降,银行利益降低。通过降低利率,降低储蓄成本,属市场经济规律的正常运用。根据价值=需求/商品量,在需求降低时,商品量不变,物价下降。央行降息和物价下降是社会需求下降的共同市场反应,央行降息与物价下降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打个比方:社会需求下降相当于下雨,央行降息和物价下降相当于两个人打雨伞。打伞的两个人是因为下雨而同时打伞,而绝不是因为一个人打伞而导致另外一个人打伞。

投资和投机对企业、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无论是股票、债券或实体投资,都是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融资、融券是规模效应的需要。企业或社会总体经济规模效应的发挥,提高了社会总需求(例如21寸彩电从3000元每台降至700-800元每台。节约了整个消费成本,社会需求相对增长)。所以,投资并获得投资回报,既促进发展了经济,也提高了投资人的收益,是社会应当积极支持和鼓励的正当的市场行为。
      投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股票、债券、期货、房地产等等价格的差价。其方式为先买入后卖出。既不为规模效应融资,也不为社会需求的增长出力。对金融、房地产等行业较小规模的投机,可短时起到市场繁荣的表面作用。但大规模的、持续的透支投机,结果必然成为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下面以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来说明投机过度的作用及影响。1929年美国股市的繁荣,吸引了全球美元持有者投机。由于美国信贷和信用消费宽松,股票的买入只需股值的百分之十,提高了投机能量。由于投机力量以获取差价为目的,所以在投机资金既将枯竭、股价难以上升时,投机力量抛出股票出局。由于股票价格=买入量/卖出量,在买入急速下降、卖出急速上升的双重打击下,股价狂泻,股市崩溃。由于投机者(有时包括投资者)有90%亏损或破产的概率。使得这场几乎美国全民参于的投机,有90%的人资产缩水或破产。美国失业率上升至25%。由于消费总量骤降,导致企业规模效应下降。而牛奶、西红柿等不能储存的商品,由于消费量骤减而相对剩余,因无法保存而被倒掉。由于消费量骤减,市场规模迅速下降。至1931年,美国年总产值与1929年的900亿美元相比,减少了200亿美元。经济危机并无周期性。原因是过度投机造成需求增长的假象。当投机结束,大部分投机者(消费者因银行破产、储蓄受到损失,成为被动投机者。)失去部分或全部资产,使消费骤减反作用力于市场,造成市场萧条。异曲同工的中国三鹿奶粉事件,是由于奶粉中存在有害物质,引起消费恐慌,造成消费量骤减。同样,使得牛奶生产相对过剩。因无法保存,引起奶农倒奶的现象。无独有偶,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样造成90%投机者(或被动投机者)的亏损或破产。由于美元的全球通用、持有,在全球范围的投机面、影响面较大,所以造成全球消费者或国家的消费能力下降。美国更成为重灾区,其制造业的大幅下滑已客观说明了投机对实体经济的沉重打击。
  经济危机表现为由于社会需求骤降,商品相对过剩、失业率上升、通货紧缩等市场萧条现象。需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方可重新复苏,逐渐平稳运行起来。而这一段时间,可能需要十至二十年。

1996年后银行连续几次降息的市场信号

      从银行的企业运行角度看,其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如果贷款量增加(需求上升),贷款利息是上升(存款量一定),为了增加存款量,保证贷款供应,银行提高存款利息,增加储蓄。1996年,由于国家抽走房地产资金(停贷),造成需求骤减,银行成本急剧上升,被迫降息。
      由于我国的经济理论主要采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作为政府来说,降息是为了减少储蓄,刺激消费,让百姓投资股市,为企业融资等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具体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为刺激消费,降息作为策略来说,也产生了正好相反的作用。在美国,由于利息降低,相对股票的分红要增加,消费者购买股票,股价上涨、消费增加,这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投资意识能力强。但作为中国的储户,由于正处于生活条件才得到改善的发展阶段,投资意识与消费能力都相应较弱。特别是由于储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儿女婚嫁、看病、养老、教育等必需支出,属于安全性资金准备。银行一旦较大幅度降息,只会使储户利息收入降低,减少预期收入,降低未来资金支出的安全性。在恐慌心理下,将本该消费的资金转向银行进行储蓄,以提高未来支出的可靠性。所以,银行较大幅度的降息引发的是中国银行储蓄激增。而储蓄激增又引起银行成本急剧上升。只能为降本而降息,因此,引发国内银行降息与储蓄激增的循环促进。所以说,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与具体的市场环境相结合,否则,同样的方式有时在不同的地区会产生正好相反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