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27 4
2005-09-13
<P  align=left>按资分配的制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P>
<P  align=left>是现代社会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一,    社会消费不足的问题是现代发达国家的通病,也是引发诸多主要社会矛盾的焦点。<p></p></P>
<P >(一)             社会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弊病。<p></p></P>
<P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占社会经济的比重还不大,环境宽松,发展空间很大,那时社会消费不足的现象并不突出,也不存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问题就爆发出来了,由社会消费的不足所引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频发生并愈演愈烈,为了争夺市场,战争连绵不断,1929-1933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曾使资本主义世界摇摇欲坠,那时候资本主义的丧钟似呼就要敲响了,然而并未如此。<p></p></P>
<P ><FONT face=宋体>当时就这些发达国家本身而言,己发展到垂死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就整个世界的大环境而言,还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亚、非、拉各洲的商品经济还都很落后,还有很广阔的发展天地,因此,整个世界还处于较年轻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当列强们采取了各种手段撬开了这些封闭的国门后,进行了大量的商品和资本的输出,从而使即将垂死的垄断资本主义又复活了,而且至今仍具活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诸列强为了争夺市场、扩张输出、摆脱危机的继续,然而这次大战使资本主义世界进一步缩小了。<p></p></FONT></P>
<P >资本主义为了摆脱灾难性的经济危机,推行国家资本主义,这时被称为资本主义救星的凯恩斯主义出台了,它主要利用国家政府的权威干预和调节市场,采取金融措施,增加公共工程开支,大搞福利社会、军备竞赛、赤字予算等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来缓解危机、失业和罢工等社会矛盾,但这些效果是有限的,因为资本主义绝不可能把剥削来的劳动剩余价值重归劳动者让其自由消费。<p></p></P>
<P >由于用战争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笫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发达国家除了普遍的在国内推行凯恩斯主义外,他们更主要的策略是对外以开发援助为诱饵,采取了以和平输出为主的措施,大量的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输出资本和商品,今天他们特别看重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打入中国市场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淘金宝地,从我国加入世贸的长期谈判看,他们也都是为了占有更多的中国市埸份额而讨价还价,因为发达国家更加依赖于出口,出口就是他们的生命线。<p></p></P>
<P >有人说资本主义现在没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了,非也,如果今天他们不向外输出非常庞大的资本和商品的话,他们一天也过不下去,如果美国等资本列强,把他们在世界各地资本输出的投资通通的收回国内进行生产,你说他们有没有生产过剩,不仅有而且越来越严重了。从二十世纪至今的和平与战争史都可以证实,他们不择手段的争夺市场,扩大输出,是美国等资本列强永恒不变的核心战略和出发点。这是我们必须铭记在心的。<p></p></P>
<P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到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予,从失业到罢工,从战争到和平,变来变去,都是与社会消费不足交织在一起的,可见社会消费不足的问题,在各种主要社会矛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p></p></P>
<P >(二)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消费不足的问题,也将不断的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p></p></P>
<P >1、外贸出口的升降, 严重的左右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p></p></P>
<P >根据“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报告指出,出口形势左右今年的经济增长”(见中国证券报2000年4月26日头版,)该文论述了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迅速蔓延到欧美乃至全世界,当年十月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出现了负增长,通货紧缩,这主要是因为出口下降的结果。<p></p></P>
<P >当2000年我国进出口双双实现了高增长,从而也拉起了我国GDP的迅速增长,这说明“外部需求对国内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因此“…经济出现高速增长并不是内需启动的结果,而是对外贸易大幅回升的直接反映”。(同上).因为扩大内需刚刚启动,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p></p></P>
<P >2、我国社会消费不足的问题,现在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突出。<p></p></P>
<P >现在我国商品经济还不够发展,还有着广大地区没有很好的开发,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今天我国实际上还处于和自由资本主义相似的发展阶段,然而消费不足的问题,己显得比发达国家更突出。<p></p></P>
<P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积累较快,而分配于社会消费基金的比例较低,两者失调。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把大量的商品和资本输入我国,把他们国内的消费不足和过剩的产品转嫁给我国,使我国的生产与消费的比例更加失调。<p></p></P>
<P >大量外资和商品的涌入,使国有企业的产品大量积压,乃至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下岗,社会消费能力进一步相对降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许多扩大内需的措施,如开发浦东和西部广大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房购车延期付款等,这些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需要,但这些仍还是不够的。<p></p></P>
<P >再说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作为社会积累投入的,如铁路、交通、电力、能源等都是为了发展生产打基础的,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增加就业,提高消费;但建成后,扩大了生产能力,当市场已经饱和时,因消费未能有效跟上,将会出现新一轮的生产过剩。<p></p></P>
<P ><FONT face=宋体>同样外资的引进也主要是作为社会积累进入中国市场的,他已经挤垮了大批国有企业,因为它未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带来有效的社会消费需求,使社会生产与消费更加失调。在这时能否增大出口具有关健意义。<p></p></FONT></P>
<P >为了克服上述矛盾,近几年在我国各地,都将广大职工退休年龄下调五岁,如果我国职工的平均工作年数为三十五年的话,那么减少五年就等于每人一生中减少15%的工作年或工作日,也就是减少了15%的社会生产量,以缓解生产的相对过剩与社会消费不足的社会矛盾,但效果仍很不够。然而这些都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p></p></P>
<P >现在一些发达国家职工的退休年限,如美国男女都为六十五岁,我国工人是男五十五岁,女五十岁,比我国法定的大十至十五岁,平均为十二岁半,而我们又普遍的下调五岁,实际的差距达十七岁半个工作年,相比之下,我国职工就会减少了约50%的工作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消费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已比发达国家更加严峻。如果我国能够增加这50%的生产量,人们又能消费掉,中国发展就更快了。<p></p></P>
<P >以上只是对问题现象的罗列,而造成社会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p></p></P>
<P >二、按资分配制度,对社会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不合理的分配,使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严重失衡,是形成社会消费不足经济形态的基因。<p></p></P>
<P >社会消费不足的原因,人们可以列出很多,如生产水平不高,生活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流通不畅,中国传统美德节俭,降低了消费顷向,大批职工下岗,收入相对降低,未下岗的职工,因有后顾之忧,也不敢消费等等,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和一般原因。<p></p></P>
<P >我认为形成社会消费不足经济形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问题,是按资分配的制度分配比例失调的必然结果。<p></p></P>
<P >何谓按资分配的制度呢?即谁投资于企业,企业的全部利润,包括劳动剩余价值在内,都归投资者所有。<p></p></P>
<P >(一)         在简单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的生产与消费是平衡的。<p></p></P>
<P >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经济,既没有按资分配的制度,也没有生产发展的积累机制,那时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和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相对应的,因此在这里我称它为简单商品经济。这种商品经济的自动调节系统,也比较简单,他没有放大器装置,即没有资本的积累机制,它只是一种定值调节,和抽水马桶调节水平面同理,所以几千年来生产一直发展缓慢,老是在同一水平上反复循环。<p></p></P>
<P >简单商品经济的生产经营者,主要是家庭手工业者,小本钱生意,生产是量销为产的,能销售多少就产多少,或者卖出去后再生产,因为流动资金很少,有些甚至是实物交易,每个家庭包括农民和地主在内的自然经济,人们的消费也是量入而出的,因此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能消费多少就生产多少,两者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可以说在这里生产与消费是1∶1的比例。<p></p></P>
<P >(二)按资分配的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形成现代社会消费不足经济形态的基因。<p></p></P>
<P >1、社会生产发展的积累机制,是资本主义的、也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发明与创举。<p></p></P>
<P >真正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在野蛮的、强盗般的掠夺性的原始积累之后,当资本家和工人相结合时才建立起来的。这时它实行了按资分配的制度,即把广大工人的劳动剩余价值,都剥削来,归资本家所有,但他们不像地主阶级把地租都吃光花光挥霍光。而他们就不同了,他们是生产的组织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们把剥削来的劳动剩余价值作为积累基金,发展和扩大再生产。从而使沉睡了几千年的简单商品经济,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并飞跃发展。如果没有这个社会生产的积累机制的推动,商品经济的巨大彐球是不会自动滚动起来的,这正是资本主义对于人类历史的伟大发明和创举,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飞跃。<p></p></P>
<P >2、资本积累机制的建立,使商品经济的自动调节系统中,首次增加了一个功能放大器,单个的资本家,就是他的第一代产品。<p></p></P>
<P >这种功能放大器,也像机器设备上的自动调节系统中的放大器的职能一样,并且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更新换代,推陈出新,为了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它从单个资本发展到两合公司、无限公司、有限公司、同业联合地托拉斯、银行、金融、工商金融联合起来的大集团公司康采恩、保险公司、上市的股份公司等,它的放大功率越来越大,效能越来越越高,这些都是按照投资者们的共同意志,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经营风险的最小化,经过了几百年的努力,经过无数专家学者们的精心设计,并不断地改善提高和完善的。这种按资分配的商品经济,生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占有率都很高,现在一般又称<p></p></P>
<P >为市场经济。<p></p></P>
<P >3、按资分配的制度又是新的社会不公和新的剥削制度的源头,它加快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无限的扩大贫富差距,使社会犯罪率激增,它是现代世界诸多主要社会矛盾的基因。<p></p></P>
<P >在简单商品经济的生产过程中,是不进行交换的,交换是把产品拿到市场中进行的,并且是等价的<p></p></P>
<P >交换。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就不同了,他的最基本的不同特点,是他的第一轮交换是人们在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它是把价值的本质和实体的社会必要劳动与货币的交换,同时在这里,工人的全部劳动剩余价值也被资本无尝的而且无形的占有了,这是一种隐蔽的掠夺,这就是资本主义最大的社会不公,是新的阶级剥削,在这种制度下,他们的任何自由平等、公正博爱都是虚伪的。这种剥削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使社会矛盾激增。当企业把产品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那是商品的第二轮交换了,这里才是等价的交换。<p></p></P>
<P >4,按资分配的制度,使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严重失衡,从而形成社会消费不足的经济形态。<p></p></P>
<P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 企业在正常经营状态下, 利润一般都高于工资总额, 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甚至高出几倍至几十倍。由于在按资分配的制度下,工人的劳动剩余价值被剥夺,工人可用于消费的收入减少一半左右,而整个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的被剥夺,更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社会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后,主要是作为生产发展基金使用,从而使社会的生产积累基金倍增,这样一增一减的结果,就完全打破了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1∶1的平衡状态,并变成了产消严重失衡的3∶1比例,从而形成社会生产严重的相对过剩,产品大量的积压,企业大批倒闭,工人大批失业等等,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严重的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p></P>
<P >(三)社会主义各国建立后,它们的分配制度,都是延袭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的制度,因此,它也是一种社会消费不足的经济形态。<p></p></P>
<P >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制度是由国家投资企业,企业的全部利润包括剩余价值在内都归国家投资者所有,这也是一种按资分配的制度,因此它也是一种社会消费不足的经济形态。<p></p></P>
<P >(四)就整个世界而言,现在资本主义所处的时代,仍然还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p></p></P>
<P >1、     今天仍处于世界自由资本主义大环境中的发达国家,仍具有一定的活力。<p></p></P>
<P >现在就单个发达国家而言,他们早已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就整个世界而言,就不同了,它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些发展的余地,资本和商品都还能大量的输出,它所处的世界大环境仍属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他们还可以自由地去发展,因此仍具有一定的活力,只是竞争越来越趋激烈了。<p></p></P>
<P >2、     当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地商品经济都高度发展起来后,资本主义将会因失去了发展空间而窒息。<p></p></P>
<P >    在生产与消费3:1的资本积累机制条件下,如果所能生产的产品都有销路的话,生产力的发展将是最快的,但这个条件一直在不断的失去。<p></p></P>
<P >特别在今天,输出都是在很激烈的竞争中进行的,各发达国家就必须把各自的先进产品、工艺、管理等先进科学带入被输出国,这样必然会导至这些地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p></p></P>
<P >当整个地球每个角落的商品经济都高度发展起来后,他们都需要输出自己过剩的资本和商品时,但到处都又处于饱和状态,到那时还向哪里输出呢?这时资本主义将会因失去了呼吸空间而窒息。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为了争夺市场而打起来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要为自己追求利润,要他们把剩余价值重归劳动者那是不可能的,到那时世界性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危机,将会全面暴发,这时资本主义的丧钟才真的要敲响了,如果那时人们有了理智,不愿意再打一场毁灭性的世界大战的话,那就只有改变按资分配的制度了。<p></p></P>
<P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最难的课题,是需要寻求一种既具有资本积累机制功能,又能保证社会生产与消费平衡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核心。<p></p></P>
<P >三、职工基本股份制,对社会积累基金与社会消费基金,自然回归的分配,是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平衡发展的基础。<p></p></P>
<P >(一)        以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 理论重塑社会主义公有制。<p></p></P>
<P >1、“个人所有制” 的提出、争论与变异。<p></p></P>
<P >马克思指出,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是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又造成了它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并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p></p></P>
<P >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之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资本论》第一卷832页)这里马克思从哲学的高度出发,预示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必将会展现出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个人所有制” 。它的实质是,自己创造的全部劳动价值,真正归自己个人所有。<p></p></P>
<P >这个被视为“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 ,在当时曾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遭到杜林猛烈的攻击,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一时还找不到“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 的具体实现形式,无法<p></p></P>
<P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以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争论,仍得不出可证实性的结论。<p></p></P>
<P >“个人所有制” 从《资本论》一卷于1867年出版以前提出,至恩格斯1878年写完《反杜林论》又作出具体解释,说明争论已持续了十年以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这样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是经济公社以“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 相交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积累基金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的,就不是公社,而是私人。或者是它要造成这种基金,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能以“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 相交换。』(《反杜林论》298页)无法两全其美。为了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造成扩大再生产的基金,恩格斯选择了后者。<p></p></P>
<P >他说,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 (《反杜林论》128页)在这里他把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分解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在这里“个人所有制”原来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异。<p></p></P>
<P >首先,从所有制的定义来讲,它指的主要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因此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 指的都应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不应是生活资料的所有制。从农民来说,他们不仅有自己的生活资料,而且还有除土地以外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在当时工人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也是不成问题的,因此,这时再提出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已经完全没有新意。<p></p></P>
<P >2、恩格斯对个人所有制的这个解释,为以后社会主义各国建立国家所有制的国有企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后来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按照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生活资料的部分个人所有制的模式组建的,而另一部分生活资料如住房、医疗、劳保等是作为公益金归集体所有的。<p></p></P>
<P >以上模式,实际上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基本相同,都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还有劳动剩余价值的国家所有制,正如恩格斯在同一本书中指出的,资本“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或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 (《反杜林论》175页)<p></p></P>
<P >恩格斯对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解释,使“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 的原意发生了变异,他使原来已经迈出资本范畴的一只脚,又被弹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圈子里。所不同的只是把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改变为大锅饭的产品经济,因产品经济不重视市场信息,他的社会生产与消费供需比例更加失调,并失去了市场自动调节的功能。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的倒退,因此这种经济体制是不能作为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p></p></P>
<P >为此,为寻求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最佳经济形态的责任,就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p></p></P>
<P >(二)        职工基本股份制,是马克思“个人所有制” 理论的具体实现形式。<p></p></P>
<P >1、                   职工基本股制的基本形式。<p></p></P>
<P >职工基本股分制的核心实质,是把被资本无偿占有的和被国营企业上缴国库的劳动剩余价值,重归劳动者自己所有,他的基本形式是在革命胜利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和企业都处于大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积累基金加速发展时,职工将自己的劳动剩余价值,作为本企业人人都有的基本股份投入企业,作为发展基金使用,来扩大再生产,这些可由国家立法实施。<p></p></P>
<P >职工基本股份,是由每个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形成的,并每天不断的随着工令和效益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当个人退休时,将达到最高值,达到个人一生中股份积累最多、最富有的年代——金色的晚年。个人的基本股份积累越多,企业的公共积累也越多,企业越发展,个人基本股的股值也越高,从而把职工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从按资分配的对立状态,变成按劳分配条件下的统一,在该体制下,企业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天然的股东,名副其实的企业主人,从而把劳资间几百年的对立状态也统一起来,同时还保留并发扬了资本积累机制的效能。<p></p></P>
<P >在这里使“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 的双重功能得以实现,从而结束了历史的争论,工人们不仅有了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还有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职工基本股份。这里不仅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 相交换,同时也造成了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它已不是“二者必居其一” 而是两全其美了。<p></p></P>
<P >2、                   按劳分配和按资分相结合的分配制度。<p></p></P>
<P >本体制一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承认活劳动的投入具有增值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承认被称为死劳动的生产资料的投入,也具有同等增值的权利,因为不管它的来源如何,它本身的实质,都是由活劳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转化成的一种己经成了形的劳动价值,本人同时认为,只有它们两者的结合,企业才有可能增值,就像过去只有男人和女人结合才能生孩子一样,否则谁也无法单独增值,因此,企业的增值应属于两者所共有。从而引证出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从上述论证可以看出,它的实质也是按劳分配,在这里只是按照历史的习惯称谓)相结合的分配制度。<p></p></P>
<P >但是在这里所说的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定义的内涵,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它把企业的总利润分解为劳动增值利润(劳动剩余价值)和资产增值利润两个部分,并分别分给劳动者和投资者。这是一种最<p></p></P>
<P >符合客观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分配,因此也是最受人民欢迎的分配制度。<p></p></P>
<P >3、                   本体制的实施,将使广大工人阶级,首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受益最大的主体。<p></p></P>
<P >在同等条件下,由于本体制将剩余价值重归劳动者所有,从而使每个工人的收入倍增,并彻底摆脱剥削,成为企业的真正主人,这样就使整个工人阶级从旧制度下的最大受害主体变成了最大的受益主体,从而真正的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的宗旨和使命。这样将能极大地调动整个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其中也包括高级知识分子这些工人阶级的精英们的积极性,将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p></p></P>
<P >4、该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所有制,主要在公有制企业实行,并不排斥其他所有制,各种企业改制本体制,原有的资产不管是国有的、集体的、私方的或外资的,所有权一律不变。并且私方和外资投资的分配,仍按原来按资分配的形式分配,只是对公有制资产的收入,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p></p></P>
<P >(三)        建立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平衡发展的经济形态。<p></p></P>
<P >1、                   本体制把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3∶1的比例,又回归为原来的1∶1的平衡发展的比例。<p></p></P>
<P >前面谈到在按资分配条件下,形成了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3∶1的比例,由于现在处于消费主导生产的时代,在这里虽然社会生产能力等于社会有效需求的消费三倍,但却被社会消费能力制约在社会生产能力1/3的生产水平上,有2/3的社会生产能力被搁置,不能发挥作用,且造成产品积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一系列恶果。<p></p></P>
<P >当企业实行本体制后,一方面使广大劳动者们收入倍增,大大提高了社会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使社会积累和生产能力也减少约1/3,这样一增一减,就使原来3:1的比例变成了2:2即又恢复到原来1∶1的均衡状态,但它己经不是简单商品经济的1∶1的简单平衡状态,而是一种既具有社会积累机制,又能自动调节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平衡并改变了社会消费不足的经济形态。这也是否定之否定,使它更上一层楼。<p></p></P>
<P >2、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协调发展,能使国民经济倍增发展。<p></p></P>
<P >前面谈到,按照职工基本股份制的基本形式,是把职工的剩余价值投入企业作为基本股分积累来扩大再生产,这样就使社会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和按资分配条件下,基本相同,仍是3∶1的比例,这时能够增加社会消费的只有基本股的股息,在正常情况下,能达到股本的10%左右。<p></p></P>
<P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不足的现象将愈加突出、上述靠股息提高10%的社会消费,那是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将这些作为基本股份的剩余价值,直接分配到个人,作为消费基金使用,这样就使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3∶1的比例,真正变成2∶2或1∶1平衡发展的比例。社会消费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也就会提高,社会的总积累也必然随之提高,而且是和社会消费同时均衡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再也不愁没有社会积累了。<p></p></P>
<P >从以上变化看,社会生产能力从3降到2,降低了1/3,似呼不利于生产发展,其实不然,因为社会的消费能力从1增到2,这样将使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它将比在按资分配条件下,社会生产能力被社会消费制约在1/3的水平上提高了一倍,即达到它原来的2/3。如果对我们国家来说,上面的提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天文数字,现在假设,本体制使我国的社会消费能力从一万亿提高到二万亿人民币,从而使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也从一万亿提高到两万亿,这样既能产、消平衡,实现充分就业,使国民经济和谐的成倍增长,又迅速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这时的社会主义祖国将必然是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p></p></P>
<P >总之,剩余价值归劳动者所有,是社会主义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基石,同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增加社会消费的需要。一句话,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它将能极大的调动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劳动热情,来更快的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p></p></P>
<P > <p></p></P>
<P > <p></p></P>
<P > <p></p></P>
<P > <p></p></P>
<P > <p></p></P>
<P >         作者:李仁勇<p></p></P>
<P ></P>
<P >         电话:83321677                                                                             <p></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9-13 15:42:00
81楼
主题:讲的真好[回复] [树状]
tony_zlq
复制代码
账户充值|更换服饰
希望大家有空去人大经济论坛看看
链接:人大经济论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3 16:28:00
为什么发表回复会出现运行代码的事,请问编辑和版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3 17:22:00

不知为什么会出现上面代行运码问题,现在重新再试试看吧!

前几天tony-zlq先生来我在新浪经济学人论坛该文的80楼作客,要我们到人大经济论坛来看看,今天我来了,并带来这篇东西,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欢迎大家光临。

谢谢tony-zlq先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7 20:20: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