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山寨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说白拉就是冒牌、仿制、东拼西凑。在现实生活中,免不了此类事情的发生,假如一篇文章东拼西凑的现象太多啦。手机、码相机等....
对于这种现象能维持到现在,是社会不得不承认滴现实,而且生活中比比皆是。现在有很多很有才滴人,把什么都称作是文化。山寨文化就一路被哄炒被起来啦。
我觉得不咋样,但现实总归是现实。
对新事务的包容程度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很欣慰地在CCTV《我的今日之最》和《新闻联播》看到了对“山寨”现象的中性解读。虽然不太认同“非主流”,但也及其不希望社会像看待“非主流”那样看待“山寨”现象如何沦落至时髦。百度百科对“非主流”有句解释很经典:原本有活力的事务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
“山寨”在中国早已有之,不仅仅局限于手机。那英刚刚出道时以“苏丙”的名字发行翻唱苏芮歌曲的专辑;苏-27国产化的产品叫歼-11;WPS之于OFFICE;华为之于思科;还有我们的和谐铁路等等,若不离开手机,早期的国产机走的都是一种类似山寨的路线,只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功地回避或者解决的法律的约束,发展的都还不错。“山寨”的形式早有,只不过在一个娱乐的年代,被人们嬉谑地加了个名字,似乎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文化,是文化就容易招致批评。
我觉得“山寨”更是一种经济现象,恰恰说明了竞争多元性的合理性。当某种技术壁垒随着时间以及技术普及被突破后,垄断便千疮百孔不攻自破,价格自然回归合理,这种合理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多数购买者其实知道山寨的东西不如正品东西质量可靠,价格优势极大提升了其性价比,吸引了受众,甚至不仅具有正品类似的外形,还有更多的附加功能,有时更会和时尚这些词汇联系起来,它的受众也并不局限于中低收入“草根”人群。但是,任何事物不会永远保持现状,“山寨”的两个极端是灭亡和发展。如果一味只追求利益,这个领域将来必定鱼龙混杂,演变成盗版、水货、翻新机等等卑劣手段,直至自取灭亡;在时下这样一个经济下滑的契机下,主流的大经济实体都承受着不小压力,山寨如果能保持不触及法律底线,适当的政策引导,突出其创新、学习、DIY的因素,将早期“来路不明”的资金投入到光明的领域,取自身之发展,谋自主之品牌,或许能洗净身上的污点,缔造一个成功的企业。
暴雪和EA创始之初,游戏还并不风行如今天,两位斯坦福和哈佛的毕业生也只是在为早期的操作系统和任天堂游戏机设计今天看来简单可笑的游戏,那时的苹果也不过只有50个员工,然而今天,10个斯坦福学生也不敢轻言缔造这样的IT传奇。今天,芬兰诺基亚占领着全球4成的个人通讯产品市场份额,它发布的新产品好似服装发布会一样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价格自然也不菲,打破这样的垄断坚冰,常规的手段显然难以奏效。恰恰,“山寨”思路创造了一种合理合法的“学习”“临摹”的迂回突破的思路。
zhangibt 金钱 +30 经验 +15 奖励感谢您的积极参与 2009-4-7 21: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