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是我国取得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外开放新战略的核心内容。大国兴衰的历史和中国工业化历程均证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树立全球眼光,始终坚持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勇于和善于利用全球资源推进自主创新。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理顺相关政策,实现“官产学研”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自主创新之实效。
  充分发挥外资推动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要内容,自1993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超过80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外商直接投资在提升我国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出口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外商投资企业引进了新产品、新技术,给国内企业以示范,是新技术、新产品扩散的重要源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的龙头作用十分明显,在2007年我国出口总额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达到了29%,超过了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约九成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
  第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推动了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三,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不断扩展的上下游分工合作关系,大大提升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形成了不少产业集群,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产业基础。
  第四,外商投资企业提升了我国研发人力资源水平,并通过人员流动增强了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大量海外留学人员是我国较之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独特优势,由于国内在工作水平、工作条件等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明显差距,不少留学人员滞留海外,外商投资企业来华后,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尽管外商投资企业采取各种措施试图留住人才,但客观上,外商投资企业成了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跳板”,他们往往在外资企业找到回国后第一份工作,但逐渐向国内本土企业流动。
  另外,外资企业也吸引了很多外国研发人员来华工作,部分也流向了国内企业。在自主创新领域取得卓著成就的国内企业中,如华为、奇瑞等公司,其相当比例的骨干研发人员是从外商投资企业流出的。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趋势,为我国进一步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新机遇。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出于利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研发人员的考虑,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研发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革命导致的信息传播成本大幅下降,为这种转移提供了可能性。研发国际化成为经济全球化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我国已经吸引了千余家跨国公司的独立研发机构,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国际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跨国公司未来建立研发中心的目标国里,中国超过美国,高居榜首。
  但是,外商投资企业促进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外资企业在华的产业与研发活动,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二是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技术与研发活动受制于其国外母公司。三是跨国公司极力防止技术信息、人员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技术外溢效应。四是跨国公司与国内本土企业的合作还有待加强,出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考虑,跨国公司对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并不积极。据3年前苏州的一项调查,当地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没有一项与国内企业的合作。五是外资企业没有机会参与我国各级政府的科技攻关项目,也不利于加强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及研发机构的合作。
  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日益将中国作为其研发基地,这为我国利用外资促进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的独特优势。在推进自主创新伟业中,要将充分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作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为此,一是要正确认识外资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把外商投资企业的创新活动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二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研发创新环境,促进外资企业将更高端的技术与研发活动向我国转移。三是促进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例如,要鼓励外资与本土企业或机构联合申请各级政府的科技攻关项目。四是要在充分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鼓励研发人员的流动,加快知识的扩散。
  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推进自主创新
  过去3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引进来”为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主动“走出去”利用外部资源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领域。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3亿美元,年均增长60%。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居世界第18位,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国。
  获取境外研发资源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跨国公司的研发国际化趋势昭示,世界不同国家各具开展研发的比较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全球的研发资源,推进自主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自主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也不能局限于在国内搞创新。无论是在国内开展还是在海外开展的研发活动,只要是由中国企业主导、取得的知识产权归属中国企业,这些创新活动都是自主创新。
  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利用海外资源,推进自主创新,尚处于试水阶段,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研发活动,主要在于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人力资源,降低研发成本。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研发资源,目的更加多元。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通过并购技术型公司直接获取新技术或新产品生产能力。例如,我国数控机床行业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领先企业的并购,大大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数控机床行业的研发能力大大增强,国际竞争力相应提高。京东方公司通过并购韩国公司,获得了新一代液晶显示屏生产技术。
  二是并购技术性小公司,以此为基础开发新的产品。华为公司一些重要产品的最初技术,不少是在美国IT泡沫破灭时并购了小型技术公司而获得的。
  三是通过并购获取研发能力。联想公司并购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公司,相应获取了其在日本、美国的研发中心。TCL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逊公司,获取了其在法国、新加坡、美国的手机和电视技术研发中心。
  四是针对不同国家的特定研发优势资源,建立不同目的的研发机构,例如,针对瑞典在电信设备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印度在软件工程师的成本与质量优势、俄罗斯在算法技术的领先优势、美国硅谷的技术信息领先优势,华为公司分别建立了不同的研发中心。
  五是针对出口目标国市场,开展适应性研发与生产活动。例如,海尔在巴基斯坦投资建立工业园,针对当地特殊的消费习惯,开发出大容量的洗衣机、低而宽的电冰箱,迅速占领了当地市场。
  “走出去”利用海外研发资源,对企业的研发管理能力、资金实力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企业善用海外资源,大大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但有的企业也出现了“消化不良”的问题。例如,京东方虽然通过并购获得了第五代液晶屏的生产技术,但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够强,加之资金实力方面的不足,无力开发更新一代的液晶屏生产技术,企业面临很大困难。TCL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研发部门后,不堪成本重负,骑虎难下。因此,要用好海外研发资源,企业必须准确判断机遇与挑战,慎重决策,科学决策,防止大胆冒进,不断提高整合全球研发资源的能力。
  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扶持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研发资源,对此要从培育我国跨国公司、抢占全球技术创新制高点的高度来理解。全球化本质上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争取主导权,必须高度重视扶持本国的跨国公司,特别是支持其利用全球资源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球跨国公司的竞争中,中国企业属于后来者,面临着“后发劣势”的严峻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集企业与政府之合力。日、韩跨国公司的崛起,无不受到其本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对于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研发资源搞自主创新,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认识其战略意义,健全扶持政策,在税收、融资、保险、外汇管理、跨境人员流动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为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在知识经济的全球竞争中努力抢占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