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演进路径与监管措施》书评
容 君
国际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三大品种——股指期货、利率期货、汇率期货以及相对应的期权交易可以说已经非常普及,而在我国,至今一个都没有推出。尽管专为股指期货交易而设立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已经超过二周年,但至今仍处狐疑阶段,没有正式推出。
衍生品交易的两面性注定了它在发展的同时将遭受极大的磨难和争议。一方面,衍生品交易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另一方面,衍生品交易明显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尽管在使用者中不乏真实交易者(带有商业目的的交易者),但是以博取差价为目的的投机者的存在,势必给人们带来一定的负面评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连经商都被视作不务正业,更不用说投机了,在当时的道德范畴内,投机不仅是缺德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罪恶。
进入当代社会,衍生品交易在经济规模的推动下,品种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不论你喜欢还是厌恶,衍生品交易已如空气一般渗入了人们的生活,以至于人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衍生品交易的世界,如果真的能够将全世界的衍生品交易都停下来,世界经济恐怕倒退50年还不止。
在北京举行的“2007中国金融衍生品大会”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和“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金融高官们共同表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待条件成熟时,包括股指期货、利率期货、汇率期货和国债期货等在内的多个金融衍生品品种都将陆续推出。成思危还表示,发展金融衍生品,对提高我国金融效率、避险能力及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要稳步推进金融衍生品发展。而目前我国广大的金融从业人员对于金融衍生品的了解还有待深入,这势必会应影响到衍生产品的稳步推进。
本书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结算部负责人陈晗的著作,从介绍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概念、演进路径入手,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路径与监管问题放在一个制度变迁的环境中进行考察,进而从交易成本与途径依赖的角度把握各地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形成的缘由以及与之相应的临管模式。任何国家与地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监管特征的形成都不是孤立和片面的,必定有其演进的内在逻辑与制度原因。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演进脉络与监管格局,进而提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途径与监管模式建议,是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
本书有以下特点:
首先,收集大量资料,从历史的视角追溯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历程。这些资料在相关图书中是鲜有的,作者从美索不达米亚的一张契约书开始追溯,分析其被认为是衍生品的特点,一直到目前全球发达的衍生品品种介绍,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全面、生动的衍生品发展与演进的画面。
其次,立足于金融系统,详细解读衍生品与其他机构的互动关系。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我们知道,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凸现,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普遍,而正是金融衍生品的特性使得这种融合成为现实,所以,研究衍生品与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也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借鉴各国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现状,从宏观角度出发提出监管政策建议。目前,推出股指期货的日程已经确定,其他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也指日可待,但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和风险甚高的衍生品,如何完善监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实证分析与模型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政策建议。
本书不仅介绍了关于衍生品的基础知识,满足了金融从业人员了解衍生品及其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路径和监管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可供相关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目前,美国的不少金融机构因为大量从事场外衍生品交易而致破产或被收购,也由此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是,为什么也有许多同样从事衍生品交易的金融交易所却安然无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本书正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指导经营者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