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388 2
2009-04-10

从一位研究生那里得到这样一种说法:女大学生像黄蓉,女硕士像李莫愁,女博士就是灭绝师太。怪不得师范院校本科生、硕士生女生很多,但读博士的往往是男生,敢情人家不愿意做灭绝师太。

仔细推敲这种说法,感觉与“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脉相承,从另一方面警告女人拥有知识、智慧有损于女性的可爱。这正是男权社会规训女性的一种方式,即将女性从某种领域驱逐出来以腾出空间和机会由男性专享。更可怕的是,这种“男性的阴谋”往往会得到女性的配合,很多女性认同并传播着这种有损于自己姐妹的观念,在不知不觉成了男性的同谋。

近读《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发现教育中潜伏的性别歧视也是根深蒂固。

现代教育有自己的思想传统。希腊的哲学思想是其源头,经过近代的洛克和卢梭的阐发而初具型态。从性别角度看,这些思想传统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对女性的歧视。因此,肃清现代教育思想传统中的性别歧视是在教育中实现性别平等的前提性工作。

在柏拉图看来,女性更多地受限于自己的生物特性,不适合过有哲理的、政治的生活,不拥有理性的美德。在《理想国》,柏拉图虽然主张男性和女性应该接受同样的教育,但他还是将女人与孩子、奴隶归为一类,认为他们更多地是与欲望、快乐、痛苦相联系,而不是与理性相联系。亚里士多德赞同柏拉图关于女性受限于生物特性的观念,认为女性更亲近于生育、烹调和护理等生物性功能,缺少理性,女性存在的目的就是受男人统治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天然就是“高级与低级之间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现代教育是建立于“儿童的发现”之上的,而“儿童的发现”过程是洛克和卢梭共同促成的。因此,现代教育无论如何发展、演变,始终都有洛克和卢梭的影子,或者说洛克与卢梭的思想已经渗入现代教育的血脉之中。但也正是洛克和卢梭“为女性的平等政治权利关闭了一扇门”。洛克对女性的贬低从家庭生活开始,在他看来,家庭是人们在缔结社会契约之前形成的第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不可避免地存在争端,因此需要有一个最终的决定者,这个决定者无可争议地是男人。洛克对女性的歧视反映在其教育思想中,“首先,他的教育计划的目的是要教育男孩子,尤其是‘绅士的孩子’。其次,他的作品每当论及女性的教育时——这是很少见的——他就明确表明,应当限制对她们的教育。”卢梭是打破束缚人们枷锁的斗士,但他同样没有给予女性平等的权力,“两性之间相互的义务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相等的。如果妇女们在这个问题上抱怨男子做得不公平的话,那是不对的;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决不是人为的,或者说,至少不是由于人们的偏见造成的。它是合理的,在两性当中,大自然既然是委托她以生男育女的责任,她就应当向对方负责抚育孩子。”卢梭认为妇女只能通过丈夫参与市民生活,她们自身是没有资格的,因此卢梭关于妇女教育的主张是将她们培养成丈夫顺从的辅助者。《爱弥尔》第五章讨论了爱弥尔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基本主旨就是将其培养成一个贤妻良母,以作为统治者爱弥尔俯首贴耳的陪衬。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对现代教育贡献颇多,但他的心理学对性别的分析同样存在着偏见和歧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婴儿和幼儿时期关于性别差异的学习集中在有没有阴茎上。“我有阴茎”就等于“我是男孩”,而“我是女孩”就等于“我没有阴茎”。男孩从一种认为父亲会阉割他的无意识恐惧中放弃了对母亲的爱恋,而女孩则始终要承受“阴茎嫉妒”。对弗洛伊德的这种性别观念,波伏娃有准确的评述:“实际上弗洛伊德所依据的是男性模式。他假定,女人认为自己一个身体不健全的人。但是这种身体不健全的想法意味着比较和评价。”也就是说,在弗洛伊德那里有一个潜台词:男性有阴茎,是健全的人;女性没有,女性是不健全的、第二等的人。不单是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柯尔伯格等心理学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性别偏见。

单选投票, 共有 4 人参与投票

距结束还有: 3957 天21 小时33 分钟

您需要登录之后方能进行投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4-10 15:50:00
什么叫“性别歧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10 19:01:00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