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8084 15
2005-09-14

令400学者抗议的专著,就为评职称

---没有论文和专著,讲课再好也没用,《求是集》案暴露高校职称评定的弊端 (新华社记者胡梅娟报道 )

一本为评职称而出版的学术专著,引来两场官司,并引发海内外近400名学者的联名抗议。

《求是集》案,除却学术道德问题,还暴露了高校职称评定之弊端。

一些专家认为,盛行于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其根源在于现行的学术评价、人才评价机制以及人才评聘机制不尽合理。教育、人事等主管部门,应当以这一案件为契机,改革人才评价体系。

职称与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学术声望,甚至社会话语权等息息相关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成学真告诉记者,以前有句顺口溜:“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对于高校教师来讲,职称就是高校教师的命根,因为,附加在职称上的种种利益太多了。

天津市语言学会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说,一名高校教师,从事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评上高级职称特别是教授,是其人生的终极目标。可以说,职称与个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学术声望,甚至社会话语权等,都息息相关。

据悉,许多高校目前都实行岗位津贴制,数目多少,主要依据教师的职称而确定。天津师范大学规定,教授的岗位津贴是一年2.8万元到5万元;副教授的岗位津贴是1.8万元到2.4万元;讲师的岗位津贴为一万元左右;助教的岗位津贴几千元。

一些采访对象告诉记者,有了高级职称,对于高校教师来讲,活动的范围就自然扩大了,可以做公司的独立董事、社会团体的顾问、政府部门的决策参谋等社会兼职工作。连记者采访找专家,一般都要找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一名高校的助教,是很难有社会话语权的,尽管有时他对某个问题的研究,可能比教授还要深刻。

《求是集》的作者,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求是集》就是为了评职称而仓促出版的。天津市语言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马庆株说,沈某利用《求是集》来获得职称的目的非常明确,作为论文专著,这本书只印刷了50100本。《求是集》的出版,不是为了传播学术观点,展示研究成果,目的是为了评上教授职称。

当时就有编辑拒绝在书稿上签字认可,但因为“领导的面子太大了”,这本书最终还是出版了

目前高校教师中高级职称评定依据,通行的作法是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或出版的学术专著,作为一个“硬指标”。如果论文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无论这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好,无论其论文质量多么高,也无法得以晋升。

谭汝为说,这种只重“量”而不重“质”的评审机制,导致一些人盲目追求数量,采取拼凑的方法,一篇文章拆成几篇,或几篇文章再凑成一篇,还有人把以前的论文改头换面后重新发表,造成论文在学术创作时低水平重复,重复别人也重复自己,剽窃他人也剽窃自己。

曾在天津古籍出版社工作,并负责审查过《求是集》的一位编辑告诉记者,《求是集》书稿当时就是沈某托一位领导送来要求出版的。尽管编辑部当时就有人提出异议,并有编辑拒绝在书稿上签字认可,但因为“领导的面子太大了”,这本书最终还是出版了。

谭汝为告诉记者,现在评定职称还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官本位”,即评审的时候,只要是校长或院长,职称就很容易通过,即使他的专业水平还不够条件。有的评委还解释这种现象说,领导不是水平不行,而是工作太忙,时间不允许等等。

时至今日,沈某觉得自己很委屈。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在《历史教育》、《中国文学研究》、《大韩中国学》等期刊上发表的多篇文章,并告诉记者,按照天津市高级职称评定的有关要求,参评教授职称需要专著,《求是集》是他第一次出版的自选论文集,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专著有瑕疵,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真才实学。而且,他所讲授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为此还被选派到韩国教授汉语。让人遗憾的是,从2003年申报到今年,他都没能通过教授资格评审。

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和程序都要改革

一些采访对象介绍说,当前在评定高级职称时,要制订合理的标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结合其各自情况制订分类的任职标准,不能笼而统之,这样势必造成混乱。

谭汝为介绍,天津高评委文史组由7人组成,人员一般分布是:3位来自历史学,3位来自文学,一位来自语言学。而各个学科分得很细,仅文学方面,就分为先秦、当代、现代等,你让搞先秦的专家去探讨红楼梦研究者在专业方面的创新,这肯定是比较难的。所以,评定的专家,只好看上报材料,至于专业建树、业内贡献等方面,很难评估得十分准确。

有学者建议,改革的关键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即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科学的规律、人才的规律。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综合性的,既要有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业绩的定量考核,也要有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定性分析。

谭汝为认为,评定的程序也有待改进。据介绍,一般情况下,天津高评委的评审会议开一天,基本上是上午传达文件,阅读上报的材料,下午评定的结果就出来,晚上会议就散了。依靠一天的时间,要评判一位学者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肯定会较困难。谭汝为建议,由申报者个人先作学术演讲,将任现职期间的体会,学术成果的突破与发展,进行自我评价,由本学科的同行结合其教学实践,先作出认定意见,这样,就能相对准确地判断申报者的专业水准。

一些采访对象表示,当前部分高校推进“评聘分离制度”,实行教师专业职务聘任制,这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一评定终身”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对某些教师评聘职称后不思进取、不认真履行职责的现象实施“硬约束”,这有利于促进包括教授在内的高校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终身学习”机制,而且打破了论资排辈现象,鼓励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成学真建议,今后要注意教师的聘后考核,重视对教师的履职考核,使用人标准的执行,始终贯穿于评审—聘任—聘后(履职)考核的全过程中,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形成良性循环。

(新华社专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9-14 20:15:00
不过也不必过多责备学者个人。大家其实都是常人,靠薪水吃饭、住房、养家,委实不易。想略有改善,便有赖于稿费和职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不顾人情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系统。为公平计,只得以铅字的多少、码字的高低作为评定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结果是彼此较劲儿,你一年发表10篇论文,我则设法发11篇,你3年出5本学术著作我就出8本……于是,“著书不立说”成为新的人文景观,“著作等身”一词正在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渐渐成为物理意义上单纯的物体对比,这毕竟是文化、学术的悲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4 22:18:00
呵呵,市场经济还是没有建立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5 11:12:00
现行职称评定的弊端有目共睹,早就应废掉了。 这种制度至少有以下弊端:1.每年耗费了知识分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许多没有实际价值,基本属于形式主义的评审规则;2.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产生的矛盾;3.养肥了一批掌握职评实权的贪官;4.在本应比较纯洁高尚的知识界造成了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5.成为假文凭、假学位泛滥的重要根源;6.成为一大批缺乏真才实学的庸人懒人熬够年头以后的护身符、功劳簿;7.造就了一批假冒伪劣的高职称分子,使得职称水分大增、明显贬值;8.使得一些学术刊物的编辑从本来为人幕后做嫁衣的角色,成为在自己掌管的一片学术园地里呼风唤雨的实权派人物;9.养活了一批学术水准低劣的刊物,提供了创收的源泉;10.制造了一大堆写完了就没几个人看的学术垃圾,救活了一些造纸厂,创造了一批印刷就业岗位。 这一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束缚了一大批本可以成为发明家、创造家人士的手脚,以至于出现了中国高级职称的人数比美国还多的笑话。然而,中国的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又是人家的几分之一呢?按照现在的职称评审办法,名震中外的大军事家孙子连中级职称都评不上,大教育家孔子充其量也只能评个副教授。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就是因事设岗、以岗竞聘、定期重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5 23:09:00

学术评定制度好不完善阿

张五常说哈佛大学从来不立这样的规定,只要让人家知道你有思想,够这个格,人家就承认你,不管你写不写文章,你不写 ,可以通过教学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谈话或者交流让别人知道,大名鼎鼎的科斯教授,据说从不发表自己认为不成熟的文章,科斯教授的论文数量特别少,但他仍然被公认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仍然得到应有的正教授职位,

香港科大十几年造就全球顶尖学府,固然有经济方面实力雄厚的原因,但是光有钱不行啊,香港科大不惜一格降人才,吸引大量优秀学者,我们从中发现什么呢? 评选机制特别重要!《读书》2005年上半年的一期上有 关于北大教师职位评定的一篇文章,还有一些其他讨论性文章,建议大家阅读阅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6 09:24:00
呵呵,还有很多事要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