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400学者抗议的专著,就为评职称
---没有论文和专著,讲课再好也没用,《求是集》案暴露高校职称评定的弊端 (新华社记者胡梅娟报道 )
一本为评职称而出版的学术专著,引来两场官司,并引发海内外近400名学者的联名抗议。
《求是集》案,除却学术道德问题,还暴露了高校职称评定之弊端。
一些专家认为,盛行于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其根源在于现行的学术评价、人才评价机制以及人才评聘机制不尽合理。教育、人事等主管部门,应当以这一案件为契机,改革人才评价体系。
职称与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学术声望,甚至社会话语权等息息相关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成学真告诉记者,以前有句顺口溜:“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对于高校教师来讲,职称就是高校教师的命根,因为,附加在职称上的种种利益太多了。
天津市语言学会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说,一名高校教师,从事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评上高级职称特别是教授,是其人生的终极目标。可以说,职称与个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学术声望,甚至社会话语权等,都息息相关。
据悉,许多高校目前都实行岗位津贴制,数目多少,主要依据教师的职称而确定。天津师范大学规定,教授的岗位津贴是一年2.8万元到5万元;副教授的岗位津贴是1.8万元到2.4万元;讲师的岗位津贴为一万元左右;助教的岗位津贴几千元。
一些采访对象告诉记者,有了高级职称,对于高校教师来讲,活动的范围就自然扩大了,可以做公司的独立董事、社会团体的顾问、政府部门的决策参谋等社会兼职工作。连记者采访找专家,一般都要找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一名高校的助教,是很难有社会话语权的,尽管有时他对某个问题的研究,可能比教授还要深刻。
《求是集》的作者,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求是集》就是为了评职称而仓促出版的。天津市语言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马庆株说,沈某利用《求是集》来获得职称的目的非常明确,作为论文专著,这本书只印刷了50到100本。《求是集》的出版,不是为了传播学术观点,展示研究成果,目的是为了评上教授职称。
当时就有编辑拒绝在书稿上签字认可,但因为“领导的面子太大了”,这本书最终还是出版了
目前高校教师中高级职称评定依据,通行的作法是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或出版的学术专著,作为一个“硬指标”。如果论文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无论这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好,无论其论文质量多么高,也无法得以晋升。
谭汝为说,这种只重“量”而不重“质”的评审机制,导致一些人盲目追求数量,采取拼凑的方法,一篇文章拆成几篇,或几篇文章再凑成一篇,还有人把以前的论文改头换面后重新发表,造成论文在学术创作时低水平重复,重复别人也重复自己,剽窃他人也剽窃自己。
曾在天津古籍出版社工作,并负责审查过《求是集》的一位编辑告诉记者,《求是集》书稿当时就是沈某托一位领导送来要求出版的。尽管编辑部当时就有人提出异议,并有编辑拒绝在书稿上签字认可,但因为“领导的面子太大了”,这本书最终还是出版了。
谭汝为告诉记者,现在评定职称还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官本位”,即评审的时候,只要是校长或院长,职称就很容易通过,即使他的专业水平还不够条件。有的评委还解释这种现象说,领导不是水平不行,而是工作太忙,时间不允许等等。
时至今日,沈某觉得自己很委屈。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在《历史教育》、《中国文学研究》、《大韩中国学》等期刊上发表的多篇文章,并告诉记者,按照天津市高级职称评定的有关要求,参评教授职称需要专著,《求是集》是他第一次出版的自选论文集,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专著有瑕疵,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真才实学。而且,他所讲授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为此还被选派到韩国教授汉语。让人遗憾的是,从2003年申报到今年,他都没能通过教授资格评审。
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和程序都要改革
一些采访对象介绍说,当前在评定高级职称时,要制订合理的标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结合其各自情况制订分类的任职标准,不能笼而统之,这样势必造成混乱。
谭汝为介绍,天津高评委文史组由7人组成,人员一般分布是:3位来自历史学,3位来自文学,一位来自语言学。而各个学科分得很细,仅文学方面,就分为先秦、当代、现代等,你让搞先秦的专家去探讨红楼梦研究者在专业方面的创新,这肯定是比较难的。所以,评定的专家,只好看上报材料,至于专业建树、业内贡献等方面,很难评估得十分准确。
有学者建议,改革的关键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即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科学的规律、人才的规律。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综合性的,既要有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业绩的定量考核,也要有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定性分析。
谭汝为认为,评定的程序也有待改进。据介绍,一般情况下,天津高评委的评审会议开一天,基本上是上午传达文件,阅读上报的材料,下午评定的结果就出来,晚上会议就散了。依靠一天的时间,要评判一位学者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肯定会较困难。谭汝为建议,由申报者个人先作学术演讲,将任现职期间的体会,学术成果的突破与发展,进行自我评价,由本学科的同行结合其教学实践,先作出认定意见,这样,就能相对准确地判断申报者的专业水准。
一些采访对象表示,当前部分高校推进“评聘分离制度”,实行教师专业职务聘任制,这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一评定终身”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对某些教师评聘职称后不思进取、不认真履行职责的现象实施“硬约束”,这有利于促进包括教授在内的高校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终身学习”机制,而且打破了论资排辈现象,鼓励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成学真建议,今后要注意教师的聘后考核,重视对教师的履职考核,使用人标准的执行,始终贯穿于评审—聘任—聘后(履职)考核的全过程中,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形成良性循环。
(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