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3320 0
2016-02-21
      关于《微信行为学》“注意力”等概念的商榷      原文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宝贵的是注意力而不是信息。有鉴于此,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成为微信行为学的第一项原理。

       一、关于“注意力”等概念的描述
    注意力是动物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理激发式反应,是一种基于一定认知水平或者脑细胞受激反应的能力。注意力一方面与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有关,与人的好奇心和一定认识水平(知识量以及逆向思维能力等等)有关。注意力作为一种生理反应它并不遵从物质资源的普遍规律:1、注意力的产生具有天赋性也具有理性的反激行,注意力的产生和消失即可以有理性的转移,也会有茫然的消失。2、如果从时间空间来讲,注意力很难用资源的概念来表述:注意力的大小是具有波动性的和一定方向性的。例如,果农通常注意力仅限于他所种植的果树品种,高铁机车车辆的那些“大国工匠”的注意力也基本限于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小部分关键环节。如果用资源的概念来表述这种注意力,那么无论从实体还是从虚拟的范畴来表述都是不够确切的。3、尽管人的智力水平可以有相应的测评技术确定,但注意力的经济学价值从目前所有学科研究范畴来讲都无法给予明确的科学定义。从心理学来讲,注意力可以用潜意识来表述。所以,注意力只是一种生理现象;一种基于随机的或者理性的观察的专注程度。既无法对注意力分类,也无法对注意力进行价值衡量。因此目前用“禀赋”来表征注意力比较恰当。经济学中的“资源”概念与生理现象的“注意力”基本上是不搭调的概念。一般来讲,有用的信息存在使用价值,当它以市场交换的方式发生权属转移,那么信息就体现出货币化的价值。注意力只是一种可以发现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说,注意力只是为感官接受外部事件提供了一种本能。这里举个真实的例子:
    我的儿子在三岁时跟我去百货公司购物,他看到一种绿色的瓶装饮料(其实就是现在最平常的矿泉水——“碧云洞矿泉水”,上世纪80年代瓶装纯净水还是个稀罕物)。出于好奇,他说:“我要喝那个绿色的水”。显然儿子尽管注意力指向了绿色的瓶装饮料,但他的这个注意力仅仅是感性的生理反应,并没有意识到那个绿色瓶子里装的只是普通的水(他不认识瓶子包装上的那几个汉字),虽然价格不菲(4.6元/400ml)但我还是给他买了一瓶,为的就是让他学会识别外界的物质。当他打开瓶子喝了一口:“呸!骗小朋友的凉水”。从那以后对所有有色的瓶装饮料,甚至是见到瓶装白酒都有反映,他就会说:“不要凉水的”。这个心理过程就是:
    注意力(搜索外界事物)——好奇(
绿色的瓶装饮料)——感性认知(瓶子里是绿色的水)——实践(喝了一口:“呸!骗小朋友的凉水”)——归纳演义(理性思维的辨识:绿色的瓶装饮料不一定就是绿色的饮料)——理性认知(回避了有色瓶子的“误导”)——新的好奇(至少排除了绿色瓶子的误导)——新的感性认知(不要凉水的)——注意力智性升华(打开瓶子才能确定是不是凉水)。
    再如:对于低级动物,如老虎。从虎仔生下伊始,就会先天具有“品尝”外界的许多物体的好奇心。其过程虽然没有人类的那种思辨,但虎仔的注意力很快就会由于其本能的“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以母虎食肉和自己“品尝”外界的许多物体的好奇心,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它的注意力开始区别哪些是可吃的肉类和不可吃的物类。这其中由于初始受形状和颜色诱惑的好奇心,经过感性认知过程进而上升到到理性认知,从而就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的能力。
   
文中提到:“信息经济学范式的通俗表达是:不同的人知道不同的信息。根据这句话,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古典时期的经济学)不应继续假设每一个人占有完备的信息”这句话有道理。但更普遍的情况是,不同辨识力的人可以获得不同层次的信息和不等量的信息。在经济社会,不同层次的信息和不等量的信息意味着不同辨识力的人能够获取有用价值的能力是不同的。注意力只能算是一种“虚拟的方法(新提法,姑且这样表述)”。
    所以,实践或模仿是注意力基本形式。只有随着理性认知的提高,注意力才有可能成为有用的能力。而文后提到的“观望”实则是一种无目的或者无目标的茫然思绪而已。
当然,“观望”也不是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们在下面的小结中将继续讨论。
    从生理机能来讲,一般而言,注意力只是一种浅层的生理行为,注意力是否具有有用性乃取决于人的理性认知水平(知识面、发散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大脑激发反应的速度等),注意力的关键点在于是否紧跟上辨识能力的导向和控制。没有辨识能力的注意力实质就是一种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感知能力。故而,注意力不是关键点,辨识力才是关键所在,同时辨识力的水平也决定了注意力的效率。因此,注意力从头到尾都无法以资源生成和消亡的形式存在。应当记住这样一个关系:辨识力是注意力有效性的“内生动力”,辨识力的集合中内生隐含着注意力;注意力如果没有内生的辨识力支撑,那就是茫然的“观望”。
    二、与注意力相关问题的一般结论:
    1、人们需要的只是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不论是什么用途(例如,对自己或某个群体有用的信息)
一个信息是否有用是靠人的辨识能力来筛选的。因此从生理医学和心理学来讲,“辨识”作为一种判定,决定了每个正常人(即一般正常人的思维)的注意力是有方向的(严格一点的讲就是注意力的方向是由辨识力主导的)。
    2、另一种情况是,每个正常人(即一般正常人的思维)的注意力如果辨识力还没有得到一个大脑“思维聚焦”的指令(例如,一个创新者在最初的思维懵懂中还没有起码是大致的思路趋向性时,辨识力给出的生理信号是“浏览搜寻”。这时,人的注意力呈茫然的“观望”的状态。但这种“观望”实际上仍然是由“辨识”主导的一种有目的的“浏览”。)
    3、由上述小结可知,注意力实际上是由辨识力不断演化上升的过程控制注意力由“茫然”变化到“聚焦”。打个粗略的比喻:类似于阅读的“精泛并举”。

    三、“等待”与“观望”的区别      
    另外文章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交互过程中“等待”是必然存在的现象,这不管你是以光速传递信息还是以尚未发现的“超光速”传递信息,所有的信息反馈都必然存在“等待”这一过程,只是等待的时间有所不同(就像数列的极限一样,无论多么短的等待时间总会大于某个小于它的时间段)。等待就是等待,“等待”是指需要(或者被迫)对某一(或者某些)事物的尚未发生或变化占用时间的行为;“观望”则是一种对事物的态度或没有确切要求的搜索或者说浏览。总之,“等待”与“观望”的含义是不同的。
    四、关于经济学款学科研究的一种见解
   现代经济学讲义是一门关于经济系统的泛科学学科。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如果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各种经济系统大都属于跨学科的复杂大系统。所以,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当代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范式。但是,这种多维度的跨学科研究必须遵守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或者科学规律和结论。这是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前提,否则就会犯方向性的错误。传统经济学一直以“理性人”为理论假设,通过一个个精密的数学模型构筑起完美的理论体系,但人的行为意识非可以量化的变量。而行为经济学则以心理学为基础,强调实验,从人自身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出发,去揭示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因此,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但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革命。
    尽管行为经济学是作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决策行为和经济现象的新兴交叉性经济学分支学科,但它毕竟只是对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一种修正,更多的从人的生理反应和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角度来解释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无论中国的先哲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也好,或是“人之初性本恶”也罢。总体来讲人的“利己”本能是不言而喻普遍存在的。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在不同的需求层次阶段,其选择行为是不同的。这种需求与行为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变量非线性关系。仅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决策行为和经济现象是远远不够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优点在于,不仅从心理学(如尊重感、荣誉感等等)角度可以刻画人的行为选择,同时也可以从生理医学的角度刻画人的行为选择(如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等)。
    所以,行为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不是取代心理学或者生理医学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而过多的探究诸如“尽早开发人类演化最早形成的长期记忆脑区——嗅脑(人脑三层次当中的爬行动物脑层次)”或者“脑细胞皮质层的激化反应过程”之类的研究。也就是说。经济学家的跨学科研究只能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取代心理学家去做心理机能的成因和分析,借用的术语也要符合该学科的科学定义,否则会引起歧义。这就是跨学科研究的基本范式:借鉴与合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