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楼主对数据计量尺度的基本概念不是很清楚。转发一个资料给楼主,然后再具体针对楼主的问题说一下。×××××××××××××××××××××××××××××××××××××××××××××××××××××××××××××××××××××××××××××××××××××××××××
数据的计量尺度在搜集数据之前,要先对现象进行计量和测度,这就涉及到计量尺度的问题,按照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将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一)定类尺度(列名尺度)它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实际上是按照某种标准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分类。例如,人口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类,企业按所有制性质分为全民、集体、私营等。定类尺度只是测度了事物间的类别差,而对各类之间的其它差别无法从中得知。为了便于统计处理及计算机识别,通常对不同类别用不同的数字或编码表示,如用“1”表示男性人口数,用“0”表示女性人口数等,这些数字只是不同类别的一个代码,不意味着可以区分大小或进行任何数学运算,计量结果是计算每一类别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 采用定类尺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时,必须符合穷尽与互斥的要求。穷尽是指在所作的全部分类中,必须保证每个元素或个体都能归属于某一类别,不能有所遗漏,互斥是每个元素或个体只能归属于一个类别,而不能在其它类别中重复出现。在社会经济统计调查中,定类尺度是一种最基本的测度,它是其它测度尺度的基础。
(二)定序尺度(顺序尺度)它是对现象间的等级或顺序差别进行的一种测度,它不仅可以将全体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顺序。或者说,它不仅可以测度类别差,还可以测度次序差。例如将产品等级分成一等品、二等品等,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定序尺度比定类尺度精确一些,但它只能测度类别的顺序,不能测出类别间的准确差值。因此,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数学运算。
(三)定距尺度(间隔尺度)它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它不仅可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进行排序,而且可以准确的算出类别间的差距是多少。通常用物理单位为测量尺度,如成绩用百分制度量,收入用人民币元度量等。其度量尺度的每个间隔是相等的。只要确定一个度量单位,就可以准确的计算出两个数据间的差值,如成绩80分与90分相差10分。对定距尺度可进行加减运算。
(四)定比尺度(比率尺度)除具有上述三种计量尺度的全部特征外,还具有一个特性,就是可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这就要求定比尺度中必须有一个绝对固定的“0”点,这是它与定距尺度的唯一区别,在定比尺度中“0”表示没有或不存在,一个人的收入是0,表示这人没有收入。在定距尺度中,0表示一个数值,而不表示没有或不存在,如学生的统计成绩为0,并不表示他没有考试成绩,或无任何统计知识。一个地区的温度为0,并不是没有温度。一个人的月工资为600元,另一个人为300元,则一个人的收入为另一个人的两倍。(存在绝对0点) 一个地区的温度为30,另一个地区为15,之差为15,不能说30比15热一倍。定比尺度可进行加减运算。 高层次的计量尺度可以计量低层次的计量尺度能够计量的事物,但不能反过来。如一个学生的成绩为75分,另一个为95分,可以转化为一个学生的成绩为中,另一个为优。
×××××××××××××××××××××××××××××××××××××××××××××××××××××××××××××××××××××××××××××××××××××××××××
回到楼主的例子,问卷调查里我知道设置1为不重要,6为非常重要,这样获得的数据是定序尺度(顺序尺度);而针对一周消费几次这样的问题获得的问卷数据,是定比数据,这个在理论上是可以没有范围的,或者说,可以是负无穷到正无穷(对楼主给出的一周消费几次的数据,理论上可以是任何整数都可以的)。定比数据要设置范围,这个提法有些奇怪。正常的思路,应该是检查数据的范围,看看是否有些是明显不合理的。比如一周消费10000次这样的数据,一般是数据输入错误了。
总结一下吧,基本概念很重要。基本概念不清楚的话,问的问题有时候都是很奇怪的,更遑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