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经济:根本问题是空心化和老龄化。
未来发展的引擎在那里?人口增加和新技术。新的劳动力需求端刺激房地产,供给端降低劳动力成本,发达国家和中国都已老去,而印度、东南亚和非洲尚不具备接棒的实力,只能靠新技术。3D打印、页岩气只能算革新,蒸汽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才能算革命。只要新的技术革命不出现,全球性的宽松就不会停止,美联储加息会慎之又慎,欧洲和日本还会有进一步的动作。
2、 中国经济:2016可能有反弹,但一定没有反转
(1) 短周期来看:2016年上半年是基建大年,核心逻辑是融资明显松绑:存量地方债置换、平台融资松动+增量两个两万亿(PPP和专项建设基金)。
(2) 中期来看:上半年大家争抢资金和项目,下半年经济可能后劲不足。
(3) 长期来看:只要供给侧改革没有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结构性的下行压力就不会消失。
3、 政策走向,无非三种选择:第一种是需求侧管理,第二种是平衡路线,第三种是供给侧。
第一种,短期受益、长期受损,第三种,短期受损、长期受益,第三种,损益较为平衡。
4、 资产配置:在经济尚未调整到位的情况下,高收益资产都将面临高风险。
5、 债市分析:
(1) 利率债:供给侧不确定性消除,人民币汇率升值,建议缩短久期;
(2) 信用债:过剩行业信用风险收敛,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利差有望收缩,民营企业利差或继续走扩,主营业务不清晰的民营企业首当其冲。一系列去产能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与产能过剩行业的悲观情绪,高收益债并非没有机会。城投作为防范金融风险最后一道防线,仍存配置价值。但考虑到信用风险只能延后,没有消除,城投转型也存在不确定性,产业和城投的配置久期不宜拉长。
6、PPP投资:纯社会项目有风险,纯ZF项目没渠道,ZF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正当时。2015年是PPP模式推广的元年,2016年可能成为PPP模式落地的元年。根据发改委和财政部的数据,现在PPP推荐项目已经累计达到8.7万亿,签约金额已经从去年上半年不足5000亿到接近2万亿,随着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融资渠道拓展、中介服务丰富、政策加强支持,PPP已经开始加速落地,交通、水务、环保等领域的PPP项目大有可为。有ZF信用担保的好项目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未来ZF信用参与的PPP类产品会成为一个不可取代的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