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482 1
2009-04-15

 

由于任志强与北京社科院地产报告之间发生的争议,我与关心此类事件的网友一样,找到相关报告信息,打算学习学习。但是看完其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我不由对报告产生三点质疑。

1、报告采用的学术方法是否过时?

根据相关报道的信息,地产报告主要是从供需的角度来论证北京地产当前形式和价格走势的。比如对地产需求是否刚性,北京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与地价差距,北京住房闲置率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供需观点是最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十九世纪发展的主要经济学分析方法。现在针对发展中的中国,能够采用供需方式分析问题吗?使用如此传统的方式,结论能够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吗?

我个人的观点,应当采用制度经济学方式,金融货币方式加上传统的供需和人口论方式来看待当前的地产问题。中国当前地产问题的原因,就可以从制度角度,宏观经济角度,人口角度和供需角度来分别配置权重,进行分析。报告中采用的单一方法实在离真实现实相差太远。

2、报告应当具有倾向性吗?

    从北京社科院报告的相关信息,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供需角度的分析。决定房地产价格构成的制度因素,宏观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并没有作为主要的权重与供需因素一起作同样的重点分析。由此导致的结论,就难免偏离了学术观点应具有的学术性基础,偏离到社会性效用观点的范围中去。

    社科院的报告应当具备独立的学术立场,应当立足于学术理论看待市场,制度和各种市场参与者及其活动。这就要求学术有不同于政府,社会和业内的独特角度和方法。我们只看到供需双方的情况比较,却看不到导致供需双方各自行为特点的经济和制度成因分析,看不到市场活动参与的各方是怎样的结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运转模式。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而是导出结论过程中展现的现实性依据对于自身决策的效用。缺少了学术分析的多维角度,报告看起来的社会普遍性效用的效力就降低了。

    如果说任志强的观点是从地产业内的角度提出的观点,消费者是从买方的角度提出的观点,政府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提出的观点,社会大众是从旁观者,打抱不平,路过的角度提出自身的观点,那么社科院的角度就只能立足于学术角度进行分析。报告是有学术性立场倾向性的,是供各方不同决策者参考之用的。社科院不能为政府观点站脚助威,也不应顺从社会潮流随波逐流。但是学术观点效用化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下的一种潮流,学术单位的资金来源决定学术单位的部分观点取向,因此对于民间而言,学术也只能作为具有观点性的角度来看待,毕竟学术也没有预言的水晶球。

    3、报告是权威吗?

    北京社科院的报告是权威报告吗,是判断地产走势的正确标准吗?

    社科院的报告只能代表学术观点,不能代表效用观点。个体的差异性和立场及其关注点不同,对同一事务的取舍和选择就不同,因此产生争议是很自然的事情。经济学术观点不是绝对的权威,除非经济学术理论能够象指导卫星上天一样,指导在市场中确定性获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学术观点接受批评和检验,就是“实事求是”和“以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学术观点的最重要的基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术精神。

    社科院的学术观点要接受社会观点,消费观点,政府观点,业内观点的质疑和批评,同时学术观点本身也应当对社会观点,消费观点,政府观点和业内观点进行学术角度的质疑和批评。相对于未来而言,任何报告都最多只是一种观点。从报告者本身和报告的阅读者角度,消除权威意识,增加批判和探索意识,更加具备现实效用。之所以要将报告的权威性作为质疑的角度,是因为类似的事情看起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现实中,专家与确定性画上了等号,盲目迷信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我无意对北京社科院的个体发起权威性的质疑,我质疑的是经济学术本身不确定性的特点,与经济学者确定性的处理方法,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矛盾性特点。经济学本身不是科学,而是向军事政治等一样的谋略或者艺术。

    作为山寨中的经济学人,我们通常只是被视为愤青罢了,观点偏激也在所难免。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深究,最后还是现实和效用说了算。如果这真是一个问题,早晚都是要面对的。

 

    本文来自金丰的凤凰博报 http://blog.ifeng.com/1742606.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4-15 10:28:00
社科院的很多报告实在是假大空啊,------当然也有很好的,总之比中科院的严谨差一些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