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有明显缓解,个别地区还出现相对宽松的状况。但从全国来看,供水、供电、交通(特别是城市交通和长途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有些地区的矛盾还比较尖锐。例如,华北、西北等地区缺水较为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缺水,有108座严重缺水。1997年北京夏季持续高温,空调器等电器的用电负荷增加,现有电网无法承受。我国80年代以前的居民住宅用电负荷均未考虑空调、微波炉等电器,将来,随着这些电器的普及,电网的改造任务日益突出出来。这是国民经济中的又一结构性矛盾。
我国继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分阶段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三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不断改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基础,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任何国家,无论在其经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把三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重点。只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三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例如,日本历次长期计划,都把居民供电的满足和保障程度,以及居民到达主要交通干线的时间,作为计划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在能源安全和保障上,制定了从供应、生产和技术开发的长期政策。为了扩大能源供应的多元化,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拨款70亿美元开发了煤炭液化、煤炭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循环流化床发电等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目前已完成了工业示范厂的试验,煤炭的清洁化发电和热效率,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对于开发煤层气和风力发电,政府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大规模的开发和商业化生产。
进入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提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提高本国基础设施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举措。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作为各国通行的做法,其原因: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需求导向作用,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需求。二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诸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高速公路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大型客机对跨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条件。因此,不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