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793 8
2016-02-28
掌握通货膨胀程度的计算方法,是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和分析说明通货膨胀问题,以便达到自觉地控制通货膨胀的必要手段。在这里我们要分析说明通货膨胀的确定方法,以及计算通货膨胀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纸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率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存在的确定方法

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能够被人们直观地觉察到的,只是那些通货膨胀程度较高,已经影响到物价和人们的货币收入明显上升的通货膨胀。而那些通货膨胀程度较低,在物价不变或有所下降而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不明显的状况下存在的通货膨胀,则是不易被人们直接觉察到的。只有在准确地掌握了影响纸币贬值因素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计算,才能确定社会上是否存在通货膨胀。

在纸币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确定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是否存在的基本方法,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

(一)、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通货膨胀的确定方法。

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纸币贬值。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单位纸币所表示的金属货币量减少了;二是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增加了。因此,要确定社会上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问题也应该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1、从单位纸币所表示的金属货币量减少方面来确定通货膨胀的存在。

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影响单位纸币值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是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和流通中的纸币量。 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变化成正比例, 而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成反比例。单位纸币值就等于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比。变化了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与变化了的流通中的纸币量的比,也就等于变化了的单位纸币值。

设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为 G, 流通中的纸币量为Z,单位纸币值=G/Z

设某一可比时期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为G1,流通中的纸币量为Z1,则单位纸币值=G1/Z1

设变化了的某一时期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为G2,流通中的纸币量为Z2,则单位纸币值=G2/Z2

设可比时期单位纸币值为标准1,则变化后单位纸币的相对值可以用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和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系数的比来计算。

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变化系数等于变化后的量与变化前的量的比。设变化系数为G,则G= G2/G1。

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系数等于变化后的量与变化前的量的比。设变化系数为Z,,则Z,=Z2/Z1

变化后单位纸币的相对值=G’/Z’

这一相对值也可以用变化后单位纸币的值与可比时期单位纸币的值的比求得。

用公式表示:单位纸币的相对值=(G2/Z2 )  /(G1/Z1)

=(G2/Z2)×(Z1/G1)

=(G2Z1)/(G1/Z2)

因为:G’/Z’=(G2/G1)/(Z2/Z1)

=(G2/G1)×(Z1/Z2)

=(G2Z1)/(G1Z2)

所以,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比值是相等的。当G’/Z’>1时,表示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增加大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加

减少程度,单位纸币值有条件增值,社会上不存在通货膨胀。当G’/Z’>1时,表示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和流通中的纸币量以相等程度增加或减少,单位纸币值不变,社会上也不存在通货膨胀。只有当G’/Z’<1时,表示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增加小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加程度,或者金属由准备金量的减少大于流通中纸币量的减少程度,单位纸币贬值,社会上存在着通货膨胀。2、从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增加方面来确定通货膨胀的存在。单位纸币所表示的金属货币量=G/Z,与此相反,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Z/G,同样道理,在可比时期,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Z1/G1,变化后,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Z2/G2。设在可比时期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为标准1,则变化后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的相对额=Z’/G’。

这一相对额也可以用变化后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与可比时期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的比来求得。用公式表示,

这一相对额=(Z2/G2)/(Z1/G1)

=(Z2/G2)×(G1/Z1)

=(G1Z2)/(G2Z1)

因为,Z’/G’ =(Z2/Z1)/(G2/G1)

=(Z2/Z1)×(G1/G2)

= (G1Z2)(G2/Z1)

所以,上述两中方法计算出的比值是相等的。

当Z’/G’<1时,说明变化后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较可比时期减少了。也就是说,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增加大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加程度,或者金属货币量的减少小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减少程度。单位纸币有条件增值,社会上不存在通货膨胀。

当Z’/G’=1时,说明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与流通中的纸币量以同等程度增加或减少,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并没有发生变化,社会上不存在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

只有当Z’/G’>1时,说明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增加小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加程度, 或者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减少大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减少程度,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增加了,社会上存在着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

3、举例说明:

设某一可比时期,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G1 折合为20亿元银币,流通中的纸币量Z1 为100亿元,半年后,金属货币准备金量G2为25亿元银币, 流通中的纸币量Z2为200亿元。

(1)、从单位纸币值的变化方面计算:

可比时期:单位纸币值=G1Z1=20亿元(银币)/100亿

=0.2元(银币)。

表明以元为单位的纸币代表了 0.2元银币。

半年后,单位纸币值=G2/Z2=25亿元(银币)/200亿

=0.125元(银币)。

表明以元为单位的纸币代表0.125元银币。

设可比时期每元纸币代表 0.2元银币为标准1,则半年后,以元为单位的纸币与可比时期比较的相对值=G’/Z’

=(G2Z1)/(G1Z2)

= (25亿×100亿)/(20亿×200亿)

=0.625。这就是说,半年后,每元纸币所代表的0.125元银币是可比时期每元纸币所代表的 0. 2元银币的0.625。

G’/Z’=0.625<1,说明这一时期单位纸纸值较可比时期减少了,社会上存在着纸币贬値的通货膨胀。

(2)、从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的纸币额的变化方面计算:

可比时期,表示以元为单位的银币的纸币额=Z1/G1

=100亿元(纸币)÷20亿

=5元(纸币)。

表明表示一元银币的纸币额是5元。

半年后,表示以元为单位的银币的纸币额=Z2/G2

=200亿元(纸币)÷25亿

=8元(纸币)。

表明表示一元银币的纸币额是8元。

设在可比时期,表示以元为单位的银币的纸币额为标准1,半年后,表示单位银币一元的纸币的相对额=Z’/G’

=Z2/G2÷Z1/G1

=8/5

=1.6。

Z’/G’=1.6>1,说明半年后表示单位银币1元的纸币额8元是可比时期表示单位银币1元的纸币额5元的1.6倍,社会上存在着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2-28 18:36:33

(二)、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通货膨胀的确定方法。

同纸币在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一样,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社会上存在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位纸币表示的价值量减少了, 二是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增加了。这样,要确定社会上是否存在通货膨胀, 也要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1、 从单位纸币所表示的价值量减少方面来确定通货膨胀的存在。

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中, 我们说明了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大量增加和社会就业旁动者人数的大量减少是造成单位纸币贬值的两个基本原因。单位纸币值的変化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成正比例,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变化成反比例。具体地说,单位纸币值就等于劳动者年均创造的价值量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积(或称为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同流通中的纸币量与纸币年平均的流通速度的积(或称为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比。

设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为L,劳动者年均创造的价值量 (或称为以年为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T,流通中的纸币量为Z,纸币年平均流通速度为V,那么,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为TL,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为ZV。

单位纸币值=TL/ZV。做为价值量的单位,以年为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称为劳动者年均创造的价值量是一个不变的量。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中,我们说明了纸币在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价段,纸币的年平均流通速度是一个不变的量。因此,T/V在任何时期都是一个确定不变的值,并不会影响单位纸币相对值的变化,在考察单位纸币相对值的变化时是完全可以略去的。所以,单位纸币值也就可以用L/Z来表示。但是,在具体计算单位纸币所代的价值量的多少时需要时必须乘上T/V。

设可比时期就业劳动者人数为L1,流通中的货币量为Z1

单位纸币值=L1/Z1。

设变化后某一时期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为 L2 ,流通中的纸币量为Z2。

单位纸币值=L2/Z2。

设在可比时期单位纸币值为标准1,变化后,单位纸币较可比时期的相对值可以用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系数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系数的比来计算。

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系数等于变化后的量与变化前的量的比。

设变化系数为L',则L’=L2/L1

如前所设,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系数Z’=Z2/Z1

变化后单位纸币值较可比时期的相对值=L’/Z’

这一相对值同样可以用变化后的单位纸币值与可比时期的单位纸币值的比来求得。用公式表示:)单位纸币的相对值=L2/Z2÷L1/Z1

=L2/Z2×Z1/L1

=(L2Z1)÷(L1Z2)

因为:L’/Z’=L2/L1÷Z2/Z1

=L2/L1×Z1/Z2

=(L2Z1)÷(L1Z2)

所以,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单位纸币的相对值是相等的。

当L’/Z’>1时,说明社会就业旁动者人数的增加大于流通中纸币量的增加程度,或者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减少小于流通中纸币量的减少程度,单位纸币所表示的价值量与可比时期相比较是增加了,单位纸币增值,社会上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

当L’/Z’=1时,说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与流通中的纸币量以同等程度增加或减少,单位纸币值不変,纸币值稳定,社会上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

只有当L’/Z’<1时,说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小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加程度,或者说,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减少大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减少程度,单位纸币所表示的价值量与可比时期相比较是减少了,纸币贬值,社会上存在着通货膨胀问题。

2、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增加方面来确定通货膨胀的存在

单位纸币所表示的价值量=L/Z。与此相反,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Z/L。

在可比时期,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Z1/L1。

变化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Z2/L2。

设在可比时期,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为标准1,则变化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的相对额=Z’/L’。

这一相对额也可以用变化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与可比时期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的比来求得。

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的相对额=Z2/L2÷Z1/L1

=Z2/L2×L1Z1

=L1Z2÷L2Z1

因为:Z’/L’=Z2/Z1÷L2/L1

=Z2/Z1×L1/L2

=L1Z2÷L2Z1。

所以,两种计算方法求得的比值相等。

当Z’/L’<1时, 说明变化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与可比时期相比较是减少了,单位纸币增值,社会上不存在通货膨胀。

当Z’/L’=1时,说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不变,单位纸币值稳定,社会上也不存在通货膨胀。

只有当Z’/L’>1时,说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増加了, 单位纸币贬值,社会上存在通货膨胀。

3、举例说明:

设某一可比时期,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L1为4亿人;流通中的纸币量Z1为4000亿元。一年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增加了1%,L2为4、04亿人;流通中的纸币量增加了11.1%,Z2为4444亿元。根据经验得知纸币年平均流通速度V为6次。T为劳动者年均创造的价值量或称为以年为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从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的变化方面计算:

以可比时期单位纸币值为标准1。一年后,

单位纸币的相对值:L’/Z’=(L2Z1)÷(L1Z2)

=(4.04亿×4000亿元)÷(4亿×4444亿元)

=1010÷1111

=10/11。

这一相对值用变化后单位纸币值与可比时期单位纸币值的比求得。

可比时期, 以元为单位的纸币值

=L1T/Z1V

=(4亿×T)÷(4000亿元×6)

=T/6000元

一年后, 以元为单位的纸币值

=L2T÷Z2V

=(4.04亿×T)÷(4444亿元×6)

=T/6600元

这一相对值=L2T/Z2V÷L1T/Z1V

          =T/6600元÷T/6000元

=T/6600元 ×6000元/T

=10/11

L’/Z’=10/11<1,说明单位纸币所表示的价值量与可比时期相比较是减少了,社会上存在着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

(2)、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的变化方面计算:

以可比时期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为标准1。一年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的相对额

=Z’/L’=L1Z2÷L2/Z1

=(4亿×4444亿元)÷(4.04亿×4000亿元)

=1111/1010

=11/10

用变化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与可比时期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的比来计算。

可比时期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

=Z1V/L1T

=(4000亿元×6)/(T×4亿元)

    =6000元/T

一年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Z2V/L2T

=(4444亿元×6)/(T×4.04亿元)

=6600元/T

计算结果说明,表示劳动者年均创造的价值量或以年为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纸币额,在可比时期为6000元,一年后为6600元。

一年后, 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的相对额=(Z2V/L2T )÷(ZV1/L1T)

=6600元/T÷6000元/T

=(6600元×T)/(T×6000元)

=11/10

Z’/L’=11/10>1,说明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与可比时期相比较是增加了,社会上存在者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

通过我们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还是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在确定一定时间范围内社会上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计算方法上, 两者具有某种一致性。从单位纸币值是否减少方面来确定,主要是通过计算出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或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系数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系数的比来确定,当G’/Z’或L’/Z’≥1时,社会上就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当G’/Z’或L’/Z’<1时,社会上就存在着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从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的纸币额是否增加方面来确定,主要是通过计算出的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系数与金属货币准备金量或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系数的比来确定。当Z’/G’或Z’/L’≤1时,社会上就不存在通货膨胀。当Z’/G’或Z’/L’>1时,社会上就存在着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28 18:37:26

二、通货膨胀程度的计算方法

不论是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还是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概括地说,确定是否存在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的基本方法有二:其一是看单位纸币所表示的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是否减少;其二是看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的纸币额是否增加。单位纸币所表示的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减少了和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的纸币额增加了,是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在两个方面的表现。与此相联系,准确地计算通货膨胀程度的基本方法也有两种: 一是纸币贬值率;二是通货膨胀率。

(一)、纸币贬值率及其计算

纸币贬值率,是指在存在通货膨胀的一定时期,单位纸币所表示的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的减少程度。其计算方法有二:第一种计算方法,就是用前一可比时期的单位纸币值减去变化后时期单位纸币值的差,与可比时期单位纸币值的比求得。第二种计算方法,就是用可比时期作为单位纸币值的标准1减去变化后单位纸币的相对值的差来求得。

1、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阶段,纸币贬值率的计算方法

    设纸币贬值率为B

第一种计算方法,用公式表示:

B=[(G1/Z1-G2/Z2)÷G1/Z1 ]×100%

第二种计算方法,用公式表示:

B=(1-G’/Z’)×100%

借用上文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通货膨胀确定方法中的举例及计算出的数字进行具体计算。

用第一种方法计算:

B=[(G1/Z1-G2/Z2)÷G1/Z1 ]×100%

=[(0.2-0.125)÷0.2]=0.375×100%=37.5%。

用第二种方法计算:

B=(1-G’/Z’)×100%=(1-0.625)×100%=37.5%。

计算结果说明,通货膨胀发生半年后,单位纸币所表示的银币量较可比时期减少了37.5%,仅相当于原来表示的银币量的62.5%.

2、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纸币贬值率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计算方法,用公式表示:

B=[(L1/Z1-L2/Z2)÷L1/Z1]×100%.

第二种计算方法,用公式表示;

B=(1-L’/Z’)×100%。

仍然借用上文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通货膨胀确定方法中的举例及计算出的数字进行具体计算。

用第一种方法计算:

B=[(L1/Z1-L2/Z2)÷L1/Z1]×100%.

=[(T/6000元-T/6600元)÷T/6000元]×100%

=[(1.1T-T)/6600元×6000元/T]×100%

=600/6600×100%≈9.1%

用第二种方法计算:

B=(1-L’/Z’)×100%

=(1-10/11)×100%=1/11×100%≈9.1%

计算结果说明,通货膨胀发生一年后,单位纸币所表示的价值量与可比时期相比约减少了9.1%,仅相当于原来表示的价值量的10/11,或者说相当于原来表示的价值量的90.9%。

(二)、通货膨胀率及其计算

  通货膨胀率是指在存在通货膨胀的一定时期,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的纸币额的增加程度。其计算方法也有两种:

第一种计算方法,是用贬值后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的纸币额减去可比时期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的纸币额的差与可比时期纸币额的比率。第二种计算方法,就是用贬值后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的纸币相对额减去可比时期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的纸币额为标准单位1的差求得。

1、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通货膨胀率的计算方法

    设通货膨胀率为P,

第一种计算方法,用公式表示:

P=[(Z2/G2-Z1/G1)÷Z1/G1]×100%

第二种方法计算,用公式表示:

    P=(Z’/G’-1)×100%

    借用上文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通货膨胀确定方法中的举例及计算出的数字进行具体计算。

用第一种方法计算:

P=[(Z2/G2-Z1/G1)÷Z1/G1]×100%

     =[(8元-5元)÷5元]×100%

=[3元÷5元] ×100%

=60%。

用第二种方法计算:

P=(Z’/G’-1)×100%

=(1.6-1)×100%=60%。

计算结果说明,表示1元银币的纸币额较可比时期增加了60%,可比时期用5元纸币表示1元银币,半年后需要用8元纸币来表示。也可以说可比时期用1元纸币表示的银币量,半年后需要用1.6元纸币来表示。

2、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通货膨胀率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计算方法,用公式表示:

P=[(Z2/L2-Z1/L1)÷Z1/L1]×100%

第二种计算方法,用公式表示:

P=(Z’/L’-1)×100%

同样借用上文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通货膨胀确定方法中的举例及计算出的数字进行具体计算。

用第一种方法计算:

P=[(Z2/L2-Z1/L1)÷Z1/L1]×100%

=[(6600/元/T-6000元/T)÷6000元/T]×100%

=[600元/T×T/6000元]×100%

=10%。

用第二种方法计算:

P=(Z’/L’-1)×100%

=(11/10-1)×100%

=10%

计算结果说明,一年后表示劳动者年均创造的价值量的纸币额增加了10%,由可比时期的6000元,增加到6600元,也可以说可比时期用一元纸币表示的价值量,一年后要用1.1元来表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28 18:38:42

(三)、 纸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纸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是计算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纸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纸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率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纸币贬值率反映了单位纸币值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减少了多少, 通货膨胀率则反映了在通货膨服过程中表示单位金属货币量或价值量的纸币额增加了多少。

二是从计算出的数字来看,纸币贬值率始终小于通货膨胀率。例如前面举例计算出的纸币贬值率为37.5%,而相应的通货膨胀率为60%。纸币贬值率为9.1%,而相应的通货膨胀率为10%。而且,纸币贬值率始终小于1,通货膨胀率则有可能大于1,例如纸币贬值率为50%,则通货膨胀率为100%,纸币贬值率大于50%,则通货膨胀率必然大于1。纸币贬值率为80%,则通货膨胀率为400%。

2、纸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率的联系

二者的联系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纸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率在计算的数字的实质上具有一致性,纸币贬值率低,通货膨胀率也低;纸币贬值率高,通货膨胀率也一定高。

二是纸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可以互相换算。

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

B=(1-L’/Z’)×100%

通货膨胀率的率算公式:

P=(Z’/L’-1)×100%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

纸币贬值率等于用1减去通货膨胀率加1之和的倒数。用公式表示:

B=1-1/(1+P)=P/(1+P)

这一公式可以表述为,纸币贬值率等于通货膨胀率与1加通货膨胀率之和的比率。

通货膨胀率等于1减去纸币贬值率之差的倒数再减去1。用公式表示:

P=1/(1-B)-1

=B/(1-B)

这一公式可以表述为,通货膨胀率等于纸币贬值率与1减去纸币贬值率之差的比率。

上述纸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的换算公式可以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的举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B=37.5%,P=60%

B=P/(1+P)

=0.6/(1+0.6)=0.375=37.5%

P=B/(1-B)

=0.375/(1-0.375)=0.6=60%

三、通货膨胀程度计算中的时间性和区域性问题

计算通货膨胀的程度,总是要为分析说明某一具体经济现象服务的。这样,通货膨胀程度的计算必然要与这一具体经济现象存在的时间、地点相联系,具体的经济现象总是千差万别的,通货膨胀程度计算的结果也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通货膨胀程度计算中涉及的时间性和区域性问题予以分析说明。

㈠、 通货膨胀程度计算的时间性问题

通货膨胀程度计算的时间性问题是指,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或不同的时间范围内计算的通货膨胀程度具有差别性。

这种差别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1、由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程度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差别性。

就一个国家来讲,造成不同发展阶段通货膨胀程度的差别性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这是因为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及其增长程度是相对稳定的,而国家的货币政策则是不稳定的。其变化程度是很大的。例如,西方一些国家曾经交替地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从而造成通货膨胀程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明显差别。这里的每一阶段的计算应具有客观的时间性, 不应随着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拉长或缩短。从每一次通货膨胀的具体时间来分析,可以精确到以月为时间单位。通货膨胀程度计算的起始时间为货币增发时间,终止时间为货币平均流通速度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假如货币流通速度为每年6次,则通货膨胀最短一个阶段的起止时间为两个月。设某年4月国家开始增发一定数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 说明4月份以前是纸币值相対稳定时期, 社会上不存在通货膨胀, 4月-6月期间则存在着通货膨胀。如果此后不再增发货币,则6月以后的7-12月份社会上又处于纸币值相对稳定时期,不存在通货膨胀。

联系到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单位纸币值在不同的时期有贬值、稳定和增值三种情形,我们要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各个时期单位纸币值的变化,可以分别用正数值、零和负数值来表示。当通货膨胀率为正数值,表示单位纸币值呈贬值状态;当通货膨胀率为零时,表示单位纸币值呈稳定状态; 当通货膨胀率为负数值时,则表示单位纸币值呈增值状态。

2、由于具体分析问题的需要不同,在不同时间范围内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程度具有差别性。 其表现主要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在持续存在通货膨胀的一定时期,整体时间前后两端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程度总是要大于其间任何一段局部时间范围内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程度。设全年每月都存在通货膨胀,那么以年为单位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程度肯定要大于以11个月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程度。因为,在同一 年的1月份单位纸币所表示的价值量是最多的,而在12月份则是最少的。或者说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在1月份是最少的,而在12月份则是最多的。所以, 12月份至1月份之间与11月份至1月份之间相比较,无论是计算出的纸币贬值率还是通货膨胀率12月份至1月份之间都是最高的。

第二种情形,在间歇性地存在通货膨胀的时期内,由确定的某一时间与同一方向的两个时间相联系,会计算出有通货膨胀和无通货膨胀或者高通货膨胀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差别。如前所说,设某年4月份以前不存在通货膨胀, 4-6月份存在通货膨胀,7-12月份又不存在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12月份与7月份的纸币值相比较是稳定的,不存在通货膨胀,然而,12月份与4月份以前的纸币值相比较,单位纸币值减少了, 存在着通货膨胀。并且在这种特殊情况下, 以年为单位计算的通货膨胀程度与4--6月份前后两端计算出的通货影胀程度是相等的。

第三种情形,在纸币贬值、增值都存在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会出现局部时间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程度高于整体时间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程度。因为单位纸币增值时期必然会冲销通货膨胀时期单位纸币贬值的程度,如果一年中, 4-6月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为正数值, 7-8 月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为负数值,其它各月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则4-6月份计算的通货膨胀率必然会高于以年为单位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率。

㈡、通货膨胀程度计算的区域性问题

通货膨胀程度计算的区域性问题是指在同一时间范围内,通货膨胀程度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有差别性。这种差别有两种具体表现:

1、在同一时间范围内,独立发行货币的世界各个国家或经济区域,由于实行的货币政策不同,不同名称货币的通货膨胀程度是有差别的。

这里我们借用从零售价格指数变化反映各国通货膨胀程度来看, 1970年为100, 1975年苏联为99,美国为138,日本为172,阿根廷为1202。(摘白范幕韩编«世界经济统计摘要»)这说明,在1970年至1975年间, 苏联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或者说通货膨胀程度较低,而美国、日本则存在着通货膨胀问题,阿根延的通货膨胀程度最高。

2、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同一独立国家内同一名称货币在各个经济区域中的通货膨胀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这种经济现象却不被人们所重视。

同一国家内的各个经济区域存在通货膨胀程度差别的原因主要是, 国家在增发货币时,由于向社会投放的方式、途径不同,会造成各经济区域之间在同一时期流通领域的货币量的增加程度上的差别。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前,国家主要是按照计划价格(基本上是不变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程度来增发货币的。这样,社会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增长速度较高的地区,流通中的人民币与该地区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同比例地增加,劳动者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劳动者平均的工资收入的货币额相应增长幅度较高。这说明,在该地区表示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货币额增长幅度较高,人民币贬值率、通货膨胀率相应较高。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数量增长速度较慢的地区,人民币的贬值率、通货膨胀率也较低。这种状况明显地表现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两大经济区域中。这可以从1952年和1957年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收入及其变化数字的比较中得到证明。

农业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收入1952年为186元, 1957年为206元, 1957年比1952年仅增长了11%。

工商业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收入1952年为1000元, 1957年为1475元,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47%。

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 1952年为446元, 1957年为637元、1957 年比1952年增长了43%。(数字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1981»)

1952年工商业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收入1, 000元是农业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收入186元的5.4倍;而1957年的 1475元则是206元的7. 18 倍.

从152年-1957年的数字比较中,我们可以明确两点认识,一是单位人民币在农村和城市所表示的价值量是不同的,在农村比在城市所表示的价值量高;二是通货膨胀程度不同,在城市比在农村高。

以1952年为例,人民币在农村表示以年为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收入的货币额为186元;而在城市表示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货币额为1000元 。二者相比较,单位人民币元在城市所表示的价值量是在农村所表示价值量的18.6%,不足在农村所表示的价值量的五分之一。以1957年与1952年相比较的通货膨胀程度来看,人民币在农村的通货膨胀率为 :

(206元一186元) ÷186元×100%≈10.75%。

同期,人民币在城市的通货膨胀率为:

(1, 475元一1, 000元)÷1, 000元×100%≈47.5%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仍然存在着通货膨胀程度在不同经济区域的差别。这种差别明显表现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开发区与内陆省区之间的差别。具体表现是开放较早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开发区人民币的投放量增长较快, 通货膨胀程度较高; 而开放较晩的内陆省区人民币投放量增长较慢,通货膨胀程度相对也较低。

人民币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开发区的投放量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外币兑换人民币的比率较高造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开发区的外汇收入较高: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直接吸收外国货币投资;二是各企业通过大量物资出口换取外汇。国家银行在收兑外币时,就必然将大量的人民币投放到这些地区的流通领域。从而造成了人民币在这些地区的急剧贬值,以人民币计算的物价水平上涨 ,表示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收入及平均工资的人民币额急剧增加,出现较高程度的通货膨胀。只要外币兑换人民币的较高比率不变,那么外币收入较高的经济区域的人民币的投放就会源源不断地增加,其单位人民币所表示的价值量就会大大低于外币收入较少的经济区域,通货膨胀程度就会高于外币收入较少的经济区域。对于一国之内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现象,人们通常只注意从货币表示的经济增长额去进行比较, 却很少从单位货币在不同地区所表示的价值量和货币值变化的程度上去进行比较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28 18:39:17

(三)通货膨胀程度与相应的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之间的货币关系

通货膨胀程度计算的时间性和区域性问题,也就是指通货膨胀程度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别性。尽管这种差别性的具体表现是多样的、复杂的;但是,每一具体通货膨胀程度的计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一具体的通货膨胀程度都反映的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前后两个时间的货币关系。通货膨胀程度用纸币贬值率来表示,就是指変化后一定时间的单位纸币值较变化前某一可比时间的单位纸币值减少了多少;通货膨胀程度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就是指变化后一定时间表示单位价值量或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纸币额较变化前某一时间增加了多少。

这样,通货膨胀程度与两个不同时间的单位纸币所表示的价值量之间;或者与两个不同时间表示同一价值量的纸币额之间具有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

通常我们能够直观地把握的是表示单位价值量的纸币额。如劳动者年均创造的国民收入,劳动者平均的年、月、日的工资等。设表示同一价值量的纸币额在原来某一可比时期为Z1,在变化后的时期为Z2  ;单位纸币值在可比时期为1,在变化后时期为Z1/Z2。这样,纸币贬值率B=(1-Z1/Z2)×100%

通货膨胀率P=(Z2-Z1)/Z1)× 100%

=(Z2/Z1-1)× 100%

由此可以看出,在B、Z1、Z2三者关系中,只要已知其中两项,就可以求得第三项,三者关系用公式表示分别为:B=1-Z1/Z2

Z1=(1-B)×Z2

Z2=Z1÷(1-B)

同样道理,P、Z1、Z2三者关系用公式表示分别为:

P= Z2/Z1-1

Z1=Z2/(P+1)

Z2=(P+1)×Z1

把握B或P与Z1和 Z 2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为我们分析和认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关系的复杂化问题找到了一把钥匙。

假如,我们己知年均通货膨胀率P为20%,某企业五年前总资产为50万元(Z1),五年后以当年价格计算总资产为80万元(Z2)。在这种情况下,对该企业的总资产进行评估,是不能直接作出回答的。说该企业五年间总资产尽增30万元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要科学、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依据年均通货膨胀率P=20%这一客观条件对Z1的50万元, Z2的80万元进行可比性换算:

1、求Z1的50万元的Z2货币表现。

2、求Z2的80万元的Z1货币表现。

解1:一年后,Z1的50万元的Z2货币表现应为:

Z2=(P+1)×Z1

  =(20%+1)×50(万元)

  =60(万元)。

五年后,Z1的50万元的Z2货币表现应为:

Z2=(P+1)5×Z1

  =(20%+1)5×50(万元)

  =2.48832×50(万元)

  =124.416(万元)

解2:五年前,Z2的80万元的Z1货币表现应为:

Z1=Z2/(1+P)5

  =80万元/(20%+1)5

  ≈80(万元)/2.5

  =32(万元)。

通过精确的计算,我们对该企业的总资产做如下评估结论:

(1)在年均通货膨胀率为20%的条件下,该企业五年前总资产50万元,按保值计算,五年后的现价格应为124.416万元。

(2)该企业五年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总资产80万元仅相当于五年前价格计算的32万元。

(3)该企业五年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总资产80万元不是比五年前的50万元增加了30万元,而是严重亏损了。按五年前原价格计算亏损了18万元;按五年后的现价格计算亏损了44万余元。

从这一具体数字的计算中可以看出,由于年均通货膨胀程度P为20%的客观存在;五年后124.416万元货币额与五年前50万元的货币额所表现的实际价值量是相等的。同样,五年后80万元与五年前的32万元表现的实际价值量是相等的。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五年前的纸币与五年后的纸币关系可以用这样的不等式和等式来表示:

1元(Z1)≠1元(Z2)

1元(Z1)=2.5元(Z2)

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这种不等式是成立的,这种等式关系也是成立的,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示同一价值量的货币额会不断变化。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重要观念.:在同一区域内,在不同时间里表示同一价值量的货币额无论有多大差别,在实质上是相等的。这种关系用连等式表示;即: Z1=Z2=Z3=Z4……

与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货币关系一样,在同一时间不同国家或区域的货币,表示同一价值量的货币额尽管有很大差别, 但在实质上却具有相等关系。(这是无需证明的)。

这种关系用连等式表示,即:

X美元=Y英傍=Z马克=N日元……

假如,在某一可比时期1英傍=5美元。

一年后,美元或英傍发生了通货膨胀,或二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 我们应该如何确定英镑和美元之间的比价呢?其方法就是,分别联系各自的通货膨胀程度将原等式两边的Z1,换算为 Z2。

设一年后,美元的年通货膨胀率 P为20%。当英镑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或者说年通货膨胀率 P为零时,英傍的 Z1,与 Z2一致,仍然为1 英镑。用公式计算:

Z2(英镑)=(P+1)×Z1        

         =(0+1)×1(英镑)

         =1(英镑)

Z2(美元)=(P+1)×Z1

         =(20%+1)×5(美元)=6(美元)

这样,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为:

1英镑=6美元

当英镑的年通货膨胀程度也为20%时,那么英傍与美元的比价仍然为

1英镑=5美元

当英镑的年通货膨胀程度P为25%时,则英镑的

Z2=(P+1)×Z1

  =(25%+1)×1(英镑)=1.25(英镑)

这样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为:

1. 25英镑=6美元。

1英镑=4.8美元

通过联系通货膨胀因素对同一区域不同时间和同一时间不同区域的货币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同一区域的同种货币在不同时间里表示同一价值量的不同货币额之间是一种相等关系,用连等式表示, Z1=Z2=Z3=Z4……

(2)在同一时间同种货币或不同种货币在不同区域里表示同一价值量的不同货币额之间同样是一种相等关系。用连等式表示:X美元=Y英傍=Z马克=N日元……

(3)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结论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在任何时间、任何区域,无论是同种货币还是不同种货币,无论是单位币值是否发生变化,其表现同一价值量的货币额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等关系。

用连等式表示, 即: Z1=Z2=Z3=……=X美元=Y英镑=Z马克……

这就是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之间货币的本质联系。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货币之间的这种本质联系并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而是被经常的、严重地扭曲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28 20:42:45
“一。以1957年与1952年相比较的通货膨胀程度来看,人民币在农村的通货膨胀率为 :

(206元一186元) ÷186元×100%≈10.75%。

同期,人民币在城市的通货膨胀率为:

(1, 475元一1, 000元)÷1, 000元×100%≈47.5%”——————你这叫计算方法吗?

52年国家的货币发行量是多少?

57年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又是多少?

52年的国民总产值是多少?

57年的国民总产值是多少?

与他们相对应的货币发行量又是多少?

与这两年币值的购买力又是多少?

物价上涨的多少?降低了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