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摘自:网络
曾经透过『小商品、大市场』的模式『入侵』大陆国人生活角落的制造业之城,在劳动力价格上涨、出口客户流失、创新乏力的内外交困下,不少企业纷纷倒闭或面临倒闭,其中不乏昔日的明星企业。
如今,不论从企业主还是主管部门,都意识到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虽是传统产业,但不等于落后产业,只要转型得好,就是高效产业、「永不落幕」的产业。』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在一次专题调研时说。
市场萎缩
在苦撑几个月后,李中坚思量再三,决定关厂。这个决定对李中坚来说并不轻松,事实上,在关厂前,李中坚已经努力顶住几千万的亏损,但颓势仍未好转,只能关闭他一手创办的东方打火机厂。
『不会再做打火机行业了。』李中坚告诉记者。先有东方打火机厂,后有东方路。李中坚回忆,1993年ZF批准东方路附近征地,那时还是一片农田,东方打火机厂是当年第一个建厂、生产的企业,当年就出口创汇3600万(以人民币计算,以下同)。『ZF很开心,几年后把这条路命名为东方路』。
东方路所在的瓯海区,是温州市三大主城区之一,占温州市区总面积的42%。瓯海是『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全区现有10万余人活跃在大陆全国各地经商创业。
如今,东方路门庭冷清,似乎只有招牌上『东方』几个字,在南方阴冷的早春里见证昔日工厂的那段辉煌。1988年,李中坚透过在香港的东方国际推销有限公司将温州的打火机销往国外后,温州打火机如潮水般涌出国门。黄金期,东方打火机厂每天出口的打火机最少达10万支。在李中坚的回忆中,那时市场近乎癫狂,货车就等在路边,一下装配线,马上打包发货。
而曾凭借高性价比、低价横扫全球的温州打火机们,开始在贸易壁垒、用工成本增加等内外交困下困难重重。出口量骤减,全球市场占有率下降,目前温州制造的金属打火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不足50%。
市场萎缩背后是打火机厂的关闭潮。温州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表示,2008年,温州打火机企业数量从500家锐减到100家左右,而在黄发静看来,目前估计有70家,而估计有50家能够度过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