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是部金融史》有感
三千年来谁著史?解开几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兴衰、朝代更迭的密码是什么?这是历代史学家、为政者都在苦苦思索和追寻的课题。面对这一问题,当代学者可以提供很多种答案。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决定论,甚至还有依托气候变迁、黄河水文变化、农业技术进步等来寻找历史演进路线的研究方法。正所谓研究的角度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尽相同。
新任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先生写就的这本《中国是部金融史》,为我们从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这一全新视角,重新解读了3000年来中国历朝历代兴衰更迭的密码。作者以货币改革为主线,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骨架,以时间序列叙事方式,全面描绘了从西周到明清3000年间中国王朝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变化对帝国经济实力、阶级阶层、百姓生计乃至文化、国防等社会百态的影响,进而如何对朝代更迭、文明进程产生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一全新视角,一些我们早已固化于心的历史人物得到了全新认识,一些尘封在故纸堆中的历史事件得到了全新解读,一些看似偶然的历史进程得到了合理解释。
比如,在正统历史中被万民敬仰的商鞅、诸葛亮等“高大上”人物,其在真实历史中实施的货币政策、经济政策,实质上造成了所在国物价飞涨、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直接导致了商鞅变法失败以及蜀汉政权的瓦解;而在戏曲中被万民唾弃的“白脸奸臣”曹操,却在诸侯纷乱征战的三国乱世中,以民为本,稳步实施“分田地、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和尊重市场规律的货币政策,为魏晋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民意基础。再比如,货币战争这一近些年才开始流行的金融词汇,其实在古人的智慧里早已付诸实践。在作者的笔下,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诸侯是以管仲主持开展的货币战争全面胜利为基础,“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悬梁刺股、一血前耻是以范蠡主持开展的经济政策攻势全面胜利为前提,等等。书中此类精彩迭起的经济金融事件不胜枚举。跟随作者对古人经济金融政策的描述,读者也如身临其境,难以抑制对西周文化兴盛、东汉经济富足、唐宋科技发达的惊叹,不禁产生对管仲货币政策、曹操土地政策、隋文帝杨坚科举制度的由衷敬佩。
历史本无新鲜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现代中国经济金融从业者而言,面对新常态下的各类经济问题、金融难题,当我们绞尽脑汁从西方经济学典籍中、从西方经济政策的历史中寻找“灵丹妙药”时,是否也可以将视角切回到我们自己的过去,从华夏祖先的思想中、从中华浩荡的历史中,寻找可以借鉴的智慧。正如作者在《序》中表述的那样,“西方文明引领世界至今不足三百年时间,他们的祖先没有机会反复验证这些经济理论”,而在煌煌华夏数千年往事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金融学文库,也演绎了所有经济学流派的政策建议”,为我们现实的经济政策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
历史不是枯燥的往事,而是一幕幕精彩的大戏。建议大家也都抽出时间读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