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6-3-7 15:06:44
阿梁 发表于 2016-3-6 17:21
您推荐的网页里,那两个人过去都和我辩论过。他们都不解决买卖差问题。不多说了。
针对您的问题。
1.关 ...
资本主义的问题,就是生产相对过剩。这对应着产能的相对过剩,对应着失业,对应着内忧外患,对应这老百姓的苦难,等等。


那么我说的货币回流,是超越央行、银行、财政的。
我的意思是说,设当前有货币总量100万亿,现在增发5万亿,变成了105万亿。
----------那么,如何把这105万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倒回去变成100万亿?否则,货币总量会从105万亿,变成110万亿,115万亿,。。。。150万亿,则这是不能持久的。
-----------------而这增发的5万亿,回流的5万亿,得在不影响国库收支的情况下。不能减少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也不能减少其他人的收入支出,大家的收入和支出都得去提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7 15:10:45
阿梁 发表于 2016-3-6 17:21
您推荐的网页里,那两个人过去都和我辩论过。他们都不解决买卖差问题。不多说了。
针对您的问题。
1.关 ...
阿梁大哥的理论,大体上来说是:

资本主义的购买力,赶不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以市值来核算的总产值),存在相对过剩,卖不出去。
解决的方法是,印钱,发钱。


那么以上的观点,都是传统性的老观点了,早就有许多人以不同的语言(包括数学语言),分别论述过了。

而阿梁大哥的论述,在兄弟我个人看来,缺乏真正创新。我的看法不一定对。

所以,阿梁大哥对老话题、新话题,需要有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创新。总得有真正创新之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7 15:22:58
那么我说的货币回流,是超越央行、银行、财政的。
我的意思是说,设当前有货币总量100万亿,现在增发5万亿,变成了105万亿。
----------那么,如何把这105万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倒回去变成100万亿?


我说的货币回流,另外还有一种含义,那就是上述增发的货币5万亿,
一是直接间接发到人民的手里,人民开支了,花费出去了,二,花费出去之后,经过各种渠道,直接间接,再回流到国库和人民的手里。


那么,如果国库人民把增发货币5万亿花费出去之后,经过各种形式,增发货币5万亿还能回流到国库人民的手中,那么也非常好。
换言之,不能有去无回,这增发的5万亿货币不能最终集中到囤积到老板的手里。
------------在这里,原本的100万亿货币,其在老板,国库,人民当中的分布,假设保持不变。这里仅仅是谈增发的新的5万亿。



如果国库和人民,增发出来的新钱,花费出去的老钱和新钱,还能回流到自己的手中,那么,即便总量货币从100万亿变成105万亿,再变成110万亿,120万亿,150万亿,那都非常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7 15:53:20
针对61、62、63楼一并回答:
61楼:生产相对过剩不仅是资本主义有,社会主义一样存在。因为有社会主义利润与储蓄。而买卖差就是币利+币存(利润+储蓄)。如果币存少且生产率低下,则买卖差累积很慢,这样,发生的经济波动周期会较长,但绝对逃不过。
货币量是与商品量成正比的,我国的计算一般是根据GDP确定。过去的比例是1:8,现在宽送了许多。所以货币量正常增长是必要的,若增长了货币量,之后再减少,那就要通缩了。许多国家通胀,于是减少货币量,那是从通胀的状态下去“通缩”到正常。

62楼:相对过剩是存在的,它由买卖差决定。以前没有听说有人论及“买卖差”。马经虽指出相对过剩,也只是说分配不好,并没有在数学上指出相对过剩的根源,也没有正确的对应方法,而是指出相对过剩是资本家剥削,于是号召革命、暴力抢回剩余。注意,这只涉及剩余应该如何分配,而不能消除买卖差。所以社会主义后来也在苏联、中国出现过经济波动,或说周期。在我国,1980年以来,没有出现衰退,乃是因为社会对债务的容忍。有了这些债务增加购买力,所以剩余就被消除了。比如说,前几年希腊债务危机,累及欧洲乃至世界。如果有哪个国家愿意再借给希腊新的资金,那这个危机可以迅速消除。但是不会有愿意借给希腊钱的了。因为资不抵债严重。现在的中国,人民把钱存进银行,但是都变成了银行对外放出的天量债务。但是,人民并未警觉,这就是容忍度高。如果人民要求银行兑现,则金融就会垮台。所以,索罗斯才敢于在现在以及今后,做空中国。因为债务是在令人恐怖。

63楼:货币在流通中有足够数量就行,会流向您所希望的地方。只要经济环境正常。因为老板要投资,民众要消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27 07:19:20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1 16:16:33
说说为什么要用“支出”、“收入”、“币利”、“币存”而不用“投资”、“消费”等概念:
若用投资、消费的概念,则也存在Y=(1+R)x的公式,Y是产出,x是投资,R是利润率。但是,在销售完成后,需要进行纳税支出。然后,才能进行下一轮投资。
但是,纳税支出形成了主要的ZF采购,也就是购买力。
因此,Y能不能售出以及售出多少将影响纳税的数额。
因此,不确定的是Y能不能售出与纳税多少两个不确定。
若将不确定的纳税改用前一轮纳税额,那么,纳税就可以确定。这样,就只剩下Y能不能售出这一个未知了。
因此,投资x在增加前一轮纳税额后就变成了支出“X”。它是确定的。而Y=X(1+R)仍然成立。
这个X在被储蓄一部分后就形成了确定的购买力。这个购买力B=X(1- r)。
因此,经济就变成了Y(卖)与x所衍生的“买”B的对比。Y代表供给,B代表现实的需求。
因此就会发现“买卖差”的存在。
这个买卖差说明:如果没有“无理债务”的帮助,现实社会供需平衡是一厢情愿。
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固执经典。
数学上,变更辅助线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例子是大家所熟知的。那么,何妨重新梳理一下思路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5 17:43:27
本帖发布后与赖老师的辩论,一字未易录入,欢迎大家评判。以下论辩中,供给不等于需求是看点,但接近终点时进行不下去了。


2016-3-7 08:46:13
阿梁:
新归纳而写,请看一下,并提宝贵意见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454392-1-1.html
菜单

赖老师   2016-4-11 20:58:36
如果没有购买行为,产出Y = E(1+R)是怎么实现的——产出总额就应该等于购买总额,而不是购买力;另外所有这些变量R/r又是怎么确定的。建议你还是把这些放一放,如果可能去读个学位吧。
菜单

您   2016-4-11 21:13:19
产出Y是预期的,也就是待售。E是企业货币支出。R必须大于0,否则企业就不会生产了。r是企业支出后货币转手到员工或ZF等手里发生的储蓄率,也就是未进行购买的货币值。
产出总额只有在无理债务的帮助下才能等于购买总额。这一点很容易检验。但是没有人愿意试一试。
菜单

赖老师   2016-4-11 21:19:08
无理债务是啥?如果不考虑存货增加,产出就等于购买总额
菜单

赖老师   2016-4-11 21:25:31
概念界定:A可以是全球,也可以是一国。若把一个国家看作A时,需要考虑到净出口,即有来自本国以外的购买参与,交易超出了A。若全球视为A,则不必考虑。因为并没有地球以外的购买者。
A是许许多多a合并而成,

A支出的E包括纳税(给ZF)、分红(给老板)、投资(购买材料+工资)、消费(购买)、捐赠(给别人)。
菜单

赖老师   2016-4-11 21:33:55
你差不多只是定义了一个方程,Y = E(1+R)为什么这样定义也没有说清,只是说:a生产商品是必须获利的,或许这就是所说的预期吧,仅仅这一个预期方程能得出什么,企业的预期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然后才考量实际的波动。 模型要自洽,在有限的假定性解释自己,解释现实经济现象。不能说不停地定义下去。




您   2016-4-11 22:25:33
是我没有说清楚。请您将所不能理解的所有都列出来,我一一给以解答。
Y=E(1+R)是一个企业的货币收支循环。不用“投资”而用“支出”,是出于需要用货币精确计算,从而比较社会的“买”与“卖”。
每个企业合并为一个单位,则社会整体也符合上面的公式。
从这个公式出发,就会发现供给是支出的函数,而购买力(合理的需求)也同样是支出的函数,也就是B=E(1-r)。
……
通过这样的逻辑就能发现全社会只相当于一个单位在自买自卖。您只要盯住货币看就很明了了。然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发生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看似有理却终将失败也跃然纸上。
但是没有人愿意按照我提出的方法尝试检验,而是不理不睬。
我也是搞科学的,但不是经济学专业。我相信数学逻辑。此一问题我已研究15年,虽然没有人相信这一假说,但我还无法说服自己放弃。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人指出了它究竟有何错误。而从这一逻辑出发,可以很轻松看出,目前供给侧改革的去库存与去杠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矛盾的。因为社会缺乏的是购买力,要增加购买力,只有扩大出口或是国内发生新的债务。不信的话,请看今年势必还是要走财政政策或是货币政策的老路。
希望与您交流,私下发帖子或论坛发帖子都可以。您有任何疑问我都将认真答复。谢谢!
菜单

您   2016-4-11 23:24:15
在此针对您的“产出决定收入,收入决定需求(支出),而需求决定产出”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货币的角度出发,产出是企业支出货币的函数,也就是Y=E(1+R),收入就是E,需求就是B=E(1-r)。当然,购买力还可以通过举债而扩大,然后供需平衡。如果仅是一年期,则不需要借多少债。如果10年20年呢?社会还能容忍借那么大的债吗?这时就要爆发债务危机了。
菜单

赖老师   2016-4-12 10:46:15
如果没有购买行为,产出Y = E(1+R)是怎么实现的——产出总额就应该等于购买总额,而不是购买力,换句话产出就等于收入,其中ER是利润收入,也是收入的一部分。在封闭系统中,产出等于需求,(如果不考虑原材料投入)也等于收入。
而不应该是:产出Y=E(1+R),收入就是E,需求就是B=E(1-r)。
菜单

您   2016-4-12 18:08:54
产出Y=E(1+R)是指企业产出商品Y被放上货架,不一定能能卖的出去。对于单个企业,则可能完全卖出;若是社会全体,则必须在无理债务的帮助下才能卖出。正常情况下,社会商品产出总值是不可能等于购买总额的。除非有无理债务的帮助。
我们最好举例来验证。按照您所说,封闭系统里,产出等于需求,请举例。比如一间屋子里,只有2-3个单位,请给出例子,并能持续发展3年。
看来,咱们回到了几年前我们的争论您的文章里的那个例子,您最后说是为了说明道理而举得例子,不需要精确。后来我不再争论了。在此,为了说明一切,请何妨给出精确例子,数字任你编。但必须要有投资、利润、储蓄、产值、扩大投资这几个参数,连续3年,经济发展。
菜单

赖老师   2016-4-13 20:58:39
正常情况下,社会商品产出总值是不可能等于购买总额的。关于这个结论,你是如何证明的。产出当然等于需求,在本科层次的宏观经济学里都讲过:卖出去的被别人买了,没卖出去的是自己的存货投资——相当于被自己买了,于是产出等于需求。
菜单

您   昨天 00:44
证明:
任何企业都必须有盈利,所以,产出的商品值要大于支出的货币值。所以Y=E(1+R)。(如果用投资的概念也一样,只是纳税在销售之后。而我用上一轮的纳税代替了本轮纳税,结果都一样 )
但是该企业支出的货币将生成购买力B=E(1-r),即有一部分货币没有参与购买而被储蓄了。储蓄是购买力的净流失。
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自己生产的商品不可能被自己买完。
将全社会所有企业合并,结果总的Y肯定大于总的B,差额就是币存+币利(预期利润)。
而合并后,全社会的总B就是用来购买总Y的。
因此全社会只相当于一个单位在自买自卖。您可以假设全球被一个公司兼并了,而原来各公司所有经济活动都不变。那么,该公司怎么赢利?这个兼并后的公司叫“卖方”。
你上面说没卖出去的是自己的存货投资,这其实就是剩余。对于一个单位,它可以卖出去,但对于社会全体,它永远也卖不出去。除非发生了无理债务扩大了购买力。
这一理论误导了大家,以为货币量足够,货物就能充分交换。经济周期的根源就隐藏在此。
但是无理债务和存货是一样的,也要货币来赎买。因此,社会的无理债务就会因滚存而越来越多。有无理债务时则看不到剩余货物。为了还债,就必须生产更多的货物,也就是新的剩余。因此社会的剩余货物和无理债务在相互轮替。
但是,债务不能无限扩大。银行受不了。一旦社会不能容仍债务了,剩余就无法消化了。经济就要衰退。
我 想您一定对昨日的举例感到为难。不必举了。那是不可能的。
菜单

您   昨天 22:14
期待您的答复!
菜单

赖老师   昨天 23:12
1、任何企业都要盈利,于是企业产出大于支出,就此推出社会总产出大于社会总支出是错误的,社会总支出由企业和居民共同构成(两部门情况,如果三部门还要考虑ZF,四部门加国外部门),社会总支出通过人们的当期收入和储蓄账户实现,不仅仅限于当期收入。
2、企业的支出构成一部分居民收入,企业销售的利润也构成居民收入,这个我说过一次,不要说第三次了。
3、企业购买自己存货没什么大不了,封建社会人们都是自给自足,经济照样发展
菜单

您   2 小时前
您只要盯住钱就清楚了,不必关注几个部门。而且要分清轮次。
就目前经济学的轮次来看,企业从投资开始,到纳税后有利润,然后在下一次投资之前结束。这一轮次中,假设企业投资100元,分为买原材料60元和40元工资,产出值设为150元。卖出产品后,获得150元货币,然后纳税30元,税后利润20元,以后又分红10元。此轮结束。下一轮投资将是110元,周而复始……
这一轮次,企业实际支出是100元投资+30元纳税+10元分红=140元。这140元就是企业支出的最大购买力。而这140元并不能完全用于用于购买,有一部分被储蓄,假设有15元被储蓄,于是真正用于购买的是60元材料+30元政府采购+35元居民消费=125元。因此,产出是150元,而购买只能达到125元。差额25元就是买卖差。若将全社会所有企业合并后,这个差额仍将存在,只是数字更大些。
因此,供给大于需求是先天不足。

您所说的第一条分部门计算,实际上忽略了,所有部门持有的货币在这个轮次中都是企业支出的同一笔钱,也就是转移性支付。好比工人拿了工资回家,交给妻子去买菜一样,购买力不变。
第二条,把企业的利润也要考虑分给居民,其实属于同一轮次中企业的支出尚未结束。第一条解释已经说清楚了。
第三条,企业购买自己的存货,本质是剩余。因为货物还放在货架上待售。现在问题是缺少购买力。不能认为企业的剩余放在货架上就等同于已销售。

如果不信,请模拟2-3个单位在封闭环境中的情况。或者请您的同事一起来批驳我的观点。我是欢迎的。
菜单

赖老师   2 小时前
1、100元投资+30元纳税+10元分红=140元,还有10元未分配利润,从经济学的角度也属于国民收入
2、有一部分被储蓄,在经济学的理论里储蓄会被企业借走转化为投资,只有当投资小于储蓄时,总支出才小于总收入,
3、建议你学一下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比如“这140元就是企业支出的最大购买力”这句话,说明你对于什么是收入什么是支出的概念都不清楚,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如果你真的喜欢,还是建议你去系统学一下。

赖老师至此屏蔽了短信,但阿梁仍回答如下
阿梁:
1.  10元未分配利润当然是国民收入。但用于下一轮投资,属于下一轮支出。这样,在一轮中的买与卖就可以对比了,下一轮对应下一轮。
2.储蓄会被企业借走,那是货币在流转使用,属于流通速度的范畴。而储蓄本身是购买力净流失。我所说的会出现“买卖差”,与“投资等于储蓄与否”,根本不相干。
3.为了精确计算,我使用的是“币支”、“币入”、“币利”、“币损”,但是遭到批评说是不该随便造词,也有说狭义的投资、收入就是指货币等等。可用传统定义,那是模糊的、轮次不清的,无法检验的。

既然您那么肯定我的错误,为什么不建一个封闭环境,用2-3个单位模拟一下真实的经济单位与社会环境呢?那不比我们在这里争论更有说服力吗???

我无法与您联系,但我愿将您与我所有争论原文不动贴附在论坛的帖子里。希望大家来评判。如果我错了,我将重新发帖并致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5 21:25:54
阿梁 发表于 2016-4-15 17:43
本帖发布后与赖老师的辩论,一字未易录入,欢迎大家评判。以下论辩中,供给不等于需求是看点,但接近终点时 ...
企业购买自己存货没什么大不了,封建社会人们都是自给自足,经济照样发展
赖老师上述说,存有问题。

1,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并不一样,存在差异。
在封建社会,存货例如粮食,直接就是货币,可以拿来购买土地,购买劳务,架桥盖屋,娶媳妇,还可以拿来直接去酿酒,造醋,等等。
万一粮食等等无法保存了,那还可以借贷给挨饿的人,等等等。

在现代社会,假设某老板手里有电脑存货100万台,电视机存货100万台,汽车100万辆,方便面1亿包,矿泉水1亿瓶,水泥一百万吨,钢材100万吨,那么,他能拿来干什么呢?他的利息咋解决?
------这里所谓存货,即积压,卖不动的货物。

再一点,封建社会其实不存在所谓的存货(即积压、滞销的货物)。
换言之,封建时代的存货,其实应该叫储备、积累,而现代社会的存货,实际上叫滞销、积压,卖不动。
因为,封建时代的科技不发达,产品数量少,产量及其他因素的变动通常少,通常小,各种产品都赶不上消费的,任何货物都是畅销货、硬通货。

2,封建社会有存货,照样能够增长,照样发展。现代社会有存货,也照样增长,照样发展。

但是,增长和发展就收到了限制,本来还可以更增长,更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5 23:04:51
1993110 发表于 2016-4-15 21:25
赖老师上述说,存有问题。

1,封建社会于现代社会,并不一样,存在差异。
谢谢您的参与。
您对本楼“世界经济就是一个单位在自买自卖”如何看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6 00:58:37
阿梁 发表于 2016-4-15 23:04
谢谢您的参与。
您对本楼“世界经济就是一个单位在自买自卖”如何看待?
我觉得这个看法很好,一是可以简化思维,简化问题,二是可以看得更透彻。

不过,这种思路,需要其他思路、思维的配合。否则,就显得太简单太片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6 17:38:03
阿梁好,看到那么多网友支持你,与你讨论,与3年前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深感时代的进步,思想进步,未来属于求索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6 17:58:22
我下载学习了你的万字文,逻辑性强,分析很有道理,只是希望深入扩展一下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经济周期上,理论向外扩张、深化,新思想必须要有糸列内容,自身成套体糸,才能成长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7 10:06:43
马列光 发表于 2016-4-16 17:58
我下载学习了你的万字文,逻辑性强,分析很有道理,只是希望深入扩展一下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经济周期 ...
谢谢您的支持鼓励。现在公开表示支持的仅您一人。其他人几乎保持沉默。主要反对者好几个,都在辩论到最后关头选择退出,比如67楼的记录。我也很纳闷。大家追求的都是真理,与辩论输赢毫无关系。???
我将对此文的延伸进行准备。内容会包括针对主流经典经济周期理论的评述等。

如可能,希望您将此附件推荐给其他学者,以求证此是唐突妄语或是金玉良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8 09:03:37
我曾今在此论坛向一个山东经济学教授提问,说供给侧改革去杠杆与去库存是对立的。并且指出,到今年底,一定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就是去库存则会增加杠杆,去杠杆就会增加库存。他没有答复。
现在看来,不必到年底了。昨夜发改委、交通部已宣布未来3年投资4.7万亿。很显然,这笔钱一定要用杠杆来体现。有了这笔杠杆资金,才能消除库存。但是,这个做法其实是2008--2010年年4万亿的翻版。早在六七十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时类似投资就进行过,后来已被西方抛弃。2016年,国家本不愿意再用投资拯救衰退的方法,所以才使用供给侧改革。然而现在明显又在加杠杆,这是需求侧的,不是供给侧。
以上的现象原理在我的附件中陈述很清楚,就是用无理债务来替代剩余,结果毫无价值。
以上是对时政的一己之见。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30 13:33:04
74楼关于去杠杆与去库存是对立的问题,在67楼2016-4-11 22:25:33处也有说明。请读者查证。
目前国家处于两难境地,就是既要消除库存,又要减少杠杆。如果库存能卖出去,有利润,再还清债务,这样就能实现这两个目的。但是,数学逻辑显示,按照目前的经济运作,这两点是不能同时实现的。

因为,整个国家只是一家公司在自买自卖,除非贸易顺差足够大才能同时实现以上两个目的。贸易顺差不可能大到那样的程度。请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降汇率,其目的就是增加出口。大家都要争出口,则中国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贸易顺差。

有人认为,炸掉库存,注销债务这样两者不就同时实现了吗?
这种做法现在已在实施,据说唐山钢铁厂的高炉就被炸掉了;煤炭、钢铁大降价其实也相当于炸掉库存;也有人建议炸掉鬼城的房屋。而注销债务其实一直在进行。看起来去了库存又去了杠杆,果真理想吗?

但是,炸掉库存,则企业就不能获得利润。那么,明年要经济增长7%,肯定需要投资也增长7%,但企业没有获得利润,怎么增长,唯一可行的就是借债7%,结果还是增加杠杆。请看74楼所说的多少万亿投资,各省还有相应其它名目的投资,东北据说是1.6万亿,那不都是在增加杠杆以消除库存吗?

所有这一切都是被迫进行的。原理一如1楼附件里的数学原理。即,全国就是一家单位在自买自卖,结果一定是无理债务将替代剩余,然后经济可以踉跄前行,最后的危机不会太久远。熟悉财会或审计的请计算,2016年新增投资后杠杆将会上升到什么程度?是真实去杠杆还是加杠杆。

一己之见,不同意的请拍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