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发布后与赖老师的辩论,一字未易录入,欢迎大家评判。以下论辩中,供给不等于需求是看点,但接近终点时进行不下去了。
 2016-3-7 08:46:13
阿梁:
新归纳而写,请看一下,并提宝贵意见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454392-1-1.html
菜单
 
赖老师   2016-4-11 20:58:36
如果没有购买行为,产出Y = E(1+R)是怎么实现的——产出总额就应该等于购买总额,而不是购买力;另外所有这些变量R/r又是怎么确定的。建议你还是把这些放一放,如果可能去读个学位吧。
菜单
 
您   2016-4-11 21:13:19
产出Y是预期的,也就是待售。E是企业货币支出。R必须大于0,否则企业就不会生产了。r是企业支出后货币转手到员工或ZF等手里发生的储蓄率,也就是未进行购买的货币值。
产出总额只有在无理债务的帮助下才能等于购买总额。这一点很容易检验。但是没有人愿意试一试。
菜单
 
赖老师   2016-4-11 21:19:08
无理债务是啥?如果不考虑存货增加,产出就等于购买总额
菜单
 
赖老师   2016-4-11 21:25:31
概念界定:A可以是全球,也可以是一国。若把一个国家看作A时,需要考虑到净出口,即有来自本国以外的购买参与,交易超出了A。若全球视为A,则不必考虑。因为并没有地球以外的购买者。
A是许许多多a合并而成,
A支出的E包括纳税(给ZF)、分红(给老板)、投资(购买材料+工资)、消费(购买)、捐赠(给别人)。
菜单
 
赖老师   2016-4-11 21:33:55
你差不多只是定义了一个方程,Y = E(1+R)为什么这样定义也没有说清,只是说:a生产商品是必须获利的,或许这就是所说的预期吧,仅仅这一个预期方程能得出什么,企业的预期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然后才考量实际的波动。 模型要自洽,在有限的假定性解释自己,解释现实经济现象。不能说不停地定义下去。
您   2016-4-11 22:25:33
是我没有说清楚。请您将所不能理解的所有都列出来,我一一给以解答。
Y=E(1+R)是一个企业的货币收支循环。不用“投资”而用“支出”,是出于需要用货币精确计算,从而比较社会的“买”与“卖”。
每个企业合并为一个单位,则社会整体也符合上面的公式。
从这个公式出发,就会发现供给是支出的函数,而购买力(合理的需求)也同样是支出的函数,也就是B=E(1-r)。
……
通过这样的逻辑就能发现全社会只相当于一个单位在自买自卖。您只要盯住货币看就很明了了。然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发生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看似有理却终将失败也跃然纸上。
但是没有人愿意按照我提出的方法尝试检验,而是不理不睬。
我也是搞科学的,但不是经济学专业。我相信数学逻辑。此一问题我已研究15年,虽然没有人相信这一假说,但我还无法说服自己放弃。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人指出了它究竟有何错误。而从这一逻辑出发,可以很轻松看出,目前供给侧改革的去库存与去杠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矛盾的。因为社会缺乏的是购买力,要增加购买力,只有扩大出口或是国内发生新的债务。不信的话,请看今年势必还是要走财政政策或是货币政策的老路。
希望与您交流,私下发帖子或论坛发帖子都可以。您有任何疑问我都将认真答复。谢谢!
菜单
 
您   2016-4-11 23:24:15
在此针对您的“产出决定收入,收入决定需求(支出),而需求决定产出”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货币的角度出发,产出是企业支出货币的函数,也就是Y=E(1+R),收入就是E,需求就是B=E(1-r)。当然,购买力还可以通过举债而扩大,然后供需平衡。如果仅是一年期,则不需要借多少债。如果10年20年呢?社会还能容忍借那么大的债吗?这时就要爆发债务危机了。
菜单
 
赖老师   2016-4-12 10:46:15
如果没有购买行为,产出Y = E(1+R)是怎么实现的——产出总额就应该等于购买总额,而不是购买力,换句话产出就等于收入,其中ER是利润收入,也是收入的一部分。在封闭系统中,产出等于需求,(如果不考虑原材料投入)也等于收入。
而不应该是:产出Y=E(1+R),收入就是E,需求就是B=E(1-r)。
菜单
 
您   2016-4-12 18:08:54
产出Y=E(1+R)是指企业产出商品Y被放上货架,不一定能能卖的出去。对于单个企业,则可能完全卖出;若是社会全体,则必须在无理债务的帮助下才能卖出。正常情况下,社会商品产出总值是不可能等于购买总额的。除非有无理债务的帮助。
我们最好举例来验证。按照您所说,封闭系统里,产出等于需求,请举例。比如一间屋子里,只有2-3个单位,请给出例子,并能持续发展3年。
看来,咱们回到了几年前我们的争论您的文章里的那个例子,您最后说是为了说明道理而举得例子,不需要精确。后来我不再争论了。在此,为了说明一切,请何妨给出精确例子,数字任你编。但必须要有投资、利润、储蓄、产值、扩大投资这几个参数,连续3年,经济发展。
菜单
 
赖老师   2016-4-13 20:58:39
正常情况下,社会商品产出总值是不可能等于购买总额的。关于这个结论,你是如何证明的。产出当然等于需求,在本科层次的宏观经济学里都讲过:卖出去的被别人买了,没卖出去的是自己的存货投资——相当于被自己买了,于是产出等于需求。
菜单
 
您   昨天 00:44
证明:
任何企业都必须有盈利,所以,产出的商品值要大于支出的货币值。所以Y=E(1+R)。(如果用投资的概念也一样,只是纳税在销售之后。而我用上一轮的纳税代替了本轮纳税,结果都一样 )
但是该企业支出的货币将生成购买力B=E(1-r),即有一部分货币没有参与购买而被储蓄了。储蓄是购买力的净流失。
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自己生产的商品不可能被自己买完。
将全社会所有企业合并,结果总的Y肯定大于总的B,差额就是币存+币利(预期利润)。
而合并后,全社会的总B就是用来购买总Y的。
因此全社会只相当于一个单位在自买自卖。您可以假设全球被一个公司兼并了,而原来各公司所有经济活动都不变。那么,该公司怎么赢利?这个兼并后的公司叫“卖方”。
你上面说没卖出去的是自己的存货投资,这其实就是剩余。对于一个单位,它可以卖出去,但对于社会全体,它永远也卖不出去。除非发生了无理债务扩大了购买力。
这一理论误导了大家,以为货币量足够,货物就能充分交换。经济周期的根源就隐藏在此。
但是无理债务和存货是一样的,也要货币来赎买。因此,社会的无理债务就会因滚存而越来越多。有无理债务时则看不到剩余货物。为了还债,就必须生产更多的货物,也就是新的剩余。因此社会的剩余货物和无理债务在相互轮替。
但是,债务不能无限扩大。银行受不了。一旦社会不能容仍债务了,剩余就无法消化了。经济就要衰退。
我 想您一定对昨日的举例感到为难。不必举了。那是不可能的。
菜单
 
您   昨天 22:14
期待您的答复!
菜单
 
赖老师   昨天 23:12
1、任何企业都要盈利,于是企业产出大于支出,就此推出社会总产出大于社会总支出是错误的,社会总支出由企业和居民共同构成(两部门情况,如果三部门还要考虑ZF,四部门加国外部门),社会总支出通过人们的当期收入和储蓄账户实现,不仅仅限于当期收入。
2、企业的支出构成一部分居民收入,企业销售的利润也构成居民收入,这个我说过一次,不要说第三次了。
3、企业购买自己存货没什么大不了,封建社会人们都是自给自足,经济照样发展
菜单
 
您   2 小时前
您只要盯住钱就清楚了,不必关注几个部门。而且要分清轮次。
就目前经济学的轮次来看,企业从投资开始,到纳税后有利润,然后在下一次投资之前结束。这一轮次中,假设企业投资100元,分为买原材料60元和40元工资,产出值设为150元。卖出产品后,获得150元货币,然后纳税30元,税后利润20元,以后又分红10元。此轮结束。下一轮投资将是110元,周而复始……
这一轮次,企业实际支出是100元投资+30元纳税+10元分红=140元。这140元就是企业支出的最大购买力。而这140元并不能完全用于用于购买,有一部分被储蓄,假设有15元被储蓄,于是真正用于购买的是60元材料+30元政府采购+35元居民消费=125元。因此,产出是150元,而购买只能达到125元。差额25元就是买卖差。若将全社会所有企业合并后,这个差额仍将存在,只是数字更大些。
因此,供给大于需求是先天不足。
您所说的第一条分部门计算,实际上忽略了,所有部门持有的货币在这个轮次中都是企业支出的同一笔钱,也就是转移性支付。好比工人拿了工资回家,交给妻子去买菜一样,购买力不变。
第二条,把企业的利润也要考虑分给居民,其实属于同一轮次中企业的支出尚未结束。第一条解释已经说清楚了。
第三条,企业购买自己的存货,本质是剩余。因为货物还放在货架上待售。现在问题是缺少购买力。不能认为企业的剩余放在货架上就等同于已销售。
如果不信,请模拟2-3个单位在封闭环境中的情况。或者请您的同事一起来批驳我的观点。我是欢迎的。
菜单
 
赖老师   2 小时前
1、100元投资+30元纳税+10元分红=140元,还有10元未分配利润,从经济学的角度也属于国民收入
2、有一部分被储蓄,在经济学的理论里储蓄会被企业借走转化为投资,只有当投资小于储蓄时,总支出才小于总收入,
3、建议你学一下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比如“这140元就是企业支出的最大购买力”这句话,说明你对于什么是收入什么是支出的概念都不清楚,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如果你真的喜欢,还是建议你去系统学一下。
赖老师至此屏蔽了短信,但阿梁仍回答如下
阿梁:
1.  10元未分配利润当然是国民收入。但用于下一轮投资,属于下一轮支出。这样,在一轮中的买与卖就可以对比了,下一轮对应下一轮。
2.储蓄会被企业借走,那是货币在流转使用,属于流通速度的范畴。而储蓄本身是购买力净流失。我所说的会出现“买卖差”,与“投资等于储蓄与否”,根本不相干。
3.为了精确计算,我使用的是“币支”、“币入”、“币利”、“币损”,但是遭到批评说是不该随便造词,也有说狭义的投资、收入就是指货币等等。可用传统定义,那是模糊的、轮次不清的,无法检验的。
既然您那么肯定我的错误,为什么不建一个封闭环境,用2-3个单位模拟一下真实的经济单位与社会环境呢?那不比我们在这里争论更有说服力吗???
我无法与您联系,但我愿将您与我所有争论原文不动贴附在论坛的帖子里。希望大家来评判。如果我错了,我将重新发帖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