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6-3-4 23:01:24
您的数字是有问题的。请您简明一些,重新给出数字。我可以就着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4 23:43:08
阿梁 发表于 2016-3-4 22:53
我从网上抄了一段,是关于投资等于储蓄的: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1,我个人对有关的这些概念,看不大明白。觉得不直观,不明确。

2,对这些概念,我个人是喜欢有更好的定义,或者说,更适合我个人的理解能力、表达习惯的定义。

3,建议大哥在个别的时候,暂且不要考虑这些,暂且不要考虑借贷。而在另外的时候,当然需要考虑这些。

4,建议大哥看一下兄弟在前面的改写、概括,再对照大哥自己的思路,看看2者能否契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4 23:48:38
阿梁 发表于 2016-3-4 22:53
我从网上抄了一段,是关于投资等于储蓄的: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社会生活,财会实务,马克思经济学,共同使用的等式是:产值=成本+利税,收入=产值*(1--相对过剩率)。


那么,

假设产值全部实现,实现成收入,则人们肯定更喜欢投资,更多投资,更有利税,更有借贷能力,更有偿还能力。

反过来说,假若产值无法全部实现(对应着产值的相对过剩,对应着产品实物的相对过剩),则人们会相对降低投资,借贷,偿还,人们的利税也相对降低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4 23:51:25
阿梁 发表于 2016-3-4 23:01
您的数字是有问题的。请您简明一些,重新给出数字。我可以就着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所在。
请大哥举个例子吧,代入数值。

在表述的时候,建议多使用生产要素出售者及购买者,产品出售者及购买者等等通常词汇。这样一来,容易明确清晰,不容易混乱。

如果使用字母等等,思考起来容易混乱纠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4 23:56:57
我想了一下我们的分歧:
我认为你所说的那些概念内容,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你认为是能实现的。所以我要求你用数字来摆一摆。
比如你后来解释,20元纳税不是a的,而是b的,或是别人的。之后,20元纳税又购买了a的20元剩余。
问题在于,a支出的是100元,到别人手里,最大购买力就是100元。不管你纳税或是其他用途,请问,手里只有100元,怎么购买120元货物?

如果你认为这次数字有缺失,那么您可以增加别的单位或行为来补充,然后我再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00:02:21
阿梁 发表于 2016-3-4 23:01
您的数字是有问题的。请您简明一些,重新给出数字。我可以就着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所在。
请大哥使用自己的模型,及自己的语言,尽量用最简单的事例,来阐述一下思路。次要的内容可省略,有关说明、解释可省略。

兄弟重新帮大哥看一下------------------假若大哥喜欢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00:12:43
1993110 发表于 2016-3-4 23:51
请大哥举个例子吧,代入数值。

在表述的时候,建议多使用生产要素出售者及购买者,产品出售者及购买者 ...
好的。我来举例子。实际上在附件里已举过了。
就着您的例子,有a和b两个企业。
a计划支出100元货币,产出120元货物,放上货架。
b根据a的计划支出80元货币,产出100元货物,也放上货架。
这样,货架上商品总量是220元,而总购买力是180元。货架上就会出现40元剩余。这是没有储蓄时发生的。有储蓄则剩余更多。根本不需要考虑产出的商品是生活品或是消费品或是中间品。就只有待售品。

那么你会问,既然a只能售出80元货物,那他为什么要投资100元而产出120元货物呢?
那是因为b真实需要120元或更多货物。但b只有80元现金。就比如b要上学、结婚、生子,所需的肯定会达到和超过120元货物的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00:18:37
阿梁 发表于 2016-3-4 22:18
谢谢您写了这么多。我们分析一下:
您这里实际是有2个单位,因为单位a投资100元,产出120元。投资的100元 ...
您这里实际是有2个单位,因为单位a投资100元,产出120元。投资的100元给了单位b,b用得到的100元购买了a的产品,结果剩余20元货物。但是a获得了100元,于是纳税20元,这20元又去购买了剩余的20元货物。
我的理解对吗?
请问a卖出100元货物时,一点利润都没有,怎么纳税?
设一个社会共有4人,共有1个企业,唯一产品为砖。

企业老板,地主,劳动力,政府。

企业老板购买地主的天然泥土,购买劳动力,进行投资,投产,并生产出产品为砖-----货币化产品=产值若干,实物化产品=砖若干。
其他雨水等免费。也没有厂房等等的实物性投资。总投资=总成本=企业老板购买地主泥土的支出+企业老板购买劳动力的支出

此后,

地主购买企业老板的产品,其购买力来自企业老板支出的泥土费。

劳动力购买企业老板的产品,其购买力来自企业老板支出的工资。

政府购买企业老板的产品,其购买力来自企业老板的纳税。

企业老板也购买自己的产品,其购买力来自他的企业利润。

由于这里是仅仅就事后来看,仅仅就结果上来看,因此,不需要考虑各种衍生问题--------例如政府以税收购买产品之后,此购买又产生税收了,又可继续购买了,等等,都不需要考虑了。


以上,是简单化的例子,可代表社会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0:20:17
阿梁 发表于 2016-3-4 22:18
谢谢您写了这么多。我们分析一下:
您这里实际是有2个单位,因为单位a投资100元,产出120元。投资的100元 ...
请问a卖出100元货物时,一点利润都没有,怎么纳税?
设总产值=100=成本80+利税20.

如果仅仅考虑纳税问题,那么,每当有人购买1单位产值或1元产值或1角钱产值或1分钱产值,其中就会产生成本补偿0.8,利税0.2

换言之,即便这总产值100最后只卖出了60,则60单位产值当中仍旧产生利税=60单位产值*0.2的利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0:35:54
阿梁 发表于 2016-3-4 23:56
我想了一下我们的分歧:
我认为你所说的那些概念内容,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你认为是能实现的。所以我 ...
在我看来,我们没有分歧。

总产值=120,其中总成本=总投资支出100=生产要素出售收入100=生产资料出售者收入50+劳动力出售者收入50,

1,假设生产要素出售者将全部收入都用于购买产品,则能够购买100,其中,补偿成本83.33,提供利税16.67
假设上述利税全部用于购买产品,则能够购买16.67,其中,补偿成本13.89,提供利税2.78
假设利税2.78继续全部购买产品,则能够购买2.78,其中,补偿成本若干,提供利税若干,
。。。

那么,合计购买=100+16.67+2.78+。。。=120的总产值。

也就是说,假设任何成员都将自己全部收入用于购买产品,则趋向于出清,产值出清,产品也出清。



2,假设任何收入总是有截留,不是全部用于购买产品,则趋向于不出清,亦即总产值不出清,总产品不出清,产生了相对过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0:39:18
阿梁 发表于 2016-3-5 00:12
好的。我来举例子。实际上在附件里已举过了。
就着您的例子,有a和b两个企业。
a计划支出100元货币,产 ...
企业a,b可合并,合并后请参见38楼的简化例子,

“设一个社会共有4人,共有1个企业,唯一产品为砖。企业老板,地主,劳动力,ZF。”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1:32:50
上面各贴,

我假设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不需要纳税,即假设纳税仅发生在产品的销售上。

也往往假设投资支出全部进入当期成本,也往往假设总成本当中不包含自有的实物的投资,即货币化的投资支出是总投资,且总投资=总成本。

也假设了生产资料当中不包含产成品。

等等。

这些假设,省略,仅是为了简便,也不影响基本的思路、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4:44:32
1993110 发表于 2016-3-5 10:35
在我看来,我们没有分歧。

总产值=120,其中总成本=总投资支出100=生产要素出售收入100=生产资料出售者 ...
刚打开电脑。
看了您的数字分析,原来你的意思是按1元钱支出为基数,循环100次。这样,总成本是100元,产出是120元。而每卖出1元货则认为补偿成本0.8元,税0.2元。大概是这样吧。
请问,既然纳税0.2元,手中就只有0.8元了,下一次怎么支出1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5:38:33
阿梁 发表于 2016-3-5 14:44
刚打开电脑。
看了您的数字分析,原来你的意思是按1元钱支出为基数,循环100次。这样,总成本是100元,产 ...
设总产值=120=总成本100+利税20,

设,总成本100,是企业老板的全部投资支出,也全部进入了成本。

这100货币,就企业老板来看,是企业老板的支出。而就卖方来说,这100是生产要素出售者的收入。

当生产要素出售者拿到这100的收入后,设全部花光,去购买企业老板的产品,则能购买100.

这购买产品的100,又变成了企业老板的出售产品的收入。

这100的出售产品收入,流向成本补偿,流向利税,各自若干。


其中,流向利税的那部分,又假设全部拿出来花费,花光,是用于购买企业老板的产品。
---------这个特定购买,在购买后形成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又流向成本补偿,流向利税。
------------------新的利税继续花光,购买企业产品,则又产生企业收入,又流向成本补偿和利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5:41:59
阿梁 发表于 2016-3-5 14:44
刚打开电脑。
看了您的数字分析,原来你的意思是按1元钱支出为基数,循环100次。这样,总成本是100元,产 ...
请参看前面第40楼,即“在我看来,我们没有分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5:52:21
1993110 发表于 2016-3-5 15:38
设总产值=120=总成本100+利税20,

设,总成本100,是企业老板的全部投资支出,也全部进入了成本。
你的数据:企业支出100元为成本,之后又纳税20元,而纳税的20元回购企业的产出,这样,企业就获得了120元。
注意:企业的支出是100元+20元的税,一共是120元。最后销售收入也是120元。这个企业没有增收。你的数学弄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5:54:38
阿梁 发表于 2016-3-5 14:44
刚打开电脑。
看了您的数字分析,原来你的意思是按1元钱支出为基数,循环100次。这样,总成本是100元,产 ...
可假设这一系列的收支,是如下的顺序:


第一步:企业老板购买生产要素,对生产要素所有者来支出,支出了100=对方收入了100.

第二步,生产要素所有者拿自己的收入100,反过来购买企业老板的企业产品,购买了100.

第三步:企业老板卖企业产品,收入了上述100。收入100之后,分流向成本补偿和利税。

第四步:上述第三步的利税,拿来购买企业产品,形成一笔企业产品的出售收入。

第五步:上述第四步当中的产品出售收入,又分流,流向成本补偿和利税。

第六步:上述第五步的利税,又被拿来购买企业产品,形成企业收入,分流到成本和利税,

第七步:上述第六步的利税,又被拿来购买企业产品。。。。循环反复进行,直至耗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5:58:35
阿梁 发表于 2016-3-5 14:44
刚打开电脑。
看了您的数字分析,原来你的意思是按1元钱支出为基数,循环100次。这样,总成本是100元,产 ...
我是分2种情况来说的。

1,假设地主、劳动力、企业老板、ZF,各自都花光自己的任何收入。
-----此时,产品全面出清。
------------但是,这种出清,包括企业老板自己购买自己的产品,这才出清。相当于伪出清。


2,假设地主、劳动力、企业老板、ZF,各自都截留一些收入,不是全部花光自己的收入。
--------此时,产品不能出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6:52:49
1993110 发表于 2016-3-5 15:54
可假设这一系列的收支,是如下的顺序:
47楼
第三步,企业纳税20元是本轮循环的补充支出。企业总支出是120元。或问:你的税后利润是多少?
所有这一切都在y=e(1+R)的规律下进行。违反这个规律,企业将入不敷出。这里还没有考虑储蓄的参数。若储蓄,你的企业情况会更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7:33:45
阿梁 发表于 2016-3-5 16:52
47楼
第三步,企业纳税20元是本轮循环的补充支出。企业总支出是120元。或问:你的税后利润是多少?
所有 ...
设全社会总产值=120万亿=成本100万亿+利税20万亿

那么,即便全社会仅仅购买了上述的1万亿,则也有利税的,是1万亿收入当中的利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18:25:03
1993110 发表于 2016-3-5 17:33
设全社会总产值=120万亿=成本100万亿+利税20万亿

那么,即便全社会仅仅购买了上述的1万亿,则也有利税 ...
你那样笼统地说是容易出错的。“设全社会总产值=120万亿=成本100万亿+利税20万亿”,在实际中,买与卖无法满足。前面所举的数字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为什么无法满足。因为支出100万,则购买力最大也只有100万,要完成120万的购买,则肯定要发生20万债务。公式是y=e(1+R)。你若不信,可以重新列数字。

讨论至此,才刚涉及我的文章里的“买卖差”。我希望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服您以及其他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5 22:59:45
阿梁 发表于 2016-3-5 18:25
你那样笼统地说是容易出错的。“设全社会总产值=120万亿=成本100万亿+利税20万亿”,在实际中,买与卖无法 ...
在实际中,买与卖无法满足。前面所举的数字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为什么无法满足。因为支出100万,则购买力最大也只有100万,要完成120万的购买,则肯定要发生20万债务。公式是y=e(1+R)。你若不信,可以重新列数字。
我同意大哥的观点。前面兄弟也多次表述了相同看法了,只是表述方法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6 00:00:59
1993110 发表于 2016-3-5 22:59
我同意大哥的观点。前面兄弟也多次表述了相同看法了,只是表述方法不同。
如果你同意买卖差的存在,请问考虑过买卖差是否应该消除?若不消除,会引起经济周期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6 00:03:48
阿梁 发表于 2016-3-6 00:00
如果你同意买卖差的存在,请问考虑过买卖差是否应该消除?若不消除,会引起经济周期吗?
1,如何表达社会经济的运行,如何建立基础模型,是个问题。

2,如马克思等人所说,产品相对过剩,经济危机趋势,失业,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但是,如何解决,也是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6 09:14:32
1993110 发表于 2016-3-6 00:03
1,如何表达社会经济的运行,如何建立基础模型,是个问题。

2,如马克思等人所说,产品相对过剩,经济 ...
附件里提出就纠正买卖差,即可以熨平经济周期。
具体方式就是实施“新投”。见附件最后部分。

如果您有异议,请提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6 14:56:40
阿梁 发表于 2016-3-6 09:14
附件里提出就纠正买卖差,即可以熨平经济周期。
具体方式就是实施“新投”。见附件最后部分。
转帖阿梁大哥的文章内容:

由于不可能每一个国家都能发生足够的顺差,因此有必要使居民每年获得来自E以外的购买力。这可以在基础货币投放时进行。称此投放方法为“新投”。新投是将流通中的现金按一定比例直接投放给居民。

由于货币不能无偿投放给居民。所以,新投要求获得该笔投放货币的居民生产全民共享品,永远不上市销售。这样,货架上没有新产品出现,新投就成为了完全的币损。它可以匹配经济上升所需的币利,从而买卖比将不至于无休止下滑而会处于安全区间。这样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6 15:08:11
阿梁 发表于 2016-3-6 09:14
附件里提出就纠正买卖差,即可以熨平经济周期。
具体方式就是实施“新投”。见附件最后部分。
从上面的转帖内容来看,阿梁大哥的办法大体来说是:印刷货币发放给国民,而国民提供免费公共服务。

1,例如说,假设国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扫大街,则提供了更干净的环境,大家赏心悦目,文明卫生,同时减少了一些环卫工人的工资、原料购买等等。

2,例如说,假设国民提供免费的干净的饮用水,则社会福利提高了,同时减少了矿泉水等的生意收入。

3,例如说,假设国民义务种树,则增大了社会福利,其中包括更好的空气,更好的环境等(假设这能够降低医疗费用,还提高了平均寿命),包括提供了木材等资源。

同时,印刷的货币,按人发钱的货币等等,能够增加产品的购买,生产经营者的收入提高了,失业可能也下降了,库存下降了。
同时,国家税收也增加了。税收的增加,就可以发更多工资,买更多东西,提高社会福利。

那么这里的关键问题之一是:
如果印刷货币太少,则作用不大。
而如果印刷货币过多,则这些货币如何回流?

如果不能回流到国库或者全体国民的手里(即,都流入了老板手里等等),那么,长此下去,货币越来越多,就有通货膨胀的趋势,人民币的威信也有下降的趋势,等等。
也就是说,看上去这不能持久,也不能规模太大,速度太快。

看上去,这不是个好办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6 15:15:37
阿梁 发表于 2016-3-6 09:14
附件里提出就纠正买卖差,即可以熨平经济周期。
具体方式就是实施“新投”。见附件最后部分。
大哥的办法,需要考虑:

1,增发的货币如何回流?
-------如果能够及时回流,足够回流,那么,就好像并没有增发货币一样了。那就非常好。那么,印钱发钱就很好,相当随意,非常令人满意。

打比方说,我是国家,你是百姓,我发给你十万亿,你全部买了东西,生产经营者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就业,提高了税收,解答欢喜。同时呢,这十万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又通过任意的各种的渠道回到了我的手里,我把这些钱冻结收藏起来了,退出了货币流通,退出了货币总量。更加皆大欢喜,欢天喜地。那就好比啊,我这十万亿从来没有出现过,可是,凭空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好事情。
特别的,我的国库收入和支出啊,并不减少,并不变化,反而还能增加。我不是拿税收或债券来抵消这十万亿货币的。

2,增发的货币,如何避免通货膨胀的程度过大,速度过快?
--------------假若通货膨胀的程度速度足够小,那么,那就非常好,继续印钱发钱就是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6 15:28:41
阿梁 发表于 2016-3-6 09:14
附件里提出就纠正买卖差,即可以熨平经济周期。
具体方式就是实施“新投”。见附件最后部分。
拿白纸印钱,拿电子数据当钱,按人发钱,都是很好的,很对的。
但是,在理论上需要有坚实基础,需要搞出模型,需要能够切实测算。
在实践上,不能规模过大,不能速度太快。

需要找出一种和多种方法,能够相对无害地增添社会购买力,能够相对无害地有钱、花钱。


另,
请大哥看看这个贴,这个贴是说,国家全民直接去“抢钱”,无偿使用。抢钱的好处是,除了危急情况下之外,不需要因此增发货币。

货币随便用,关键在流通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999240-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6 17:21:54
1993110 发表于 2016-3-6 15:08
从上面的转帖内容来看,阿梁大哥的办法大体来说是:印刷货币发放给国民,而国民提供免费公共服务。

1, ...
您推荐的网页里,那两个人过去都和我辩论过。他们都不解决买卖差问题。不多说了。
针对您的问题。
1.关于公共服务扫大街,这样会减少环卫工人的工资。这很重要。我提出种树,是因为在飞机上看到全国大约75%的山地都是荒废土地。因此,种树是能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的。如果原来也有种树的人,毕竟不多。新投完全可以补充扩大种树的队伍。不会减少工资。同样道理,除种树外,也完全可以用以搞好教育,让不发达地区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也可以用在纯科学研究、体育等。总之,对象选好,就不会影响现有的任何收入。
2.关于货币投放后的回收。这一点也很重要。所以在新投占M0的比例应该是币利率至买卖差率之间。这样也是出于让货币回流央行而考虑。假设币利率为5%,则流通中需要增加5%的货币。通常是银行要向央行贴现或再贴现5%的货币。现在不用银行去向央行借了,直接由央行新投投放了。但是,当前社会的情况是,企业卖不掉货物而欠银行,银行又欠央行,而且情况很严重。因此,新投5%,结果企业卖出货物赚钱,偿还银行欠款,银行又偿还对央行的欠款。这样,5%的货币就能回流央行。如果社会本身债务情况不严重,或说剩余不多,那也不用新投。维持原有投放即可。过不了几年,剩余就多了,债务也多了,这时再新投解决。观测买卖比是否在安全区间可以确定是否要新投。
由于新投数量只是应投放的一部分,所以货币没有超发,肯定不会引起通胀。
3.不知道你看了没有,十三五计划又有很多财政政策,但没有一项是币损的。这是不正确的。那么,它是如何挽救经济的?是因为“无理债务”。比如,马上要修建成都到拉萨的铁路了。而铁路部门如今是负债大户,哪来的资金修建?这必然涉及融资。而铁路是不能亏本的,它只在修建的几年间是币损状态,这个币损就成就了其它公司盈利,比如钢铁、水泥等,然后再帮助煤电等单位。但是,过几年,铁路就要开始收费了,那时就又要准备防止“硬着陆”了。这一点与前几年的4万亿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因为买卖差又在累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