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是一种工具,是金融机构在进行经营、管理、评估时所用的手段与工作语言,如果没有这些模型与理论,金融机构里面的人就没有沟通的基础了。呵呵,就像语言一样,他是我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没有了语言,或者语言不同,没法沟通。
没经验的人关注模型与数字,初学金融的人以为掌握了模型就掌握了世界。但实际中没有哪家机构是单纯依靠这些数字进行管理的,金融机构的人关注数字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在使用一个模型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模型的缺陷,使用这个模型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可能给机构带来什么风险。他们在使用模型的过程中,会逐渐对数字形成一种经验式的判断模式,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
实战派与理论派确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要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做些什么,但如果没有理论派,恐怕很多衍生产品现在还不是普及的产品。
不妨就拿期权来说说,楼主说“还有权证定价理论Black-Scholes模型,采用标的股票价格的历史波动率来为权证定价。难道波动率就不会再变了吗?真是可笑的做法!”
楼主,你的质疑很对,真实的期权交易也确实不是采用历史波动率来定价。在市场里,交易员们对期权的报价是波动率,也就是implied vol.,交易员们看期权的价格,看的其实是波动率。而BS做什么用呢?它就是使用隐含波动率把价格反推出来,因为这个模型里唯一的一个市场变量(其他的变量比如利率,执行价格等都是确定的)就是波动率。这样,交易员只需要关注一个数字,就可以得到期权价格变化,对他们来说很简单,所以期权交易得以普及。有很多模型会得到更精确的定价,但这些模型需要使用更多的变量,所以这些模型可以作为后台定价的工具,而不能作为前台交易的基础。
你知道模型,你知道模型的缺点,不过你不知道市场是如何使用模型的就着急冲进来批判,到最后,可笑的只能是你自己。
VAR模型也只是一种工具,机构在实施VAR的时候,他们需要不断观察VAR的数字,并将数字与经验逐渐结合在一起。你可以说VAR有很多测量不到的东西,对,因为VAR本身就不是针对极端市场事件设计的。金融机构里的人也知道这个缺陷,所以他们使用别的工具来观察厚尾。他们使用的是一整套的工具来管理,这里面包括很多模型,很多方法,以及长期的经验。他们绝不是单纯使用数字。
再说一句那些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员,设计这些产品的人都知道这些产品的风险,国外的那些金融机构也知道这些风险,只不过在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平衡的关系上没有把握好。呵呵,其实在07年以前的市场中,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业务部门知道这些风险,但他们要的是现实的利润,他们有指标的压力,奖金的刺激。风险管理部门知道风险,但在机构内部的争论中,最终把握业务发展与平衡的不是他们。这些问题,等你到了一家金融机构,你就知道了。
楼主也略谈了实战派与理论派的区别,希望楼主有机会去金融机构工作工作,再来说你的理解。而不是在这空谈那些最基础的理论。
呵呵,随口说些感想,懒得组织文字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2 9:49:5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