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9期 出版日期 2016年03月07日
为什么在关键问题上须保持战略模糊?
王烁
证监会迎来了新主席。
一方面,这是历史上最容易做的证监会主席:股市在连受巨创之后,自然会休养生息;当前经济形势下财政金融政策会保持宽松,对股市休养生息也是有益的;救市时引入的紧急措施,总要逐步退出,而每退出一个紧急措施,市场机能就恢复一分。让一个已经饱受摧折又绑满绷带的病人,恢复健康,回复自主,这件事在操作节奏上需要谨慎稳妥,但并不难做。
另一方面,这也是历史上最难做的证监会主席。上面说的都对,但只一条,证监会还要不要管指数?如果指数只能涨不能跌,千条万条敌不过这一条。它已成证券市场所有改革的最大障碍:如果指数只能涨不能跌,发行注册制就难以启动,启动也要大打折扣;如果只能涨不能跌,那么市场双向开放也动不了,你是想单向放开引入资金,但人家有那么傻吗?
证监会不应该管指数,不能管指数,也管不了指数,这一点在学理上早有共识,不多讲了,讲讲证监会怎样才能不管指数。
证监会重视股指由来已久,因为股市被视作服务于更大目标的工具,以前是国企改制上市的关键一环,2015年被看成为经济减杠杆的好办法。可是,市场如虎,经常骑虎就有难下的时候。这次结果是股市没有为经济减杠杆反而加了杠杆,进一步绑定了对指数的依赖:一两万亿救市资金在股市里,能亏吗?还有个择机退出的问题吧?
怎么办?
先讲退出。香港1998年捍卫联系汇率制,外汇基金救市,市场平稳后将所购资产打包成立盈富基金,最终开放给公众投资者申购。也许根据A股情况还需作调整,但这是个可效法的思路。
再讲保值。政府救市投入的资金已经成为全市场自由流通股份的最大单一股东,想在短期内通过与市场博弈实现保值增值和退出的双重目标,不现实,巨鲸搁浅的风险倒很大。这些目标只能在长期通过分享中国经济增长自然实现,证监会不用操心,操心也没用,功夫在别处。
最后谈救市。从2015年股灾中可获得的教训很多,但救市常态化绝不能成为其中一条。什么情况算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用什么方式出手?在这些关键问题上须保持战略模糊。近200年来发生金融危机次数最多的就是美国了,但美国有金融救灾委员会吗?每次都是临机取决且战且谋。因为市场就是这么吊诡,你越是将救市常态化,金融危机反而就越会常态化,因为它鼓励了高风险行为。激励这件事太强大,得先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