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212 0
2016-03-09

3637.轨道物质密度不够可能是小行星带形成的原因之一

2016.3.9

小行星带一般是新星成长发育的一个阶段,轨道物质密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聚集成一个或数个星体。轨道物质密度不够,就可能停留在小行星带阶段。决定小行星带形成的是主星对偶层次物质偏电荷质量和对偶层次的直径,因为对偶层次的直径决定小行星带的轨道直径和物质密度。

我曾经困惑于火星、木星之间小行星带形成的原因,最初的解释是主星较厚层次也可能会分裂出对偶层次,可为什么其他较大行星之间没有出现小行星带?为什么巨行星会有多个光环?

检讨了我的天体对偶形成发育理论之后,我仍然认为那是目前最好的,相对科学的天体形成发育理论,符合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和偏电荷现象存在的可能。

那么,行星之间小行星带的存在如何解释呢?主星对偶层次较薄,直径较大,同样可以导致对偶轨道物质停留在小行星带阶段,甚至形成更微小物质和偏电荷、偏电荷光子构成的光环。

困扰我的另一个问题是地核的直径居然与月球的直径近乎相同,而它们的质量可能完全不同,因为地核的密度和质量必定大于月球的密度和质量。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偏电荷的质量相同,可相同偏电荷的质量是如何形成的呢?难道偏电荷的质量与物质的质量没有关系,而与体积发生关系吗?

化学元素的偏电荷现象产生于质子的离子现象,与中子多少没有关系,而高端化学元素有中子递增现象,所以偏电荷质量与质子质量存在正比例关系,而与总质量没有正比例关系。但高端化学元素的质子密度必定高于低端化学元素的质子密度,地核与月球实体之间的偏电荷必定不同,除非月球实体之外仍然有大量负电荷聚集,偏负电荷质量与地核和下地幔偏正电荷质量相同。

是否如此,有待证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