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99 2
2015-01-05
3457.从宇宙射线撞击到小行星撞击
2015.1.5
撞击是动能转化为重力的过程,可能产生物质相变。
宇宙射线撞击是初级化学元素和基本粒子的撞击,重力有限,速度极高,不同的材料来源有不同的说法,从光速到每秒200千米至800千米的“太阳风速”不等,转化为重力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宇宙射线的成分虽然只有氢、氦元素和少量基本粒子,形成的地球大气却有二氧化碳和氮、氧等成分,使地球成为水球。
陨石的重力有限,可小行星的重力不能小觑,加上动能,撞击地球表面很可能形成阶梯式物质相变!
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只有八千千米左右,加上板块挤压,形成的重力依然有限,却有可能使某些化学元素、化合物产生物质相变,不然何以解释地壳中众多的化学元素?
岩浆形成于地壳以下,重力不可谓不大,成分却相对单一,不要忘记岩浆的形成有一个相对减压的过程,可能形成物质相变的逆过程。另外,岩浆的热能主要来自正负电荷的聚变,这是从基本粒子和初级化学元素开始的聚变,加上沿途地壳化学元素的熔解重组,不能不影响岩浆的成分。
过去人类总是从太空寻找地壳复杂的化学元素和水、蛋白质等生命要素的来源,其实它们更可能形成于地球自身的环境。
宇宙射线的速度相对稳定,可宇宙射线的密度却随距离递减,影响撞击核聚变的深度,所以太阳系不同行星表面的大气成分和地表物质成分不尽相同,每个恒星系统可能只有一个行星具有类似地球的太空环境,具有产生智慧生物的可能。
水循环产生的雷电也可能引发局部核聚变,日积月累也会影响大气和地表物质成分。
生物核聚变同样不可忽视,光合作用形成的化学成分同样不可小觑,除了可以将光子转化为化学元素之外,甚至可以将水和某些气体成分固化,进入矿物圈的物质循环。而没有水的裂变和相变,地球表面早已汪洋一片了!
地球表面的现状是自然平衡的结果,不必一一寻找原因,也不能过于糊涂。
所有化学元素都可能存在离子现象,任何离子现象都会带来偏电荷现象,同电相聚就会发挥作用,聚集相同电荷,对偶聚集相反电荷,通过星际交流,实现星系的共同成长。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地壳内部的岩浆,能量来源主要是正负电荷的聚变,所以才能持久,形成星球的缓慢成长。
氢——氦聚变只是一瞬间的事,接着进行的是深层次聚变。并且,氢、氦元素的五种同位素可能是在正负电荷的聚变中同时形成的,正反物质比例相同,所以才有宇宙射线的形成。正反物质星球辐射与自身物质成分相反的宇宙射线,而与宇宙射线物质成分相同的星球对相同物质成分的宇宙射线具有吸引力。同电相聚包括相同偏电荷物质的聚集,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可能不涉及其他物质成分的质量,只是正负电荷质量的相对均衡,因此可能产生其他质量的相对不均衡。
同电相聚形成的吸引力具有单向性,惯性产生的动能可能使不同物质星球相互撞击,同样引发核聚变,形成物质重组。原子内部可能存在正反基本粒子的组合,不同物质成份的重组应该不成问题,但客观环境可能影响物质重组,不会形成与自身不同的物质成分。
系统内的星球不可能相互碰撞,也不会相互吞噬,因为系统的形成就是依据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太阳膨胀,地球就会远离,不会停留在原有的轨道。八大行星同极相向,只有排斥力,没有吸引力(或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各自对偶太阳的不同层次,交流正负电荷,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只有人类可能光顾。
太阳与银核的关系也是如此:银核引力再大,相互之间也会保持适当的距离,远吸、近斥,不即不离,核力就是如此。所以,万有引力是错误的。
本文涉及许多内容,不乏对传统观念的颠覆,需要结合实际慢慢理解。欢迎争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5 14:33:4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5 20:18: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