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852 1
2018-12-26

4139.星际磁场温差与辐射温差

2018.12.26

星球组成系统不是万有引力的偶然作用,而是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使然。正物质星球偏带正电荷、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偏带负电荷、聚集负电荷,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组成系统。

正负电荷的交流会产生光子,磁场密度不同光子密度不同,形成磁场温差。光子会聚变成化学元素,重力条件不同,形成的化学元素不同。光子形成的过程是放热反应,光子转化为化学元素的过程就是吸热反应。光子在磁场中还会发生裂变反应,转化为正负电子,也表现为降温过程。磁场温差是光子形成过程、裂变过程、聚变为化学元素过程共同形成的。

星际物质交流包括正负电荷交流与星际辐射交流两个方面,前者仅限于系统内星球,后者的范围相对较广,也是以系统内交流为主,因为星际磁场影响星际辐射,宇宙射线也偏带正负电荷,有正反物质、正反光子宇宙射线的区别。

地球处于银河系的子系统太阳系之内,同时与月球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分别与两个星球交流正负电荷,组成共同磁场:大气层、地壳和上下地幔与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对偶形成,交流正负电荷,组成共同磁场;地核与月球对偶形成,交流正负电荷,组成共同磁场。所以,地球拥有两个磁场、两个磁轴、四个磁极,地球表面和内部温度受到两个磁场的共同影响。太阳和太阳系巨行星拥有更多的磁场,道理就不需要我一一解释了。

星球的高度温差、深度温差、纬度温差、季节温差主要由星际磁场决定,昼夜温差主要由星际辐射决定。其中全部恒星光辐射的影响不会超过2.74k,也就是所谓宇宙背景温度,超过2.74k的温差来自宇宙射线冲击导致地球大气层发生核裂变、核聚变的结果。

由于太阳宇宙射线主要由太阳光子聚变形成,与太阳光子保持相同的运动方向,裂变为光子以后也表现为阳光。所以,我们在地球表面看到的阳光与外太空看到的阳光是不同的:前者包括了太阳宇宙射线裂变产生的光子,后者才是直接来自太阳的阳光。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季节温差与阳光的直射、斜射无关,昼夜阳光的入射角度都会发生变化,甚至全部消失,并不会产生季节温差,只能产生昼夜温差。季节温差的实质类似纬度温差,由磁场温差决定,伴随地球轨道倾角产生的磁轴“漂移”发生,与阳光入射角度变化的某种重合纯属偶然。

月球与太阳同属反物质星球,排斥太阳宇宙射线,也排斥太阳辐射的正光子,表面温度主要由磁场温差决定,所以昼夜温差不是很大,数百度的昼夜温差很可能是错误推理出来的。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12-27 01:34:48
观点太新颖,看不懂。

敬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