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242 0
2015-11-11

3591.“氘”、“氚”可能耐高温

2015.11.11

在所有化学元素中,只有氢同位素“氕”是单质子结构,相对容易裂变为光子。网上搜索,氢气的燃点是摄氏570度,可能是氢同位素“氕”的燃点,而氢同位素“氘”、“氚”可能耐高温。

氢同位素“氘”、“氚”都是质子、中子对结构,与氦同位素氦3、氦4结构共同构成所有其他化学元素的基本结构。不易燃烧,也就是不易裂变为光子是它们的共性,“磷”可能例外,结构中可能存在单质子结构。

所以作此推想,是因为一般核聚变的温度很高,而氢气的燃点很低,也就是裂变为光子的临界温度很低。某些氢化物的燃点更低,煤油的燃点只有摄氏80度,有机磷可以在更低的温度燃烧。如果氢同位素的燃点都是摄氏570度,还没有发生核聚变就裂变为光子,相对高端的核聚变也就无从发生了。

氢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同位素“氕”,氢同位素“氘”、“氚”的数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高端原子结构中主要是氢同位素“氘”、“氚”结构,氦4以核的形态出现,氦3结构和单质子结构是否存在,我不清楚,也不易发现,故我分析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原子结构只分析其中氢同位素“氘”、“氚”和氦同位素氦4的数量。

从宇宙射线的成分主要是氢、氦同位素来看,氢、氦同位素是在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过程中同时形成的,与星球物质相同的氢、氦同位素继续其后的聚变,相反的受到排斥转化为宇宙射线。星球内部的聚变会积聚数量越来越多的与星球物质不同的氢、氦同位素,“氕”可以裂变为光子,继续其后的聚变,其余的只能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释放。

生物核裂变是在体温下进行的,化合物形态可以降低原子的裂变温度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生物核聚变是逆过程,生物存活的温度就可能实现。光合作用的实质应该是生物核聚变,而生物的新陈代谢包括生物核聚变、核裂变。

在许多科普读物中经常看到恒星内部极度高温的情况,超过氢同位素“氘”、“氚”和氦同位素的裂变温度化学元素就可能不复存在,所谓恒星就不过是持续燃烧的火球,这是一种悖论。所以,我想到氢同位素“氘”、“氚”的燃点问题,并质疑恒星内部极度高温的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