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0.太阳表面温度应该是太阳宇宙射线形成的临界温度
2016.1.2
据说太阳表面温度是摄氏6000度,摄氏6000度应该是温度的某种极值,太阳宇宙射线形成的临界温度。
当然,这不是精确的数字,作为推理来说也不需要特别精确的数字。
网上搜索,氢气的燃点是摄氏570度,地球表面氢气成分的百分之九十九是氢同位素“氕”,其离子形态就是质子。在摄氏6000度的高温之中,氢同位素“氕”是不可能存在的,“氕”必定形成于摄氏570度以下,光合作用形成的氢同位素“氕”的聚变临界温度可能更低。
太阳表面温度不可能到处一样,摄氏570度以下的温度区间也是可能存在的。本文关注的是温度极值,即太阳表面的最高温度,太阳宇宙射线形成的临界温度。
在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中,纯质子结构可能是不存在的,氦3结构可能也不多见,氘、氚、氦4结构可能是基本框架,它们是质子、中子对的不同形态,而质子与中子的差别仅仅是一个偏电荷光子!
摄氏6000度可能是太阳表面氢同位素氘、氚和氦同位素氦3、氦4形成的临界温度,而它们的裂变,温度应该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摄氏6000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一个极值,超过化学元素形成的临界温度可能导致所有化学元素的裂变,而在临界温度化学元素的形成会导致光子密度的降低,温度的下降,所以我说温度可能存在极值。
光子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目前还是我的个人看法,光子有电中性光子和偏电荷光子之分,也是我的个人看法,但不是没有依据,限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再重复介绍。上下地幔也是热核反应区域,低于摄氏6000度,或化学元素基本结构的形成温度,不能形成氘、氚、氦同位素,对于物质相变就没有意义了。
放电现象是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形成过程,可能发生在空间,也可能发生在星球表面和星球内部,甚至生物体内。光子的形成只有两个途径:或者来自正负电荷的聚变,或者来自化学元素的裂变。氢同位素“氕”的聚变和裂变条件较低,所以成为能源元素。司空见惯的燃烧和放热现象,除了正负电荷的聚变,基本都是“氕”元素的裂变现象。
某些化学元素的化合物形态相对容易裂变为光子,所以各种化学元素的裂变条件不是绝对的,聚变条件也可能千差万别。
大量化学元素的瞬间裂变可能产生超过摄氏6000度的高温,但不会持久。除了热力学定律决定的扩散因素之外,核聚变的发生会迅速导致温度的降低。大量正负电荷的瞬间聚变也可能产生超过摄氏6000度的高温,同样不会持久,原因同上。
星球磁场可能聚集相当广阔空间的正负电荷,但空间正负电荷的供给终究有限。2.74K的背景温度也是正负电荷光子形态分布的一般密度,所以恒星表面和内部温度、成长速度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不同星球的重力环境不同,可能影响化学元素的形成条件,形成不同的温度极值。所以,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