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4.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下面会是什么情况?
2018.7.23
坦率的说,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实地考察过。
但是,我相信恒星大气层中一定有温度低于地球同温层的区间。也就是说,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下面会有比地球大气温度还低的温度区间!
道理很简单:高温会引发核聚变。温度越高,核聚变的程度越深,吸收的光子越多,会产生越低的局部温度,导致连续核聚变的终止,磁场温度就会取代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达到局部温度的相对均衡。所以,恒星不会从里到外都是高温区域,才有层次的形成和庞大星系的产生。
您会相信气体星球统领固态星球的物理现象吗?我是不信。可传统物理学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所以我抛弃了传统物理学,创立了新的宇宙观。
许多网友可能不知道地球大气边缘有一个热层,又叫增温层,温度最高达到摄氏数千度,厚度可能数千千米,基本处于外太空。
并非热层的温度处处一样,向阳的一面温度最高,背阳的一面温度最低,接近太空温度。
热层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太阳宇宙射线的冲击引发的核裂变,大量氢、氦原子裂变为光子,产生了我们看到的阳光,也引发了其后的聚变反应,形成了地球的大气成分和地表物质成分。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主要来自天上,部分来自地下。因为地下核聚变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内生”氢元素结合产生碳氢化合物和水分子。
分析《元素周期表》,“碳”的熔点是摄氏零上3727度,“氮”的熔点是摄氏零下210度,“氧”是摄氏零下218.8度,“氟”是摄氏零下219.6度,“氖”是摄氏零下248.597度。地球大气热层最先形成的化学元素是“碳”元素,然后是“氮”元素和“氧”元素,可能终止于“氧”元素,所以地球表面最多的化学元素可能是“氧”元素,使地球成为“氧”球和水球。
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除了来自宇宙射线冲击引发的核裂变,还来自星际磁场正负电荷交流产生的光子聚变。须知:与银河系二级恒星表层交流正负电荷的是银核的各个对偶层次,强度自然与行星表层交流不同。它们对于银核和太空产生宇宙射线的吸引力也与行星不同,形成表面的熊熊烈焰还有疑问吗?
银河系二级恒星的层次与系统内对偶行星的数量成正比例,是系统内主要行星的数量加小行星带数量再加一。太阳至少有11个对偶层次,分别对偶银核的一部分和太阳系八大行星、两个小行星带,形成共同磁场,交流正负电荷。如果太阳和水星之间还有一个小行星带,太阳就可能有12个对偶层次,与小行星带对偶的是不太成熟的对偶层次。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