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2.氢弹的威力源于什么?
2014.5.10
氢弹的威力源于什么?这是小孩子都能回答的问题,问题是答案是否正确?
氢是最初级的化学元素,也是迄今为止最容易裂变的化学元素,可以直接裂变为光子。光子可以产生高温和光辐射,却不能直接形成冲击波,因为光子是基本粒子,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许多物质形态,所以电磁波才能广泛传播。但高温可以引起气体膨胀,形成冲击波;可以使其他物质形态气化,转化为冲击波;氢弹元素聚变或裂变的不彻底,停止在气体阶段,也可以形成冲击波。可见冲击波和光辐射之间存在矛盾。
核聚变产生的热能来自部分原子向光子的裂变,裂变为光子的物质越多,形成的温度越高,而聚变形成的高端化学元素越少,这是物质、能量转化定律决定的。既然氢元素可以直接裂变为光子,条件又非常简单,何必舍近求远,耗费巨大的资源制造原子弹和提取重水?因为氢弹释放的能量非同小可!那么,氢弹释放的能量究竟来自哪里呢?
任何原子武器的设计依据的都是质量等于能量的计算公式,问题是能够释放能量的化学元素实在稀少,条件又极为苛刻,所以掌握了原子弹、氢弹秘密的国家寥寥无几。
迄今为止,只有铀235、钚239和其他少量化学元素可以制造原子弹、氢弹,成为核反应堆的能源。所以,质量等于能量只有理论意义,即便是铀235、钚239也未必能够全部裂变为光子,倒是我们常见的燃烧现象,可以看到氢元素直接裂变为光子。
利用核能发电,铀235、钚239只能进行初级裂变,裂变过程中部分质子和中子转化为光子,通过核材料、核废料的对比分析可以掌握裂变的程度和裂变的成分。制造成武器,裂变的相对彻底,也未必全部裂变为光子,中子弹需要的是中子,产生的中子越多越好。
高温、高压下未必只有氢元素可以发生聚变反应,聚变也未必停止在氢——氦元素的转化过程,制造氢弹的所有材料在爆炸的瞬间都会发生变化,有的裂变,有的聚变,据说氢弹爆炸后的尘埃中有非常高端的放射性化学元素发现,可见有连续核聚变发生!
据说地球大气边缘有厚达数千千米的热层,温度最高达数千K,我认为是宇宙射线引发的原子级别的核裂变、核聚变,及后续化学反应形成的。地球大气成分,甚至某些地表物质成分和水分子、阳光的形成都源于此。
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是离子态的氢、氦元素,运动速度只有光速的数百分之一,速度和密度的控制就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核聚变、核裂变,问题是获得的能量未必大于付出的能量!
人类痴迷于初级化学元素的人工核聚变,为的是以小博大,获得超乎想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变能,符合物质能量转化定律吗?
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未必来自氢——氦元素的转化,更可能来自正负电荷——光子——氢——氦——其他化学元素的聚变,氢——氦转化只是其中的瞬间,中间过程!所以,宇宙射线中才有源源不断的氢、氦化学元素抵达地球表面。只有正负电荷——光子——氢——氦的聚变过程可能形成等量的正反物质,其中百分之五十与母星相同的成分继续参与深度核聚变,不同的百分之五十转化为宇宙射线。
我的分析只是个人看法,未必正确,可能有助于破除迷信,追求不可能实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