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天量信贷背后的真相和积聚的风险,不仅是对股改后银行风控体系的考验,更对后者敲响了警钟。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体系从1999年开始改革,如果说1999年是信贷风险控制元年,那么今年才是对中国银行业风控水平的一次真正考验。目前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全都放松到了极点。”面对创下历史之最的一季度4.58万亿元信贷投放,一位大行信贷管理部门人士直言。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年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快速扩张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管理弱化和不审慎行为,也在积聚新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其中就包括部分地方政府背景贷款风险凸显,以及要警惕贷款挪用风险等,并特别要求下一步充分认识应对危机冲击的长期性,把握信贷投放节奏。
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隐忧
今年一季度,从贷款投向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吸纳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货币当局官员表示,此类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接近70%。
“从总量来说,基础设施之外,其他信贷增量同比去年应少很多。”一位大行信贷管理部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刘明康认为,随着地方掀起一轮建设大工程、大项目的新高潮,地方政府及其投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正在上升。
监管部门高度关注的具体风险包括: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比例普遍较高,举债速度有不断加快之势;受房地产市场下滑和经济收缩的影响,地方政府财税收入缩减较大,部分不具备自偿性的建设项目还款来源难以保证;一些原定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回收现金流偿还贷款的政府投资项目,项目偿债能力大打折扣;银行难以真实、全面地评估地方政府整体债务水平等。
针对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比例。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此类平台向来不透明,隐性负债较多,资产负债比例普遍高达80%。
至于偿债能力,上述风险管理部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由地方投融资平台操刀的项目,虽然表示将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实现现金流还款,但是由于项目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且先期商业化经营方案没有进行合理论证,未来偿债能力堪忧。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另一层风险来自于资本金缺口风险。目前,由平台公司发起的项目融资,普遍存在资本金“不到位”和“不能及时到位”的现象。先前,监管部门对于部分经发改委立项、政府同意的的项目,表示可通过搭桥贷款形式筹措资本金。但对于源源不断上马的新项目,资本金缺口之痛也催生了项目借款人寻求“旁门左道”的念头。
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现在曲线从银行借钱补充资本金的手段大致包括两种方式:其一,借款人通过银行、信托公司发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筹集资金弥补项目资本金缺口,达到比例后再从银行寻求授信;其二,借款人通过关联公司贷款,多次转手用作资本金,其实质就是贷款挪用。
该人士称,上述两种做法都是无本取贷,致使一些项目或企业杠杆率接近或达到100%,对银行形成巨大风险隐患。
一季度巨量信贷集中释放,向来被诟病的贷款挪用问题也渐有抬头之势。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由于基层行存在信贷标准放松迹象,因此当前要密切关注贷款挪用风险。
受访的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贷款挪用是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顽疾,这轮信贷投放中,不少基层行都承受了极大的信贷投放压力,因此流动资金贷款挪用、贷款挪作用于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现象屡有发生。
监管部门在近期检查中发现,不少企业挪用银行贷款作为办理信用证或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保证金,或是将贷款用于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此外,一些企业和项目之间出于利益关系,将银行贷款交叉使用、连环使用。
据《财经》记者了解,由于分支行承受的信贷投放垂直压力较大,部分完不成信贷任务的支行或者二级分行,会采用流动资金贷款,或大客户贷款后转贷给小企业等方式来做高贷款投放量,但在新增贷款总额中占比不会很多。“一级分行没有动力去虚增贷款,毕竟贷款增量已经很多了。”
“地方政府上项目,会希望我们提供信贷支持,也有压力;但来自上级行的信贷投放任务指标压力,相对更大。”一名大型银行相关人士认为。加之当前呈现出的贷款“买方市场”也决定了大客户握有充足的话语权,这也为银行约束授信对象加大了难度。
一位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也告诉《财经》记者,“在流动性很充足的情况下,企业的真实需求我们看不出来。起码企业要用钱,随时能满足。”
因此,银行有考核信贷投放的压力,大客户却没有资金使用的需求,两者叠加之下就为企业挪用贷款炒股、买基金、买理财产品等有价证券提供了空间。
“我们戴着显微镜在看,也希望银行不要光用望远镜工作,还要用显微镜工作。”4月18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