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
《财报披露渐入高潮首季业绩环比增长》
中国证券报信息数据中心最新统计,截至4月23日,共有519家上市公司公布今年一季报。这些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239.49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下降11.91%和15.07%;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7.17亿元,同比减少21.56%,而去年四季度这些公司共亏损122.11亿元。
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一季度,金融服务、信息设备、农林牧渔、轻工制造、公用事业、化工、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等12个行业环比实现扭亏。其中,金融服务行业实现净利润39.38亿元,而去年四季度亏损0.55亿元;纺织服装、房地产和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净利润环比降幅最大,分别为78.23%、67.16%和53.50%。
截至4月23日,共有1295家公司公布2008年年报。这些公司共实现净利润7289.13亿元,同比下降16.76%。综合行业和信息服务行业的净利润同比增幅最大,分别为149.19%和87.15%;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净利润同比降幅最大,分别为113.56%和80.72%。
《多管齐下应对房地产投资趋冷》
4月以来陆续公布的行业和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是,在“去库存化”成为楼市主流取向的背后,是新开工率、土地购置面积等代表行业景气的先行指标大幅下滑。分析人士指出,房地产市场在通过房价适度调整来消化库存的同时,应防止投资趋冷导致后续供给紧张。为防范房地产投资"深寒",房地产行业仍需政策支持。
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实现GDP65745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而同期,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880亿元,同比仅增长4.1%,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28.2个百分点。按此计算,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为7.4%,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3%,较去年同期明显降低。
因此,房地产市场在通过房价适度调整来消化库存的同时,应防止投资趋冷导致“供给紧张”。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26.3%,而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6.2%。土地购置面积的降幅更是达到了四成。显然,新开工走低,不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国内需求的启动。
因此,应通过逐步构建多层次住房体系,满足包括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在内的各层次住房需求,带动房地产投资和行业景气步入上升通道。
《确保贷款注入实体经济》
中国银监会统计部主任刘春航4月21日接受专访时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当前信贷高速增长中隐藏的巨大风险。银监会将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贷款专款专用,真正注入实体经济。未来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成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两大风险点。
刘春航强调,银监会要求银行一定要了解客户,要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贷款“三查”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保持信贷投放对经济支持的可持续性。
他指出,今后几年,中国银行业应高度关注的一大风险点是信用风险,尤其是集团客户风险。银监会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当前信贷高速增长中隐藏的巨大风险,在贷款投放中要做到四个匹配:信贷投放与本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专业人员素养相匹配,不能脱离本机构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盲目放贷;信贷投放与本机构的客户资源、项目储备和前期所作的尽职调查相匹配,不能盲目抢占市场;信贷投放要与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相匹配,不能降低信贷标准,放弃审贷的自主性、独立性;信贷投放要与本机构现有的资本充足情况、拨备水平和资本补充前景相匹配,不能脱离自身的资本缓冲能力盲目扩张。
《工信部:再启动一批符合条件投资项目》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4月23日表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但这种回升基础还不稳固,不能轻言整个经济下滑已经见底。下一步,将再启动一批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
在一季度工业通信业运行新闻发布会上,朱宏任介绍,将抓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加快钢铁、汽车等行业产业发展政策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等制、修订工作。
朱宏任指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很大困难。一是国外需求持续萎缩、国内经济还没有明显转好迹象;二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仍比较突出。因此,回升基础还不稳固,也不能轻言整个经济下滑已见底。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巡视员贾银松介绍,工信部正在对落后钢铁产能进行摸底调查,已会同有关部门召开会议,研究启动制订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条例工作。发改委和工信部将在月内下达地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透露,正在抓紧制定《汽车摩托车下乡操作细则》。细则颁布后,汽车摩托车下乡就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上海证券报》
《八成年报亮相整体业绩下滑16.70%》
截至4月23日,沪深两市共有1311家上市公司披露2008年年报,占上市公司总数的80%。总体看来,已披露年报公司去年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7328.37亿元,同比下滑16.70%。
1311家公司中,去年实现盈利的有1155家,占比88.1%;亏损公司156家,亏损面11.9%。盈利公司中,614家业绩同比增长,所占比例仅五成多一点。其中,11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00亿元,主要集中在上市银行以及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航母”级公司。亏损超过10亿元的亏损大户有12家,航空公司占了4个“席位”,ST东航亏损最多。
上市公司业绩的下滑与投资收益的下降以及业务成本的上升有很大关联。投资收益方面,1311家公司去年实现投资收益总额近1928.15亿元,较2007年的2820.31亿元大幅度下滑31.63%。其中非金融类企业投资收益512.82亿元,同比下降33.14%。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整体现金流情况有所好转。1311家公司去年现金流量净额总计23309.11亿元,同比增长51.88%。当然,这主要因金融类公司现金流状况趋好所致,非金融类公司现金流量总额显现下滑态势,下滑幅度6.05%。
《刘明康告诫银行:不要在高杠杆率下搞金融创新》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4月23日在“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第24届北京年会”上表示,银监会坚决赞成金融创新,但坚决反对在高杠杆率下搞金融创新,去赚取自己的奖金;坚决反对产品的复杂化,在没有透明度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坚决反对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和实际需要的金融创新。
衍生产品的基础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刘明康强调,对这一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当银行在从事衍生产品业务时,要遵循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的要求。银监会也会通过功能监管,对衍生产品业务进行风险的分析和预警。金融衍生产品只有在客观环境相对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管理风险的功能,避免产生新的更大的风险。
刘明康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最不能忽视的是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拆除,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轮子”同时失灵。此外,监管当局过度迷信创新的推动力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放松了审慎性监管;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过高,过度使用负债;以及监管者忽略了对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监管等,都是引发金融危机不能忽视的原因。尤其是危机处理的部分方法存在缺陷,引发了新的信用危机。
《解禁新规一年大宗交易市场成交激增10倍》
自去年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解禁新规已经推行整整一年。在此期间,大宗交易总成交量为57.5亿股,总成交额为484.8亿元,较之前的5.2亿股成交量飙涨10倍。
自从证监会规定“大小非一月减持超1%须上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后,大宗交易平台已经成为大小非减持的主要渠道。一年来,不少大小非主动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两市共成交大宗交易1747笔,涉及313只股票,占两市股票总数约两成。当然,并非所有交易均为大小非减持,也有机构借道大宗交易平台,进行一二级市场的套利等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
从具体品种看,股本较大的权重股担当主角,海通证券、万科A、交通银行、西部矿业、攀钢钢钒、工商银行和民生银行通过大宗交易的成交量均超过1亿股。
伴随着该市场的愈发活跃,一批大宗交易“大鳄”现身。中金公司淮海中路营业部、中信证券北京北三环中路营业部、国泰君安总部、招商证券总部、申银万国新昌路营业部、瑞银证券总部等等,包办了多笔大宗交易,被市场称为大小非筹码的集散地。
《证券时报》
《银监会:年初确定信贷政策未变》
中国银监会新闻发言人4月23日表示,银监会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没有改变年初以来确定的信贷政策。
对于近日部分媒体猜测银监会要改变信贷政策的报道,银监会发言人表示,银监会日前开展的信贷资产贷后检查以及与票据融资等相关联的案件排查都是银监会合规性监管和持续风险监管的正常工作安排。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银监会每年都根据工作需要安排相关检查,这既是银监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需要,也是确保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和广大存款人利益的需要。
《证监会:尚未听闻IPO重启事宜》
就近日市场流传的A股IPO将于“五一”假期后重启以及光大证券将于5月中旬上市的消息,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回应称,目前没有听到类似事宜。该人士同时重申,投资者要关注相关信息的来源,公司是否上市要以中国证监会发审会的公布为准。而光大证券方面也表示,并未听说公司要在5月中上市。
据了解,证监会自去年9月底暂停新股IPO发行工作,包括中建股份、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等数十家公司已过会但未获准挂牌。光大证券在去年6月获审核通过首发IPO申请,拟发行不超过5.2亿股普通A股。而近期受A股IPO将重启消息的影响,深沪两市出现剧烈调整,上证指数在周三一度下挫近3%。
《工业过快下滑态势初步扭转》
工信部4月23日召开的一季度工业通信业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朱宏任表示,分析当前经济情况,可以发现积极的迹象正在逐渐增多,但也有迹象表明当前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轻言整个经济下滑已经见底。
他说,未来主要有两大突出问题影响经济回升。一是国外需求持续萎缩,形势还未发生改变,而出口在许多行业都占有很大比重;二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如果结构没有较大调整情况下,可能出现波动、价格起伏的情况。
数据显示,一季度,在外需严重萎缩的不利形势下,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各项措施效果开始显现,工业增速在今年1-2月快速回落到3.8%后,过快下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3月份增长8.3%。
他表示,未来将着力推进八方面重点工作,以尽快扭转工业增速下滑。一是抓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二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三是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设;四是千方百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五是抓好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六是推进通信业发展;七是分行业加强管理和指导;八是抓好工业通信业运行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工作。
《黄湘平:逐步规范证券研究制度机制》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黄湘平近日表示,当前证券研究逐渐被市场认同的同时,中小投资者的咨询服务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满足,对2008年市场的大幅调整存在集体失语现象更是表明证券研究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为此,他指出,2009年证券研究要重点关注五大课题,同时证券业协会也将逐步规范证券研究工作的制度机制。
黄湘平表示,在看到证券研究被市场和社会认同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证券研究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制度供给滞后、监管机制不适应的矛盾还很突出。为此,黄湘平要求,近期要集中解决好证券研究的针对性,加强价值分析和价格发现的应用理论研究,按照价值分析、价格发现、计量风险、定价风险和分配风险的路线确定研究选题,科学把握当前证券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
黄湘平说,今年要重点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及时跟踪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动态,加强危机演变趋势、传导途径、传导机制和应对策略研究。二是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调整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资本市场传导当前经济政策的路径研究,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研究,资本市场创新促进消费研究。三是加强上市公司价值分析,研究上市公司定价因子和定价结构的变化。四是加强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研究,包括资本市场系统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当前经济政策对直接融资挤出效应研究,资本市场稳定的政策工具研究,资本市场改革路径研究。五是加强对证券行业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研究,包括证券行业压力测试研究,合格投资者制度研究,长期激励机制研究,分类监管政策体系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