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rhettrandy在2009-5-9 0:05:00的发言:
我是在企业工作的,多谢楼主啊。
好的,如果是在企业工作,那我就说细一点.
首先说第一步:指标的设计和模型建立. 进一步说它其实是一个建立"因果"关系的过程(满意度分析的是因和果,因为什么满意或因为什么不满意,满意之后会采取什么行动,其中满意度的得分"只是一个感受",而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
因,是让客户产生明显感受或感知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客户的需求、客户的心声、或客户体验的明显接触点、明显感知点;最终它将成为检测企业产品及服务质量的唯一标准。
举个例子.最近很流行台湾游。游客回来后说,哦,台湾好啊,有机会一定还要去。问他为什么?他说,台湾的服务业做的好啊,某次到一家百货公司二楼买了一件衣服,到了三楼发现了一件更好的,所以带着试看看的心清忐忑不安的去二楼退之前买的,没想到服务员根本没问为什么,快速的办理的退货手续,办好后才问了一句“为什么要退啊,我们这里新货上的很快,有机会再来看看啊”,好,真好!
不过另外一个人说了,台湾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台湾的媒体常常报道一些关于大陆的不实新闻,让人很反感。好了,这样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无论是服务或是产品,最终能让你留下印象并形成强烈感知或印象的就那么几个关键环节,不会有人说台湾好啊,因为飞机很准点、机上服务员礼貌又漂亮、从机场到酒店乘座的巴士很舒服、酒店设施很好、当地空气也很好、气温也很好…. 这样一个细节一个细节评价完后才获得一个结论:台湾好或不好。
当然,企业的经营活动通常比较复杂,而且“客户群体”或客户结构也比较复杂,哪怕都是终端客户,不同消费能力、不同背景的客户对一件事物的评价或要求,或感知点都有可能完全不同,因此最终“因”的挖掘不可能是一两项或三四项。有人关注服务、有人关注食品、有人关注当地文化,那么针对台湾游的满意度指标中就应该把这些都含盖在内。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不能随意罗列,必须是与满意度及忠诚度有关联、有因果关系的因素。因为我今天头疼,所以奥巴马当选了美国总统,显然不成立。
很多项目在满意度的构成因素/指标设计上,基本上可以用“胡抓乱写”来形容,完全不清楚这些“因”的作用就开始设计指标,事实上连“设计”都谈不到,而是“罗列”。罗列什么呢?把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所涉及到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丝毫不差的罗列上去,芝麻绿豆密密麻麻、一层又一层,生怕指标少了显的不够专业。我见过最天才的做法是“某医院满意度研究”:医生能够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开处方、病例填写完整清晰,而且就一个“服务态度”可以分解成医导人员的服务态度、挂号人员的服务态度、划价人员的服务态度等等,显然这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需求,不是病人需求,更不是以“病人明显感知的接触点”作为设计基础的。如果你是那个病人,请问你能记得住那么多、感受到那么多吗?
再来看看"果"是什么:
“果”肯定不是满意度。在ACSI模型中,\“因”所产生的“果”有两个。第一个是客户的投诉抱怨,第二个是客户忠诚度。(而投诉抱怨与忠诚度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这个等下解释)。
显然,满意度只是作为一个“感受“而被测量的,同时这个测量结果被作为“投诉抱怨”和“忠诚度”唯一的一个“原因”,链接“投诉抱怨”与“忠诚度”,以便并对客户最终的行为作出明确解释。因为客户的感受不好(满意度不高),所以目前投诉抱怨比较大,或者,因为客户感觉很好,所以客户忠诚度比较高。
大部分的研究到“满意度”这里就终止了,其实这是很不完整的一个研究.
所以,第一步你应该先对客户进行一个初步的访问,收集和了解客户关注的焦点问题,然后形成指标体系并建立模型.
我想你一定很希望我直接给你具体指标,不过谨供你参考: 合作与沟通、客户关系、解决方案、配送和安装、产品/系统的解决能力、服务、品牌。这些因素下都包含了一些具体的指标做为描述。你可以做为思考的方向参考下。不过你一定去和客户沟通,不能“自己在办公室设计”。
对于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我总认为我设计的指标一定是八九不离十的,但是,访问过客户后总会发现,和自己之前想的还是很有差距的。所以,很多企业总是说,我们知道客户想要什么、也知道问题在哪里,事实上,只要你不是客户,你就永远不知道客户在想什么,或许能猜个一二,但八九都不知道。要知道,客户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而“果”呢,我们的项目中更多使用的是“未来持续合作或持续购买的意愿/可能性”,以及“推荐意愿”(满意度直接连接这两项,而不是忠诚度和投诉抱怨)。
不知道我这样的解释是否清楚. 不清楚的话我改天给你一个具体模型看看.今天先说到这里,下一步再说问卷设计和抽样(受访者定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9 14:48:2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