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rhettrandy在2009-5-12 9:47:00的发言:
楼主真的很大度,非常感谢。但这里还有4个问题想一并请教一下。
1、虽然我说要“鼓励”大家对有感知的内容做出评价,但如果受方者实在无法给出评价那就跳过该部分。比如说价格,我自己也曾做过访问,总经理级别的人(不是一个公司的总经理,电信系统中比如网络有网络部门的总经理、服务有服务总经理)可能会回答“具体价格我不是很了解,所以没办法评价”,这个时候我就会说“就根据您的感觉来做评价吧,感觉上XX公司的价格有竞争优势吗?如果1是完全没竞争优势,10是价格方面感觉优势还是比较强的,您的感觉是?”,这个时候就很容易获得答案(当然这和问卷设计有关)。在比如“方案的解决能力”,虽然他可能不知道每一个方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与他们需求的吻合度如何,但他多多少少都会有感知,这个公司怎么样,那个公司怎么样,而这些感知或印象对他的决策就会有影响,当然如果你要让具体评价下软件的稳定性如何、销售代表对企业需求的快速反应如何等这些非常细节、具体操作性的内容,他可能就给不出答案了,那这个部分就需要其他人员来回答。
总之,调查结束后每个问题都应有一定数量的回答。比如总体上的样本数是1000(200高层、400中层、400基层),那么每个问题的样本/数据不可能全部是1000,很有可能有的问题是800,有的问题是400,有的问题是300,CFI方法中只要每道题有一定数量的数据就可以做出分析(具体是多少我明天给你问下我们的数据处理人员,不过我不知道其他的方法或技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
至于“对他们的回答的可信度”,你要知道满意度本来就是测量“感觉”而不是让客户理性冷静的给评判,所以只要问卷设计正确、问题的解释和询问的方式确保没有扭曲问题本身的原意,同时受访者是在清楚的状态下认真做出的回答,至少在CFI的研究中是允许的。当然分析的时候要分类,比如总体上的状况、不同层面的状况、不同地区的状况等,从中你可以清楚的分析出高层是怎样的一个合作状态、中层基层又是怎样,然后找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这是指标设计的问题。首先,指标的建立基础是“客户需求”,也就是说它需要挖掘客户的需求,从从形成指标体系,同时这个指标体系也就是评价企业的“标准”(企业做的好与不好体现是是否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产品或服务,满意度研究的也就是客户需求和企业表现之间的差距)。
要想获得有效的指标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分析模型,必须做前期的定性研究、必须亲自去和客户沟通。当然访问技巧和研究人员对行业的了解、以及“敏感度”都要够,这个部分考验的是研究人员的功力,包括语言上的技巧。比如:如果你直接问客户对你哪些方面是满意的,哪些方面不满意,或者哪些因素对他们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恐怕你很难找出有效指标。有时候我会这么问:有没有哪一家公司您过去认为还不错但现在却感觉不怎么样了?或者有没有什么公司过去您认为优势不那么明显,但现在优势越来越明显了?—— 然后继续挖掘,是哪些事情让您产生了这样感觉?或者问:从过去几年的合作中看,您认为哪些供应商的变化比较大?有哪些变化?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以此了解客户到底对哪些环节、哪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感知,这些能给客户留下印象的也就是客户寻求的或希望获得的,或者不希望出现的。
通常一个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和模型需要两到三年(或两到三次调查)才能稳定下来,它是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不可能一次达到完美状态。一些设计不严谨的项目,几乎每次做完都有遗憾之处,不信你试试。所以,我是一定坚持做小样本测试来调整指标和模型的,但许多调查公司,虽然声称要做“小样本测试”,但就我所知,没有一家会做。当然有时候是因为客户的关系,赶时间哪、认为没必要啊,有几次,就因为这方面和客户达不成共识,所以我中途停止了项目。你如果是自己做,就应该严谨、细致的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
3、如果模型和指标是稳定的,那么针对同一个指标,如果今年的得分是80,明年是85,并不代表完全是企业的努力。要知道,有时候你什么都不做,得分也可能高起来的,比如说,因为竞争对手这方面做的更差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企业采取了改进措施后获得的成效。对于CFI来说,我们首先要分析的是指标影响力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影响力在提高,同时得分也在提高,那么很肯定,这是这个企业当前最大的优势所在,但到底是因为竞争能够对手表现差了,还是企业自己努力的成果,看竞争对手的数据(哦,通常这类研究都会同时针对竞争对手做研究)变化就知道。
不过,如果这个指标去年的影响力就不高(比如说0),但今年得分却高了,那么一需要检查是不是资源过度投入了(得分高未必是好事,代表着资源的浪费),二如果资源没过多投入,就要看是不是市场或竞争对手的经营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所以,并不是分数越高越好。
4、最后,关于量级的问题。不同量级的测量精度不同,这是第一个差别;第二就是操作上的差别,5分制最好界定,非常不满、不满、一般、满意、很满意,受访者容易接受和理解,7级的话1-7就很难定义,与中国人的常规思维模式不吻合;10级比7级更难定义,但10为一个满分其实比7要容易理解一些,但针对具体问题时也是很难定义。所以选择什么量级看你对数据精度的要求。不过要我说啊,数据处理分析中很多明显的错误都可以接受的话,这个量级能产生的误差应该就不足挂齿了。但很多客户看不到分析中的错误,所以只抓样本量啊、用5分制还是10分制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细节。
CFI用的是10级,这就要求问卷设计的时候不能随便问:您打几分?(这句话我听了就头疼,所有满意度调查都是这样,您打几分?您打几分?去听听CITI访问中的录音你就知道了,不管什么问题,访问员最后总能落到“您打几分”上。)
给你一个问卷设计范例:
刚才您说用的比较多的是(念出客户提及的第一家银行和第二家银行的名称),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这两家银行。不过谈的过程中我需要您从1-10、这10个分数中选择一个、与您的观点或感受最吻合的数字做评价。1-10是一个递增的概念,比如说我问您喜欢吃川菜吗,1就代表很不喜欢,2和3也代表不喜欢,但没有1那么讨厌,对吧,4和5呢,也是不太喜欢,但比2和3要好一点,喜欢的程度就是这样一直递增上去,10是最喜欢了,最好天天吃川菜。我这样解释您清楚吗?(访问员注意:10代表的是完美无缺的,如果受访者回答10时,一定要提示下)
好的,刚才您说使用最多的是(念出第一家银行),我们先不考虑实际上它做的怎么样,单从它的品牌形象、规模、市场知名度等这些方面来看,给您一个什么样的印象?(说完这句话后不要停留,继续念下面的文字),我们用1来代表、即使它做很糟糕也没什么可奇怪的,10代表它应该在各方面都做到非常好才对,那么您会用1-10中的哪个数字来代表您对它的期望?A1a. 客户期望: (念第二家银行)呢A1b.
如果客户还不理解这道题,继续解释:比如说我们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个呢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我们可能就会对他的期望很高,未来即使做不了董事长肯定也是个CEO;而另一个呢,很调皮,不爱学习,还总逃课,所以家长可能不会期望他将来有什么大成就,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对吧,这就是期望值。(念出银行名称)给您什么印象?您对他的期望如何?1是期望很低,10是期望非常高,
好。刚才我们谈的是对他的期望,那么实际上他的表现如何呢?完全根据您的感觉或印象来回答我就可以了,1代表实际上做的很差,10是做的很好,1-10中哪个数字最能代表您的感受?
A2a. 服务质量总体感知: 那么(念第二家银行)呢A2b.
好,写了很多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2 21:09:4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