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论的谬误所在探问
2016-3-17
马克思曾经指出过:实现再生产的不仅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社会关系。
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固化社会阶层的生产机制,其思想平台就是精英论,用老百姓的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笨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
但是,从生理上、从基因来说,这是找不到理论依据的。古人也说:自古英雄出草莽、三步之内有芳草、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等等。我在现实中见到了太多的高智商贫家子弟最后因为缺乏平台而沦落了的例子。佛家揭示,众生平等、均有佛性。
那么,这种固化阶层的精英论依据在哪里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个看法。
第一, 精英论的依据来源于生活事实:领导层更勤奋、更能干;
第二, 领导为什么更勤奋、更能干,因为他们获得更多?
第三, 为什么他们收获更多,因为他们具有先占优势、掌握了资源分配权力?
第四, 为什么群众会更“笨”更“懒”,因为他们没有先占优势;
第五, 群众因为“笨”和“懒”,所以,需要领导“鞭策”与“指导”;
第六, 因为领导有动力,所以,领导更加努力与更加创新---创新就是如何更好地提高劳动效率的努力,从而领导更“精英”;
第七, 群众因为总是接受领导的“鞭策”与“指导”,所以,更加失去内在的努力主动性,更“笨”更“懒”;
第八, 因为群众更“笨”更“懒”,更证明领导的精英力量,所以,领导的“鞭策”与“指导”更来劲;
第九, 英国人帕金森的机构膨胀定理证明,随着机构膨胀、层级日益增多,底层人会越来越“笨”“懒”,或必须显得“笨”和“懒”,否则,底层的喝汤资格也会被取消;
第十, 上述9条就这样循环,再生产了“精英”与“群氓”。
从上述逻辑可以看出,形成领导精英的成因在于资源占有的初始不平等,其实,这种先占优势的不平等分配具有随机性,而随机性不是必然性。因此,精英论不是必然论,而如果将其固化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变成了“剥削”辩护论。
我的这篇短文温馨提醒大家:
第一, 请领导注意:你不要自以为自己的“鞭策与指导”是因为群众“笨懒”,可能仅仅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权力等级体制下的不平等导致了群众的“笨”“懒”---或者逼迫他们装“笨”装“懒”;群众其实和领导一样聪明的,只是,他们动力不足而已;
第二, 请群众注意:你越是装“笨”偷“懒”,越是证明精英之“天赋特权”之必要,越是固化社会阶层;群众只有自己动起来:一、好好劳动,二、争取公平,群众才会也恢复精英的本来面目!
总之,世界上本来到处都是路,走的人少了,路就变成荒漠!世界上本来都是精英,但不平等多了,群氓就多了、精英就更“精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