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主权储备货币七问
关于超主权储备货币,这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从1940年代凯恩斯提出的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储备货币单位“Bancor",到196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设的“特别提款权(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直到今天,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权(储备)货币”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际统一货币的理论发展趋势。
尤其是近期在一系列背景下提出的“超主权(储备)货币”观点,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国际统一货币的思考与讨论。本文则对与超主权(储备)货币有关的七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什么是超主权(储备)货币?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把其分开来讨论。即什么是“超主权储备货币”和什么是“超主权货币”?
依据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的说法,“超主权储备货币”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的,能长期保持币值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由于发行国的经济货币政策的变动给别国造成的冲击)。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侧重点在于“储备”而不在于“流通”,目的是为了避免因储备主权国信用资产而造成的风险损失。而“超主权货币”虽然与“超主权储备货币”有着同样的特征,但其更侧重于“货币”,即统一于世界的国际单一货币,当然也可用于储备。而“超主权储备货币”却不是要统一世界货币。依据笔者解读,周小川要推动的乃是重“储备”而不是要"统一”的“超主权储备货币”。当然这也是国际货币发展趋势所致。
二.超(储)币的实质是什么?
在武汉大学教授曾国安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创设超主权货币的前提,即世界各国必须放弃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周小川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也提出(超(储)币的)"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紧急状况和利益.”。也就是说,各国必须放弃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最基本手段之一------主权货币,并服从于世界统一货币组织的安排。这便是超(储)币的实质。
三.为什么要搞超(储)币?
上世纪40年代,凯恩斯为何提出“班克”计划,由于该计划最终未能实施,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讨论了。而后来,在“不雷顿森里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即1969年IMF就创设了SDR,正是出于对“不雷顿森里体系”所造成的风险的提前预防。因为“布系”确立了美元的世界金融核心货币地位,但美元同时也是一国主权货币,于是难免会发生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在这一方面有一个所谓的“特里芬难题”可以说明这一风险。即“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国人在为自己利用美元霸权地位只顾获取自身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的不负责行为狡辩。因为美元既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那么美国因此得到的好处自不必说,但美国太过不负责任了,并不在意美元币值是否稳定与坚挺,只在意向别国征收“铸币税”不断的扩大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那些拥有巨额美元资产储备的国家如坐针毡,从而希望寻求新的出路。
如果按周小川的提议在SDR的基础上建立起“超主权储备货币”,从长远来看“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就能避免成为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自身的经济问题和政策错误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的受害者”
四.现在搞超(储)币的时机成熟吗?
在说这一问题之前,先说一说IMF于1969年创设的SDR。SDR证实为解决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的内在风险而设,然而由于其分配机制与代表权设定的不公正,使其应有的作用大大受到限制。为什么会这样呢?唯一的解释是强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导了SDR的分配与代表权的设定。这也就说明了,要想推动“超(储)币”的形成,必须达到一个前提-----有一定数量的实力接近的主权国家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或者最起码有几种主要货币的实力接近时,才能推动货币一体化。因为当国际上存在几种实力相当的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或储备时,由于各种货币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如果这几种主要的货币能够达成一致,国际社会自然也能达成一致。到目前为止,尽管一出现了一些与美元实力差距不断缩小的国际结算货币,如欧元、英镑、日元,尤其是欧元有学者认为他最疑似超币。但他们还远不能与美元相抗衡。至于人民币,由于其目前还不能自由兑换更是无从谈起。而就目前来看美元仍是最具吸引力的储备资产。总之,目前情况下,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无法根本改变的前提下,讨论建立新币体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所以,我认为现在搞超币的时机显然还不成熟。然而随着一国综合实力的上升,对SDR提出正当的配额与代表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周小川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中从超储币讨论到SDR的改革,基本上就是对这一选择的考虑。
五.超主权(储备)货币将来具有实施的可能性吗?
上文中的第二个问题已对超币的实质进行了了阐述。即要求主权国家放弃部分经济主权,超脱一国利益。但这必须使相应国家得到应有的回报才行。否则就无作用可言。在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即个人的福利函数加总不是社会福利函数。也即,社会福利函数不存在。各国都有各自的利益,没有哪一国家不是自私的。从而也可认为“国际福利函数”不存在。也即没有那一种制度能让全世界都受益。从这一点上来看,超币几乎没有了实施的可能性。然而,事实却未必如此。因为国家的数量毕竟有限,从而使得国与国之间可以进行谈判。最终必定能够达成一个“共识”。但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实力悬殊,很难使得这个共识是公平的。例如IMF的SDR。这就要求“公平的共识”必须以“可以相互抗衡的国家”存在为前提。从而可以制约企图违反制度谋取私利的强国。就像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信用基础是该国的暴力后盾一样,世界统一货币也必须有一个暴力或类似于暴力的信用后盾,否则就无信用可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
在这里,对于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国家来说,他们有没有能力使其巨额储备顺利转化为超币,还是一个值得考量的事。
六.各主权国家政府对此作何反应呢?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超币设想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相当数量与中国遭遇相同的国家对此表示赞同。而美国明确表示反对。当然这些国家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虽然美国坚决反对,但超币的设想短期内还不能形成对美国的威胁。因为,尽管美元过度发行,从理论逻辑上看,会使美元丧失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但前提是有足以与美元抗衡的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存在,或有足够的力量打破现有的金融体系,建立新的体系,然而谈何容易?虽然美国的相对经济实力在不断下降,但其目前仍是全球经济、科技、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在相当长期内还难以出现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从而使得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的发行可以完全按照美国自己的意愿进行。美国1971年8月15日全面放弃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后,发行美元对美国看来说已是无本万利的事。美国通过所谓的“铸币税”机制,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世界各国无偿获得商品,美元发行的越多,美国不劳而获就越多。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同样的劳动换的商品就会越来越少。
这也就使得其他国家强烈反对美元的货币霸权地位。然而反对于不反对又能怎样呢?只能束手无策。就现阶段来说,别说新的货币体系不可能得以建立就是旧的体系也难以被撼动。从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打着挑战美元霸权的旗子,实则各国心里都很明白,借机推动本国在IMF中的SDR配额提高才是为一切务实的选择。所以有学者认为G20峰会LMF是最大的赢家,因为此次注入资金上涨了3倍。
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超币在短期内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不可能得以实施的。
七.中国真正的金融风险是什么?
目前,我们仍处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故而中国的金融风险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探讨。然而在这个背景下,摆在这个问题面前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有巨额外汇储备?这是一个一言难尽的问题。这既与我国出于防范金融危机的经验有关,也与我国30年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当今国际以美元为主导的金融贸易体系有关。同时与人民币本身包括币值估计与汇率制度也有关。总之贸易过于失衡也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那么,在经济危机与美元贬值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呢?我认为,我们的风险存在于两个方面。一.就短期来看,我们的风险是美元不断贬值的预期将造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遭受重大损失的风险。二.就长期来看,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赫德森指出的那样,美元的加速发行所造成的美元贬值与对其他货币区的资金加速注入,会迫使其他国家提高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从而进一步加强美国作为对外投资和出口国的地位,进而在新的经济周期内挤压其他国家。
就前一个风险来说,我国政府所能做的是调整未回储备的结构,大规模卖出储备是不可能的。如4月13日国家外管局宣布卖出了400亿美元长期债券,同时购进了600亿美元短期债券,。希望通过这样的操作来减少损失。而就长期风险来说美经济学家赫德森的建议是,一、停止积蓄美元。一方面拒绝美元进入中国市场。否则,结果会有两个。一个是人民币被迫升值,另一个是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形成新的积累。3月份被否决的汇源收购案,可以归入这一建议。另一方面,避免和美国的贸易中使用美元,改用人民币或商品互换,虽然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但这至少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向。当然,也有人建议把外汇储备拿出来消费,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首先外汇储备不是财政资金,而是出口部门存放在中央的存款。政府不能动用。其次,我国没有像美国那样的超强消费能力。这是因为美国获取资金相对容易很多,从而使得其利率极低,进而大大的刺激了国内消费。二、实行双汇率制。即在国际商贸领域实行商业汇率,以避免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领域的影响。在资本领域实行浮动的金融汇率,以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
赫德森的建议我认为很有参考价值,但短期内要想实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我们国内的情况远比赫德森预料的要复杂。每一项策略能否起效果,却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了。
zhangibt 金钱 +30 奖励很好的引导讨论帖子 2009-4-24 1: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