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年代起,美国汽车工业几乎难以招架日本汽车业的凌厉攻势,日本的本田、日产、三菱和富士公司相继在美国设厂,日本汽车以其价廉物美冲击美国市场。1985年9月,日本迫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的压力签署“广场协议”,使日元汇率急剧上升,推动日本的经济泡沫达到顶峰,终于在90年代初破灭,陷入经济不景气的泥潭,至今不能脱离困境。应该讲,这个“广场协议”不但在金融领域打败了日本人,也延缓了日本车在美国市场上的进军步伐。
在2008年以前,每当鄙人回首这段历史,总是以为金融手段犀利无比,日本人在产品上是占据优势的,但是美国人在资本市场上的操控反而把日本经济打垮了,甚至影响了实体经济上的竞争。这场金融战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觉:即使你的产品竞争优势不如对手,但可以通过金融上的操控把局势扭转过来。但是在这次经济危机冲击吓,相反令到鄙人意外看到原来美国的汽车业巨子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在这30年内面对日本车还是缺乏竞争力,金融上的操控只是令他们苟延残喘,资本市场造成了原来不适应市场的公司能够继续生存。
鄙人认为现在应该反省了,从美国汽车业的现状可以看出金融资本并没有令原来不适合市场的公司变得更适合市场了,没有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现在的美国车依然是高耗油和高耗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