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大宗商品定价权问题,主要是这个新的铁矿石定价,说到底还是怨某个老师,详见我之前发的一个版主悬赏贴。不过既然看了,那也不再多抱怨,学到一点,借着《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研究》这本书,我在这里逐节述说他的思路以及我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讨论这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掌握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也算是给这个板块加点人气,剩下的课节我就顺着这个帖子一直写下去。
第一章 定价权问题总论
1.1定价权的提出:
我国入世之后,更深的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加上我国最近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要日益增大,其中石油、铜、铁矿石、大豆进口规模日益扩大。随着我国制造业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对初级产品进口也越来越多,初级品净进口额从99年的69.2亿美元到2005年已经达到986.7亿美元。
我国铁矿石进口占世界需求的45%,据我国钢铁工业协会预测,2010将很可能达到55%以上;原油进口需求已经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大进口国,对外依存已经达到40%以上;大豆进口量占31.2%,棉花进口量达到26.1%。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国际市场对于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拉动效应被人们成为“中国因素”,这当然也同时确立了中国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大买家的地位。我国对初级产品的进口当然一定程度缓解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但是,应注意到,在我国对初级品需求极大增加的情况下,国际资源品价格也有了极大上涨。原油、铁矿石、铜的价格均有了极大上涨,这除了由于“中国因素”带来的巨大需求外,国际投资炒作资金的大量进入也为这一趋势推波助澜。
与我国进口初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出口的初级品的存在严重的低价竞争。作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纺织品、服装等领域存在极为严重的无效竞争,互相降价竞赛,甚至导致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竞争力与利润;此外,由于价格多头谈判,我国出口的稀土资源在03~05年间也出现了增产不增价的被动局面。
有上述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宏观层面,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对外贸易的“高买低卖”问题,这无疑会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本。甚至一些如粮食、能源问题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在微观层面:进口原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出口品的低价竞争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企业的利润,如前些年的大豆榨油行业,居然出现了全行业的“180天大流血”这样的恶性亏损事件。
形势如此严峻,大宗商品的定价权问题自然是常见诸报端,可以说,我国的经济仍然会高速发展下去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那么大宗商品的定价问题就不得不说,也是我们无可回避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完成由price taker到price maker的转变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6 12:48:22编辑过]
1楼是我的思考: (以后还会有连载)
国际定价权问题在这里看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进口的资源品,另一方面是我国自己出口的一些制成品。二者两方面无疑都是关系中国极大国家利益的,而且绝对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铁矿石涨价了,那么钢铁成本上升,那么你可以看到的所有用钢做的新的制成品都要涨价了,你说和你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呢?这个会产生多大的CPI和PPI涨幅呢?
从进口品方面看,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由此影响的又何止是企业?面对着国际资源品的大寡头,(如铁矿石中的“两拓”),企业可能只是一个无力的price taker,但是面对员工,他绝对有定价权,所以其结果在短期很可能是裁员或减薪,而这个对应的很可能是缩小规模;又或者,企业不缩小规模,但是把供给曲线整体上移(全行业),这个是可能的,因为这是上游品的价格大涨。 无论是哪个,供给减少或是整体上移,都是对应一个更高的价格,无非是一个是均衡的另一个可能是不均衡的,而最终结果,都是整体上移。这将导致更高的PPI和CPI。 我们如何定义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CPI涨幅对应不同的通胀水平,这里告诉我们:不止是政府多发货币可以导致通胀,通胀还可以是输入的。
进口初级品的价格波动性大造成的破坏远非那么一点,它是可以通过银行系统进行扩散的,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不小的冲击,例如前面所述的大豆行业流血180日,贷款给这些企业的银行也产生了不少坏账。这就形成了一种流动性的传导。
从出口品方面看,我们大致是处于U型曲线的底端,附加值本来就极低。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一定议价权,还可以把这个行业的利润稍微调高。但是,事实是怎么样的?我们大量存在一些散布小企业,同时面对外国的大采购商,所谓客大欺店,我们的制造工厂本身的恶性竞争加上一些采购商的压价手段(比如假的意向订单)都会导致这个行业利润极为微小。那么厂商怎么办?只有向成本要利润,科技创新没有那么简单,而且这种小工厂可以采用的新技术扩散极快,根本不存在多少寻利空间。就只有压劳动力工资,这也就成了那么多出口导向的小企业成为血汗工厂的缘由吧…
由此进一步,还是有就业问题,还是利润划拨问题。什么叫附加值??就是这个环节价格减成本,我们在这里很难定价,因为我国现阶段生产的产品并不具有技术上的非转移性。我们可以模仿,别人当然也可以模仿。但是我们可以组成一些联盟,进行一定的议价,惩罚单独和外商谈判的违约者,卡特尔不一定就是完全不好的,我还是那句话,正如我在那篇写房地产的文章里说的:如果你的供需本来就是扭曲的,那么对他的再扭曲或许是种更正也说不定。人家本来就是垄断竞争厂商或是寡头,你自己不成为寡头如何与人家博弈呢??
初步的思考,可说是关于定价权整体的,之前的思考的一个汇总。书上的先写第一节的。往后慢慢写,欢迎大家讨论指正。1.2 定价权领域的主要问题和表现形式
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贸易定价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以国际期货市场的期货合约作为基准价格来确定现货贸易的价格; 另一种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主要供需双方进行谈判而决定价格。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同时面对两种定价。
前文提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买的太贵,甚至越买越贵,“中国因素”没有带来集群效应反而成为劣势;另一个是出口品价格偏低,例如稀土,出现多产不多得的怪现象。
以上问题是最突出的,也相当复杂,其造成原因涉及经济贸易、金融市场、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下面稍微分析:
一方面,现在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一般都有一个定价中心,如原材料金属一般是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大豆价格主要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这些期货价常常成为国际贸易价格的基准。这决定了我们要取得定价权就必须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内的期货市场。但是目前国内期货市场还存在极大缺陷,因而并不能在国际定价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还有,我国企业面对价格波动所造成的风险也表现的相当无措,我国企业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低下才是企业受损的真正根源。(个人觉得,这里说企业,其实是在指这些企业风险对冲意识以及没有做成卡特尔,联合应对价格风险)。
可见定价权问题的复杂,因而我们有必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展开研究。
五一出去了一下,现在更新继续。不是书上原话,是我自己认为是这样的,总结归述。有不对之处请指正。
1、3定价权问题研究的特殊环境: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所有的买者和卖者都是price taker。但是,事实上,完全竞争理论的大量假设,如信息的完全性,大量厂商和消费者,以及资源的充分流动性在这里并不适用。
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单个强势厂商或者厂商集团甚至可以控制某种产品的国际贸易价格。所以将其定性为垄断状态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寡头状态,更为合适。他们通过影响价格从而让利润向自己一方倾斜,进而得到高利润,这一点将在后面的铁矿石案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许多大宗商品的定价采用国际期货市场价格,但是现实中的期货市场往往也不是完美市场,存在着不少信息操纵及投机力量,甚至在短期可以使价格完全背离供需。供需关系、投机力量、交易制度、甚至某些突发事件都会影响价格。
由此可见,关于大宗商品的定价很难形成一种通行的理论,必须针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具体情况来个案分析。因而我们在下面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且对我国很重要的市场案例来进行解析。
案例篇:
第一篇:大豆风波。
在2004年,美国芝加哥大豆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我国很多大豆压榨企业在高位买入,从而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甚至有些企业为了回避高成本,不惜撕毁协议,违约。让国外极大粮商有了借口修改出更不利于我国大豆进口的合同样本。
这次事件导致了我国大豆企业的全面巨额亏损,被业内人士成为“大流血180天”。我们称为大豆风波。
本篇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明大豆国际贸易的现状以及当前大豆定价机制;第二部分写出大豆风波的始末以及影响;第三部分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第四部分写出我国下一步的解决之道,如何增强自身的议价权
1、大豆国际贸易市场概述:
大豆的主产国主要是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等。这四个国家大豆产量在2004年的数据看来,占了世界总产量的91%。其中美国和阿根廷种的主要是转基因大豆,巴西近些年也开始较大规模种植转基因大豆,我国也有推广,但是相比而言,总面积仍少,主要是非转基因大豆。
在贸易方面,美国出口量约占世界的1/3,接着是巴西和阿根廷两国。我国虽然主产大豆,但是由于油脂产业的巨大需要,我国是一个很大的大豆消费国。在2005年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约占世界的27%。
我国的大豆进口中,有40%的部分是由美国供给的,最大供给者。
其实说是这么说,根据我的自己查询。美国所控制的大豆生产远不止本国生产出口的那1/3的份额,他们通过对其他国家比如巴西、阿根廷等的控制,掌握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大豆供给。例如ADM、邦吉等国际大粮商对巴西一些生产大豆的企业进行兼并,控制了不少巴西当地的生产。而且通过生产贷款并签订采购产品以偿还贷款的方式,控制了大量的大豆初级品的采购渠道。 所以,我国实际面对的,是美国几个大的粮食寡头。而这么看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投机商、美国粮商等,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两国的一场贸易定价,甚至可说是一种联系商品的金融战。而巴西、阿根廷等国,那么就不作为主体讨论。
我们在这里有充分的理由进行这一假设,将这一贸易看作是中国众多油脂压榨企业与美国几大粮商的博弈
2、大豆贸易定价现行机制:
从国际贸易看,大豆属于期货定价、现货交易。美国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价格长期以来作为贸易的基准价格,在此基础上加上“升贴水”来决定现货交易的合同价格。
具体而言,升贴水由外国贸易商自行确定,有三部分构成:FOB升贴水、海运费和贸易商利润。不同的CBOT期货合约价格对应着不同的升贴水;至于CBOT基准价格,是在船期内,国内压榨企业根据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出现的某一交易价格(即点价)来定价,并将此通知国外贸易商。
期货市场定价并非大豆特有,鉴于人们认为期货市场是一个较为完善的交易市场,那么也就认为期货交易中的价格能够很好反映供需(甚至无滞后地反映),所以,铜、铝、棉花等大宗商品也都采用期货基准定价。
由此可见,我们研究大豆案例,具有一定普适性。
3、大豆风波
2004年对我国大豆企业来说,也许称得上刻骨铭心。我国大豆进口总量达到2023万吨的历史高位,豆油进口达到252万吨的历史最高。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剧烈波动。
大家不要小看上面两个数据,我国绝大多数大豆压榨企业在价格的历史高位完成合同签订,这是因。 之后大豆价格竟然快速下跌,导致我国豆油生产成本极高,而同时国外豆油压榨企业成本很低,我国大量进口豆油,这是果。
所以,这里很明了,我们只要抓住大豆进口价格急剧波动的原因,就看明白了这两方面出现的历史最高。
(1)第一阶段:CBOT大豆价格强势上涨。
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连续调低其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中的大豆期末库存,同时预测中国今年大豆进口量将有较大上升。由此形成利多支撑,CBOT大豆价格达到10.64美元/蒲式耳。而在这一时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养殖业的发展,大豆及豆油需求有了极大增长。而国内大豆生产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压榨需求,我国的压榨企业就一方面扩大了进口,另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因为这一段时间,国际油脂供应偏紧,国内需求又高,豆油行业利润很可观。特别是2004年1、2月,大豆进口同比增长80%以上。
(2)第二阶段:大豆价格持续下跌。
2004年5、6月份,在南美洲大豆丰收(主要是主产地巴西、阿根廷)和美国本国播种面积大大增加的利空影响下,大豆几个急速下跌。与很多厂商前期合约中约定的价格相比,下降了近1000美元/吨。
加之我国由于宏观调控需要,在5月初实行从紧货币政策,许多豆油压榨企业停止了扩张,另外禽流感的流行让饲养萎缩,引致的饲料用大豆需求也下降。这相当于需求曲线左移,加剧了价格下降。8月2日公布的CBOT7月月度收盘价跌至5.9美元/蒲式耳。
那么我国企业的高成本导致产品销路不畅,高存货积压,许多企业破产,大豆行业罕见的全行业亏损。
看完上面的,我的感觉是,美国政府联合着美国的大豆粮商合伙做了中国一道。
我国本身的宏观调控没什么好说,又不能只为你大豆行业考虑。美国农业部的消息失准起了很关键作用。
具体的事实情况说完了,下面就该分析了,将进入本章的第二部分:大豆风波的成因与影响剖析。
最近忙着一个社调,写的少了,接着再写一些上来,只是也快考试了,估计更新比较慢了。大家见谅。接下来是说大豆风波的成因与影响剖析。(这里有较多个人见解了,不一定对,大家细思。)
成因:
一、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报告出现利空误差。这个上文说了,情况就不再赘述,只说问题。美国农业部出了一个报告,你就一定看,你就一定信???为什么?
因为:1、信息不完全,大家习惯相信这个东西。(包括每年高盛和摩根出的报告,大家都看,甚至就是觉得那个说的就是宏观状况,我们是否有反思这个东西会不会相当大部分是错的?) 2、因为别人不出这个,我们中国没有这个调查报告,所以只能看他的。(中国就业不足,我们是真的缺乏岗位吗?这些事都需要人干的呀,缺乏人才)
另,我们还需要着重考虑这样一件事,美国农业部可能出对他的国家不利的报告吗?可能的,但是这个不利因素必须很小,这样成本低,也显示其客观态度。现在这样的状况,它必然要进行一个有意误导,这样出来的结果就是美国的国际大粮商赚钱,美国农民也赚一点,中国大豆压榨业巨亏。
这是第一个成因,而且这个成因你还没法指责谁,报告出错很正常啊,谁能完全预估宏观状况?我就是说错了,我也没逼着你相信我呀,你自己要信,亏了关我什么事?
成因二:
国际基金的炒作行为,这里引用本书上的数据,详细说一下不同时刻国际基金所持的净买净卖仓位。
2004年初,基金手中持有的净买单达到7万多手,大豆价格也随后就达到了顶峰。随后基金似乎有默契一般,同时转向,大量卖出。到04年10月份,卖出额超过14万手,手中持有的做空单达到近7万手。书本上还附了一张期货价格与基金持仓量(净多单记为正值,净空单记为负值)。
对此作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二者成互为因果。就是基金的做多与做空行为一方面导致了大豆价格暴涨暴跌;另一方面,基金也是“顺势而为”,属于追涨杀跌型。
所以很可能是消息面与基金操作面有某些默契,因而追涨位很低,而杀跌位很高,联手把中国压榨业的进口原料价格给架在半空了
以上说的可以看出都是外因。辩证唯物主义说,内因才是根本,不错,包括东南亚金融风暴在内,都是自己先坏掉,才有别人戳你一刀。
我国同样有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大豆行业本身的盲目扩张以及大豆进口还有大豆压榨企业多数规模较小,不懂得利用外汇期货锁定风险等方面。接下来对导致这场风波的我国的内因进行分析。将要对上述三方面分三个帖子进行论述。
要上课了,先闪,有空继续
我国大豆企业内因之一:
大豆行业严重产能过剩。至2004年底,我国大豆企业的加工能力折算成每年的,已经达到7010万吨。而从总需求来看,我国国内的实际需求约为3000万吨,而出口部分大约为500万吨。(注意,这个是大豆行业协会事后统计的,当时没有这个数据的)所以中国大豆压榨也开工率极低,但是生产能力是严重过剩的。
而产能的增加,不管你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多,那么人们会预期你需要那么多。同一时间,世界供给有所紧缩,不管是实际上的还是从美国农业部的报告上看的。这两者导致中国一方面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另一方面,对大豆期货市场形成利多支持。促使价格上扬。
我国大豆企业内因之二:
大豆压榨企业产能过剩,且大多规模较小,且多头对外,且进口无序。 总之一句,缺乏必要的整合与管理。
我国企业多而小,这样造成结果一是多头对外。 我们一大堆企业面对的主要是ADM、嘉吉等几个大豆粮商。那么很简单,我们完全竞争(甚至都是恶性进口竞争),人家寡头垄断,你嫌价格高,你不买有人等着买呢。(很简单的博弈模型,不再赘述)。所以,宰你没商量。
另一个结果,多而小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不知道产能是不是过剩了。他们没有那么多信息做预测,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资金去调查这个信息。 完全竞争市场的退出机制在此完全不成立。(大豆行业协会对此也要承担责任,他没有及时整合信息,引导投资)。资本的调整与流出是有很大时滞的,在此之前,只好产能过剩。
第三个不利影响:我们进口无序。大家觉得这个时候大豆采摘的差不多了,那就都是这个时候去进口,结果反而这个时候价格高,其实大家慢慢有序采购对大家都有好处。
更有甚者,我们组织了一个采购团赴美采购,难得有个集体行动,结果到了美国开发布会居然跟人家说了我们实际需要的采购数量,这样的商业机密你也敢说???当天的大豆期货价格暴涨。曾记得大宅门里有个采购黄连的剧情,那也是他要买200斤,但是给你放出消息是1000斤,结果让供给急剧增大,等到采购时,买家有了很大议价权。 你居然和人家说实际数,难道不是等着宰你??
第四个不利影响: 一单多投。 我们不是有好多企业吗?大家怕自己下的这个买单买不到货,所以就给好几个卖家下单。比如他需要20吨大豆,他对3个粮商下单都是每吨100元,20吨。觉得这样保险嘛,TMD,中国那些小投资商也就这个水平了。你投了3单就把你的预期需要量放大了3倍!!!期货价格是预期的,不是你实际要多少,两者差的越多,前期涨得越多,后期(你实际进完货之后)跌的越厉害。
所以聪明者应该等着大家进完货之后,市场发现原来中国需要量没有之前预期那么多,而是被放大了好几倍,此时就是暴跌时,你进口价格就低了嘛。有企业在此时发展起来,就是这一步做好了。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