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1583 3
2009-04-26

      对股权分制改革有很多问题存疑

     改革怎样改? 非流通股变成流通股不同企业采取不同办法,结果是什么?

     改革之后达到了怎么样的效果?

     对这方面的了解一直都零零散散,很是困惑,还望高手解惑!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4-26 19:41:00

股权分置改革”简称“股改”,是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夏天开始推行的中国股票市场的一项改革。股改的基本思路是非流通股东为违背当初发行上市时的法律承诺而向流通股东协商补偿方法以获得流通权。


“非流通股东”包括“国有股东”和“法人股东”。在股市前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保证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保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多数上市公司在发行上市(IPO)时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东持有的国有股份会比例较大、数量较多占主导地位。在股改对价后,这些国有股份获俗称“大非”;同国有股份相比,“法人股东”持有的法人股份数量相对较小,股改后获俗称“小非”。“非流通股”由上述两种股份共同组成,股改后被并称为“大小非”。


从1989年至今的中国股市中,非流通股东上市时都会在招股说明书中做出法律承诺“非流通股暂不上市”。正是在这种部分股份流通的特殊结构下,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获得了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发行市盈率。


因此在此次的股权分置改革中,既然非流通股东违背了法律承诺,他们就需要向流通股东做出补偿,中国证监会制定的补偿程序是由双方自由对价(简称“对价补偿”)。


但是在操作中,证监会急于求成,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强行推动不公正的对价,违背了作为股市立足之本的“三公原则”,也将证监会创办以来的核心任务“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全然置于脑后。不仅如此,证监会向外资兜售原本应该只属于中国国内流通股东的对价利益,只求在2005~2007年的股市中呈现出短暂的热络场面。在证监会短视的行政意志的推动下,非流通股东为得到其将可能获得的巨额利益,充分运用其资金、实力优势和采用内幕操作、虚假计票等手法,强行推行“10送3”对价。


在不公正的普遍推行的“10送3对价”之后,流通股东的成本为接近或高于市价,而非流通股东的成本低于1元/股甚至接近为零。


正是这种严重失衡的成本差异和失当的利益格局,都将推动2008年后“大小非”全面解禁的中国股市走向绝望的边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29 00:05:00
谢谢回复~还想问下这个具体对股市的影响?能不能举例? 我有些看不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29 07:27:00

只简单的说点儿,非流通股解禁,相当于对股市中的商品-----股票增加了潜在供给.事实上,也未必是潜在的而是必定会增加股票的市场供给.也就是说很多解禁的非流通股必然会被抛售原因如下:

首先当初非流通股股东的拿股成本很低.可以查查有关资料,很多公司的非流通股当初的获得价格相对于解禁后的市场价格都可以忽略掉(即便向流通股支付对价).如果非流通股的持股人不想对公司的决策做出影响也就是不想取得控制权的话,那这种情况有促使他们抛售的激励.其次,去年下半年的那一波行情,连续下跌,有刺激了他们抛售手中的股票,一方面他们手中股票的低成本使得他们的抛售仍然有利可图,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股市进一步下跌,他们有抛售股票的激励.由于他们的抛售事实上导致了股市的进一步下跌.这对于本来就不景气的股票市场无异于雪上加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