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ijjyy
-- 不赞成你的观点.中国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如果没有分析全球经济对中国的影响本身没什么价值.外国的研究只能做了解他们的目的,对于公开的数据凭你个人去做可能会更差劲.如果你是做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你的言论要对现实有指导意义,或者对你本身能创造价值,否则就算你是一个教授对现实社会又有什么价值?
--- 简单说我的意思是论述要有数据作支持。而不是以主观观点和主观观点对峙。况且一个事情有不同的程度,权重,对事务的影响可能完全不同。所以用太观念性的东西作为讨论基础意义比较弱。举个例子。比如讨论金融危机,有人在讲金融危机会对中国和国际造成什么什么样的影响,如果金融危机是一个大坑的话,至少要先分析分析我们处在大坑的什么位置,是刚摔进去,还是在沿着坡儿向下滚,还是已经到坑底了还没爬起来,还是已经在往上爬了,有一次一个很有些名望的教授作嘉宾在北京台讨论金融危机,我听到的就是满嘴金融名词,然后就是辩证法,纯粹的辩证法,没有数据的辩证法,我想不起他的名字了。只记得和他同台被邀请的是和君咨询的王明夫(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王明夫的讨论倒是很有些根基。那位老兄一看就是早就不作分析的了。从他的没有任何最新数据支持的纯辩证法的论述风格看,老兄根本就不做业务了。他的讨论对大家来说就没有任何营养(恕我代表了一次大家),如果没有对一个事情比较具体的了解,远远地看见个坑,然后就提他的影响,是不是太形而上呢?
再讲个未经论证的例子,算比较弱吧。一个台湾人跟我讲的。当年尼克松和中国大陆建交,国民党元老都气炸了。美国派了一个代表团到台湾解释。在会议室里,等待的元老们一个个都想好词来质问美国人。美国代表团安安静静进屋,然后在桌案上把110份打印好的Q&A放好,然后准备一一回答愤怒的质问。屋子里反而没有动静了。这就是数据和意向的差别!
曾经读到过,语言学上虽然讲“比喻”本身是不准确的。但这是我能拿出来最简单的表达我的意思的比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