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939 5
2009-04-27

 

云谷川    

 

传统的观点认为: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本文认为:人是在无机自然界和生物界的基础上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最高级智慧生物,具有完善的身体感官、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大脑和脊椎)。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影象、声音、气味、味觉、触觉),被人体感官(眼睛、耳朵、鼻子、口腔、皮肤)接收,人体感官的各种感觉细胞把事物状况转化为生物电讯号,通过人体内的神经通道输送到人的大脑,人的大脑是神经中枢,能够接收、存储、记忆、积累、联想、比较、识别、重组、构建和创造事物状况而形成信息和意识。事物状况被人体感官接收和大脑处理就形成了信息。事物状况存储、记忆和积累在人脑中就是意识,表达出来还是信息。意识支配和指导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人对事物的认识形成了方法论。

方法论决定了世界观。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辩证法就是一种方法论,它把事物分为两个部分,特别是把世界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个部分,也就是“一分为二”的方法,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所以,才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从物质到意识、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意识到物质、从主观到客观的认识路线。

一、 唯物辩证法的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亦称矛盾规律。所谓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的哲学范畴,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辩证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着的每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如果矛盾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存在。例如,一块磁铁,南极和北极总是具有同一性,相互依赖,同生共死。……其它如正和负、大和小、上和下、化合与分解、民主与集中、教师与学生等等,这些对立面之间都是相互依存、同生共死的。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如此,它们都是作为这样的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着。”①从这段引文中不难看出,唯物辩证法只强调了事物的两极、两端或两个方面,而忽略和否认了其中点和中间部分的存在;只强调了两极、两端或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而忽略和否认了两极、两端或两个方面与其中点和中间部分构成的多因素和谐统一的情况。下面我们就在唯物辩证法认为是对立统一的事物中寻找中点和中间部分以及它们构成的和谐统一情况。

1、磁铁是由两极与中间部分构成的和谐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证明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一个例子就是磁铁南、北两极构成的对立统一。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磁铁的情况:磁铁有两极,一个是南极、另一个是北极。然而,除南、北两极以外磁铁还有中间部分存在。如果磁铁没有中间部分存在并与两极相联,南、北两极就不可能成为一体,或者,南、北两极缩成一个点。所以,磁铁的南、北两极和中间部分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缺一不可。磁铁南极(S)呈阴性,磁铁北极(N)呈阳性,磁铁中间部分没有磁性或呈中性。南极(阴性)、中间部分(中性)、北极(阳性)是三个因素以上的系统存在,如果从整体和全面来看,从南极经过中点和中间部分再到北极就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过程,它们符合和谐统一情况。磁铁中间部分的中性是没有阴性和阳性对立情况的,不符合对立统一而符合和谐统一情况。如果把整个磁铁分割开,单独看南极和北极,它们构成对立统一。但是,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它只看事物的局部而不看全局,只看磁铁的两极对立和斗争而不看磁铁两极与其中间部分构成的系统与和谐,这种作法是片面的,只能是对磁铁的部分认识。唯物辩证法只强调磁铁的南极和北极构成的对立统一,而否认了磁铁南极、中间部分和北极构成的和谐统一,这种作法正是把磁铁分割开来只看部分的认识方法,是用磁铁南极和磁铁北极的特殊情况来代替磁铁南极、磁铁中间部分和磁铁北极的普遍情况,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偏盖全的手法。南极和北极的对立统一不能反映磁铁的全部情况。对立统一只是和谐统一的特殊情况,它不能反映事物的全面情况,不能反映系统和谐情况。

2、正数、零和负数构成了和谐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证明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二个例子就是数学中的正和负构成了对立统一。数学中的实数有正数(用符号+表示)、零(用符号0表示)、负数(用符号-表示),它们构成了和谐的系统存在。例如,数轴就是这样,左边为正数(+),中间是零(0),右边为负数(-)。如果把整个实数分割开来,单独看正和负是对立的统一。如果从整体全面来看从正到负就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间还有无限个正数和负数。零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唯一的中性数。在零这个实数中没有正和负的对立,不符合对立统一规律。具有中学数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从零到任意一个正数之间有无限个正数,在正数中没有正和负的对立,它不符合对立统一,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系统。从零到任意一个负数之间有无限个负数,负数中也没有正和负的对立,它也不符合对立统一,同样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系统。如果没有零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正和负的界线,从而也就没有正和负的存在。如果没有零这个实数,只有正数和负数,那么还能够进行数学运算吗?还是完整的数学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只强调了数学中的正和负构成的对立统一,而否认了正数、零和负数构成的和谐统一,这是把整个数学分割开来的作法,是用正和负的特殊情况来代替正、零、负的普遍情况,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偏盖全的手法。正和负的对立统一不能反映数学的全部情况。对立统一只是和谐统一的特殊情况,它不能反映事物的全面情况,不能反映系统和谐情况。

3、大、中、小构成了和谐系统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证明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三个例子就是大和小构成的对立统一。现实中的空间形式有大、中、小之分,它们同样构成了和谐的系统存在。如果把它们分割开来,单独看大和小是对立的统一。如果从整体全面来看大、中、小就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间还有无限个大和小的存在。例如,任意一个大和中之间还有无限个比中还大而比大还小的空间形式存在,它们都是比中大、没有比中小的空间形式,大和大里面就没有大和小的对立问题,它们不是对立统一而是和谐统一。同样道理,任意一个小和中之间还有无限个比中还小、比小还大的空间形式存在,它们同样是小和小之间的关系,不存在大和小的对立问题,它们不是对立统一而是和谐统一。换句话说,从大到小不光是大和小而是包括中间在内的一个系统存在,甚至是无限系统存在。唯物辩证法只强调大和小构成的对立统一,而否认了大、中、小构成的和谐统一,这是把整个空间分割开来只看部分的作法,是用大和小的特殊情况来代替大、中、小的普遍情况──以偏盖全。大和小的对立统一不能反映空间形式的全部情况。对立统一不能反映系统和谐情况。上和下与大和小的情况相同,不在赘述。

4、原子的化合、常态、分解是同时存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证明对立统一规律的第四个例子就是化合与分解构成的对立统一。化学中有原子的化合与分解过程,还有大量存在的不化合也不分解的常态原子。如果单独看化合与分解是对立的统一。如果从整体全面来看有原子的化合过程,有原子的常态过程,有原子的分解过程。但是,原子通过化合过程后形成了新的常态原子,原子通过分解过程也形成了新的常态原子。所以,原子的化合、原子的分解、原子的常态都同时存在着,常态原子就是一个和谐的系统。原子从常态到化合,化合的结果还是常态,然后再从常态到分解,分解的结果仍然是常态,这一系列过程的本身就是和谐的系统过程。唯物辩证法只强调了化合与分解构成的对立统一,而否认了化合、常态和分解构成的和谐统一,这种作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不符合事实,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5、民主、协商和集中是和谐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证明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五个例子就是民主与集中构成的对立统一。在党的政治生活中有民主与集中的制度----民主集中制。在现实中从民主到集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从民主一下子就到了集中的程度,特别是民主过程要反复征求意见和反复交换意见才行。即便是集中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或者一下子拍板定案,也是需要领导班子进行讨论的,这又是一个过程。所以,在民主和集中之间还有多个既不是民主也不是集中的协商过程存在。正是民主、协商、集中构成了和谐的决策过程,使党群、干群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如果没有中间的协商过程,就不可能有和谐的民主集中制。唯物辩证法只强调了民主与集中构成的对立统一,而否认了民主、协商和集中构成的和谐统一,这不符合事实,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6、教师、教育资源、学生等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教育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证明对立统一规律的第六个例子就是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对立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其中间还存在着教育管理机关、其它教务人员、学生家长及其整个社会,还存在着教学设施、教学用具、教学材料等等。如果单独看教师与学生是对立的统一。如果从整体全面来看教师、教务人员、学生、学生家长、教育管理机关、教学设施、教学用具、教学材料等等就是一个系统过程。他(它)们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教育体系。唯物辩证法只强调了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对立统一,而否认了教师、教务人员、学生、学生家长、教育管理机关、教学设施、教学用具、教学材料等等构成的和谐统一,这是片面的认识,这不符合事实,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7、地球是由两极和中间部分构成的和谐统一体

地球有两极,周围被大气层包围,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如果单从两极来看一个是南极另一个是北极呈现两极对立,符合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但是,如果从整体和全面来看,地球就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不但有两极而且还有大气层、陆地和海洋,被多条纬度线分割,其中点纬度线就是赤道。绝大多数生物就生活在南极和北极之间的陆地上或海洋里,我们人类也生活在南极和北极之间的陆地上。从南极经过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到达赤道,然后再从赤道经过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最后到达北极,这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过程。也正是在南极和北极之间形成了自然界的物质、生物、人类、社会、思维等多个系统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如果地球除南北两极以外没有中点或中间部分的话,那么地球也就只能缩成一个点了。整个生态系统和我们人类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只用主客二分、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看到地球的两极对立,而看不到两极与中间的陆地和海洋构成的生态系统,这种思维和认知模式岂能正确和全面?

8、生物体都是和谐的统一体

生物体同样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比如一个人的肉体就是和谐的统一体。如果把人体分割开来单独看部分器官的话,人体有上(前、左)和下(后、右)两个方面,有左右手、左右臂、左右腿、左右脚、左右身,单独看左手和右手、左臂和右臂、左腿和右腿、左脚和右脚、左身和右身等等,它们都呈现对立统一。但这只是就人身体器官的部分情况而言,并非完整的人体认识。如果从整个人体来看,上(前、左)再到下(后、右)、左手再到右手、左臂再到右臂、左腿再到右腿、左脚再到右脚、左身再到右身等等,它们都必须通过身体中间部分,它们都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或系统过程。如果没有中点或中间部分的话,那么人也只能是一个点了。其它生物体也是一样。

总之,在唯物辩证法所说的两极、两端和两个对立面(矛盾)之间,都能找到中点和中间部分的存在。无机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如此,它们都是作为这样的和谐统一体而存在着。两极、两端和两个方面的对立只是客观事物系统中的特殊情况,对立统一规律只是和谐统一规律的特殊情况。唯物辩证法体系没有反映客观事物的全部情况,只是说明了事物的部分情况,所以,唯物辩证法是有局限性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和意识范畴不规范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没有看出或否认了事物都是系统存在的,两极、两端和两个方面之间必有中点和中间部分存在。他们是以辩证法(一分为二)为方法论的,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所以,才把世界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部分。

恩格斯说:物质就是物的总和。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②这两个物质定义把无机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人、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信息这些本质不同的概念都混为一谈了,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作为世界本原(根源)的物质范畴应该是指无机物质,而作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物质范畴是指包括人、社会和实践活动在内的一般物质范畴,这两个物质范畴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包括人、社会和实践活动在内的一般物质范畴作为世界的本原(根源)就是错误的,因为生命和人类都是在无机自然界的基础上产生的,生命和人类不可能是世界的本原(根源)。然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同样道理,如果把无机物质作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物质范畴显然不符合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定义。这就是概念混淆问题,从而存在概念的偷换问题。

人的大脑本来是最高级的生命器官,它与人体感官和神经通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神经系统,具有接收、处理和反馈信息的功能,具有支配人体行动和指导人类活动的功能。人脑的本质特征是人体生命的一部分,然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却把它叫做物质或高级物质。这样,就可以把人脑和人体生命分割开来,就可以用其它物质来替换人的大脑,从而得出物质决定意识的结论来。

人的生命体、大脑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果没有人和大脑就没有意识的存在,意识与其它物质只是间接关系。然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却把人的生命、大脑和意识分割来开,不强调人的作用,反而强调人以外的物质的作用,从而得出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这样的结论来。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物质和人脑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混淆和偷换的问题。

现代医学证明大脑(意识)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事实证明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凡是有人的地方和有人参加的活动就有意识存在。所以,人、社会和实践活动都含有意识。既然列宁是用辩证法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上,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物质与意识两个概念非此即彼、不能混淆。然而,辨证唯物主义又把带有意识的人、社会和实践活动纳入了物质范畴;矛包含了盾,盾包含了矛,矛盾又是对立的。这在逻辑上是不允许的。

人是最高级的生命,站在生物圈和食物链的最高端,除具有无机物质的基础性和生物性以外,还具有社会性、信息性和意识性。换句话说,人本身具有物质性、生物性、社会性、信息性和意识性五种属性。可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总是把人本身的五种属性分割开来使用,强调其中的某个属性。例如,把意识这个非独立存在的因素作为独立的“一极”与物质构成对立统一关系,这时就把人的物质性、生物性、社会性和信息性隐藏起来而只强调其意识性。相反,在把人、社会和实践活动纳入物质范畴的时候,就把人的意识性隐藏起来而只强调其物质性。同是一个人,一会儿是意识,一会儿又是物质;在“此”是意识,在“彼”又是物质。这就是以偏概全和偷换概念的做法。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把无机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和实践活动这些本来是具有不同本质的事物统称为物质;然而,却把人的生命体、大脑和意识这一本来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分割开来,只强调其意识一个因素。这种认知模式和划分方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总之,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存在概念混淆、概念偷换、不合逻辑、以偏概全和违背科学的问题。

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③在这里,马克思说了两个“东西”。第一个“东西”是指意识──“观念的东西”,第二个“东西”是指信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个“物质的东西”是什么呢?例如,外界的大山,被人看到了,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了大山的影象。这个大山的影象就是“物质的东西”。它是怎么“移入人的头脑”中的呢?外界的大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漫反射作用)由光子把大山的影象(形态)向空间传播,被人的眼睛接收通过玻璃体和瞳孔在视网膜上形成了缩小的倒影(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然后,视觉神经细胞受到了刺激,把缩小了的倒影转换为生物电讯号由体内神经系统输送到人的大脑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了信息和意识。大山的影象,通过光子传递,被人体感官接收和大脑处理就成了信息,存储、记忆在大脑中的信息就是意识,表达出来还是信息。

然而,马克思当时并不知道还有信息的存在,也不可能用信息论去说明人类意识的形成、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不知道“物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也说不清楚“物质的东西”是怎样“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的过程。只能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和能动的反映来说明“观念的东西”。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说明人类意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④在这里,毛泽东也说了两个“东西”。第一个“东西”是指信息──“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第二个“东西”是指意识──“概念这种东西”。当然了,毛泽东当时也不知道有信息的存在,也同样不能用信息论去说明人类意识的形成、本质和作用。所以,毛泽东只能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来说明人类意识,来说明《实践论》。

马克思和毛泽东说的“东西”就是信息和意识。由于历史的局限马克思和毛泽东不可能用信息论去说明人类意识的形成、本质和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说明人类意识。只有用系统生态论和人脑处理信息论去说明人类意识才是正确的。

三、云氏哲学的系统生态论和人脑处理信息决定意识论

无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起点,无机物质构成了无机自然界,在地球上还没有产生生命和人类的时候无机物质就已经存在了。例如,宇宙中的总星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系等天体,地球上的阳光、空气、水、大地、山川、土壤、海洋等宏观物体,各种化学元素和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等等。它们都是无生命的客观实在,都是在产生生命以前存在的。这些无机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能量。天体、圆形的宏观物体、原子和基本粒子呈现球体或椭球体的弯曲时空,具有直线、平面、立方体的物体呈现平直时空。这些无机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系统层次结构。天体的运行是在万有引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行星围绕恒星旋转组成星系,小质量星系围绕大质量星系旋转,大星质量系围绕宇宙质量中心旋转。宏观物体的位移,大气还流,水汽循环,物质交换都是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宏观物体都是由各种混合物或纯净物组成的,混合物又是由各种纯净物组成的,纯净物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等等。分子的热运动是物理运动,原子的化分和化合是化学运动,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理运动。总之,这些无机物质都遵循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规律。具有反应特性而没有刺激感应性、感觉和心理活动。因为,物质不是生命活体,没有身体感官和神经中枢,所以,物质世界没有信息存在,物质之间只有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而没有信息交换。

在无机自然界的基础上产生了生物界。大约距今前32亿年,在地球上具备了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气温,具备了构成生命的各种化学元素(碳、氢、氧、硫、磷、钾、钙、铁等),在这些物质不断运动(能量转化、物质交换)过程中,经过漫长时间地演化逐步形成了有机大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等)。在有机大分子的基础上形成了单细胞和多细胞的原生生物、植物、动物等生命系统。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由蛋白质、酶、核酸等有机大分子与矿物质、水、维生素等无机物质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主要以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的形式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延续生命是由父母代的基因(DNA)这种遗传物质所决定的,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都是由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提供的。有机大分子最终又都是由碳、氢、氧、硫、磷、钾、钙、铁等化学元素组成的,所以,生命体都具有无机物质的基础性。然而,生命体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遵循着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的生命规律。原生生物和植物对周围环境具有刺激感应性,原生生物从周围环境吸收营养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吸附作用储存能量和物质。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已经具有了感觉和心里活动,它们能够游动、奔跑、飞翔。低等动物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某些植物为食,食草动物主要以绿色植物为食,食肉动物主要以草食动物为食,杂食动物食谱较宽,动植物的尸体腐败后由细菌分解再回归自然界。无机物质、原生生物、植物、低等动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细菌之间形成了生物圈和食物链,形成了制约和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由于低等生物具有感应细胞,对周围环境具有刺激感应性,所以,在低等生物之间存在简单的信息交换。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具有感觉和心里活动,所以,动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动物的信息交换。

在生物界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社会。大约距今二三百万年,在动物种群最高等的灵长类动物中形成了一支类人猿群体。由于它们是在生物群落中最高级生命,具有比其它生命更发达的身体感官和神经中枢(大脑),对客观外界具有感知性和适应能力,所以它们能够适应环境的变迁,采取杂食、特别是火的应用使熟食和肉食增多,吸收更全面的营养成份,使得大脑和四肢更加发达,能够思维、站立行走、发现客观规律、创造、发明、使用生产工具,在“生存斗争”中取得了优势,从而逐步进化到人类阶段。人类、社会、信息和意识是同时出现的,人类社会的信息和意识是专属于人类范畴的。人类是在无机物质和生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高级生命,站在生物圈和食物链的最高端,人类的繁衍是由父母代基因(DNA)这种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人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维持着人的生命存在。例如,每个人都有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每个人都需要一日三餐,每餐都需要粮食、蔬菜、乳品、肉食、蛋类或海鲜等等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作为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供给各种人体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形成了制约和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在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类除了遵循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命的运动规律以外,还遵循着社会的信息的和思维意识的运动规律。

人是在无机自然界和生物界的基础上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最高级智慧生物,具有完善的身体感官、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大脑),能够接收、处理、利用和反馈事物的状况而形成信息和意识。信息存储和记忆在人脑中就是意识,表达出来还是信息。意识支配和指导人的一切活动。

信息的本质是人和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是由事物状况、媒介传递、人体感官接收、神经系统处理、状况反馈五个环节组成的系统存在。其中,事物状况是指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性质和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等等。媒介传递是指光、电磁波、空气分子、神经通道等这些能够传递事物状况的介子。人体感官是指眼睛、耳朵、鼻子、嘴和皮肤五种器官。神经系统是指人体内的神经通道和神经中枢(大脑和脊椎)。状况反馈是指人接收、处理事物状况后做出的反映。(一切生物都能接收、处理和反馈信息,本文只讨论人类信息)

例如,人们从电视上看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特别是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出仓活动,人们激动的热泪盈眶,奔走相告。这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形成过程。其中,神舟七号飞船和宇航员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电磁波把他(它)们运动状态的信号传到地面接收设备,由地面接收设备转变成电视画面,电视画面上的影象和声音是由光子和空气分子传到人的眼睛里和耳朵里的。电磁波、光子和空气分子就是空间传递媒介。看到神舟七号飞船、宇航员的影象和听到他们的声音是人体感官接收的。神经系统把这些状况输送到人的大脑里进行处理,大脑处理的过程就是事物的状况在人脑里存储、记忆、识别、整理、比较、重组、构建和创新的过程。人们激动的热泪盈眶和奔走相告的行为就是信息表述和信息反馈过程,同时又是发出新信息的过程。构成信息必须有五个环节:1、事物状况。2、传递事物状况的媒介。3、人体感官接收。4、大脑对事物状况进行处理。5、事物状况反馈。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

信息不是实体,没有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概念,自己不能运动,它只能由一定的媒介来传递。例如,神舟七号飞船和宇航员出仓活动的信息,是由电磁波传到地面接收设备,由地面接收设备转变成电视画面,电视画面上的影象和声音由光子和空气分子传到人的眼睛里和耳朵里的。其中,电磁波、光子和空气分子就是传递神舟七号飞船和宇航员出仓活动信息的媒介。

信息与事物有关,但信息不事物本身。信息与传递媒介有关,但信息不是传递媒介本身。信息与接收终端的人体感官和大脑有关,也是构成意识的原材料,但信息也不是人和意识本身。例如,人们看到了烽火,经过大脑思维做出敌人来了的判断,然后做出准备应敌的反应。烽火是事物的状况,烽火的影象是由光子在空间传播的,烽火的影象是由人们的眼睛接收的,然后由大脑对烽火影象进行处理,处理后由大脑发出指令(人)用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向外界传播。其中,光子传播的是烽火的影象而不是烽火本身,人们眼睛接收的也是烽火的影象而不是烽火本身,进入人大脑里的也是烽火的影象而不是烽火本身。

意识的本质是一种(主观)信息;是人体感官(眼、耳、鼻、舌、皮肤)接收事物的状况,通过神经系统输送到人的大脑,然后由大脑细胞对其进行存储、记忆、识别、联想、比较、重组、构建和创造所形成的(主观)信息。信息存储在人的大脑中就是意识,表达出来还是信息。意识形成后由大脑储存或发出指令,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感知、认识客观外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发明新的客观事物等等。例如,人们看到烽火,做出敌人来了的判断,由意识支配和指导人体活动,最后向同伴发出信息,准备应敌。这一过程就是事物状况通过人的大脑处理形成意识,然后由大脑发出指令支配人体行动的过程。同样道理,古人类看到了锋利的石片能够割开动物的皮和肉,做出了用石头打造石器使用的判断,由意识支配和指导人体活动,打造石器、制造工具,从而实现了发明和创造。这一过程就是石刀割开动物皮肉的影象,由光子作为媒介传递到人眼底的视网膜上,然后由神经系统再传递到人大脑里进行影象处理,人脑细胞用新接收的影象和原来储存的石头可以打造成型的影象进行比较、重组和构建,形成石头打造成石刀、石刀割开动物皮肉的新的影象,处理后形成的新信息就是意识。意识形成后支配人体行动、寻找石头、打造石刀、准备割开动物皮肉等等。这就是人脑处理信息形成意识的过程。构成意识也必须有五个环节:1、事物状况。2、传递媒介。3、人体感官接收。4、大脑信息处理。5、信息存储在大脑中。这五个环节也是缺一不可。

意识分为多个层次:1、感性认识。人们在生活中看到了各种事物,例如外界的大山,白天在阳光的漫反射作用下呈现出一定的形态和颜色,这些形态和颜色由光子作为媒介向空间传播,被人的感官(眼睛)接收,然后由视觉神经系统传送给大脑,大脑细胞对大山的形态和颜色进行存储和记忆,留下了感觉和印象,这就是认识的感性阶段。2、理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阶段,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事物的感觉和印象,由于人脑具有处理信息的功能,对这些感觉和印象的各种信息和原来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识别、比较、整理和联想,发现了其中各个信息片段的共同点和因果关系,并从新构建和理顺各个信息片断之间的联系,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这时候就产生了突变或“飞跃”,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阶段。3、创造性认识。由于信息不是实体,没有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概念,自己不能运动,它只能由一定的媒介来传递。意识是存储在人脑中的信息,所以,思维活动本身不受外界直接制约。外界事物的影象可以在大脑内任意分拆、组合、构建和创造,从而组成新的外界没有的影象。这一新的外界没有的影象就是人的创造。如果把这一创造设计成图纸,然后,进行加工制造,通过实验获得成功,结果就成了发明。例如,建筑师根据客观规律设计的蓝图,领导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行动计划,指挥员根据敌情所制定的作战方案等等就是这样。4、指导性认识。有了设计蓝图就需要按蓝图要求施工,有了行动计划就要求按行动计划行动,有了作战方案就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这些都体现了指导性认识。5、反馈性认识。建筑师设计的蓝图是否合理必须通过实际施工来检验,合理的坚持下去,不合理的进行修改,直至达到合理为止。领导者制定的行动计划是否正确,也要通过实际验证。作战方案是否成功也要看实际结果。这些都需要信息的反馈。6、超前意识,预测就是一种朝前意识。7、无控制意识,做梦就是一种无控制意识。还有潜意识等。其中,创造性是人类意识的本质属性。

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是有局限性的,两极、两端必有中点和中间部分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多因素的统一(系统存在)。辨证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范畴是不规范的,不能把无机物质、生命、人类和人脑混为一谈。意识不是物质在人脑中的简单反映,也不是能动的反映,物质一个因素是决定不了意识的。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信息,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记忆和积累就是意识。意识是人脑对信息存储、记忆、积累、识别、比较、重组、构建和创造的过程。由于我们长期坚持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科学真理,误把特殊规律当成根本规律,强调物质因素而否定了人的因素,否定了人类意识的支配性和创造性,否定了人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结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眼界,这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很不利的。唯物主义只强调物质与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却忽略了无机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之间的生态关系,从而使我们今天出现了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出现了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至于我们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来重新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所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不科学的。系统生态论和人脑处理信息决定意识论才是正确的。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戴晓仪等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9月第1版,第128-129页。

②《列宁选集》,中文2版,第2卷,1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毛泽东:《实践论》,网络版,连接: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7/70350/4950598.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4-27 12:11:00
正在读,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27 12:27:00

对立、统一、矛盾……

典型的欧洲思维,把事务肢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28 23:01:00

通过对比的方法容易使事物的本质显现,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研究"世界和方法论".

世界观分歧还不是唯物与唯心的分歧,因为唯物实质上就是唯心,实质上就是"先鸡先蛋"问题的翻版.很明显,不管持哪一种观点都是荒唐的.人类历史上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也只有两千多年前李耳的观点.李耳在道经第一章中明确指出,生命与非生命"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李耳早已经否定了唯物与唯心这两种观点.

世界观的分歧是世界可知与不可知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其实科学与宗教就在世界观上产生了他们最原始的分歧.宗教认为世界可知,至少上帝(或者神)无所不知,但科学却不承认这一点,所以科学精神是一种崇尚理性的怀疑精神,而宗教精神是一种崇尚虔诚的信仰精神.唯物主义也认为世界可知,但它至今无法自圆其说(自己能够认识自己吗? 自己不在世界之内吗?).

方法论的分歧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辩证法是完美的认识方法,但形而上学却是不完美的认识方法.问题的关键还不是完美与否,而是哪一种才适合人类.如果认为人类将恒久地传承生命本性动物本能,那么就等于否定了那完美无缺的辩证法,因为那是万能的上帝(或者神仙)才能够使用的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28 23:21:00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4-28 23:01:00的发言:

通过对比的方法容易使事物的本质显现,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研究"世界和方法论".

世界观分歧还不是唯物与唯心的分歧,因为唯物实质上就是唯心,实质上就是"先鸡先蛋"问题的翻版.很明显,不管持哪一种观点都是荒唐的.人类历史上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也只有两千多年前李耳的观点.李耳在道经第一章中明确指出,生命与非生命"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李耳早已经否定了唯物与唯心这两种观点.

世界观的分歧是世界可知与不可知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其实科学与宗教就在世界观上产生了他们最原始的分歧.宗教认为世界可知,至少上帝(或者神)无所不知,但科学却不承认这一点,所以科学精神是一种崇尚理性的怀疑精神,而宗教精神是一种崇尚虔诚的信仰精神.唯物主义也认为世界可知,但它至今无法自圆其说(自己能够认识自己吗? 自己不在世界之内吗?).

方法论的分歧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辩证法是完美的认识方法,但形而上学却是不完美的认识方法.问题的关键还不是完美与否,而是哪一种才适合人类.如果认为人类将恒久地传承生命本性动物本能,那么就等于否定了那完美无缺的辩证法,因为那是万能的上帝(或者神仙)才能够使用的方法.

呵呵,你是本论坛最强不可知论者————其实关于什么是“不可知”,我可能还有一些需要向你请教的,尤其是它的定义和分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29 07:47:00
以下是引用illman在2009-4-28 23:2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无知求知在2009-4-28 23:01:00的发言:

通过对比的方法容易使事物的本质显现,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研究"世界和方法论".

世界观分歧还不是唯物与唯心的分歧,因为唯物实质上就是唯心,实质上就是"先鸡先蛋"问题的翻版.很明显,不管持哪一种观点都是荒唐的.人类历史上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也只有两千多年前李耳的观点.李耳在道经第一章中明确指出,生命与非生命"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李耳早已经否定了唯物与唯心这两种观点.

世界观的分歧是世界可知与不可知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其实科学与宗教就在世界观上产生了他们最原始的分歧.宗教认为世界可知,至少上帝(或者神)无所不知,但科学却不承认这一点,所以科学精神是一种崇尚理性的怀疑精神,而宗教精神是一种崇尚虔诚的信仰精神.唯物主义也认为世界可知,但它至今无法自圆其说(自己能够认识自己吗? 自己不在世界之内吗?).

方法论的分歧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辩证法是完美的认识方法,但形而上学却是不完美的认识方法.问题的关键还不是完美与否,而是哪一种才适合人类.如果认为人类将恒久地传承生命本性动物本能,那么就等于否定了那完美无缺的辩证法,因为那是万能的上帝(或者神仙)才能够使用的方法.

呵呵,你是本论坛最强不可知论者————其实关于什么是“不可知”,我可能还有一些需要向你请教的,尤其是它的定义和分类!

我们的教育并不中立,因为它不得不根据宪法的要求,用"可知"的世界观去教育后代.我不是个好学生,所以我可以例外,我可以像"体制外"成长起来的人那样,不受约束地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世界可知与不可知,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我认为立场固有着偏见.哪怕以宇宙立场去观察宇宙本身,其观点也仍然是主观,其观点必然带有主观的偏见.何况我们以宇宙某一部分的立场,以生命的立场来观察宇宙本身呢? 知其一等于一无所知.也就是这个理由,我认为世界不可知.

有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的理由去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已经足够了.去定义"不可知"及其分类,这已经显得太过多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