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却并非严谨意义上的科学。一般科学包括三个要素:理论自成体系;理论能得到证伪;可进行能实现的预测,但经济学确实是一门经验科学,经济学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更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现实超脱于理念,用脚丈量世界经济。
在保罗·海恩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中作者认为经济学的思维过程关注三个方面:一、个体的行为;二、群体的合作;三、上述两种活动的结果。我们每天面对繁忙的交通,总觉得它是无序的混乱状态。但一旦拨云见日,你会发现在这“混乱”之下依然存在着群体合作:每一辆车都有其目标,每一个司机都努力避免交通事故,这是个体行为;在路上行驶时,汽车首尾相接,车距狭小但并不碰撞,车距大时就加速,车距小时就减速,这就是群体协作——如果拒绝协作,马路将会成为废铜烂铁的堆积地。有趣的是这主要并不是交警指挥的成果,而是每一位司机追求自身目标后的无意结果。
有一位经济学老先生说学习经济学有三点:多读,多思考,多聊天。没有知识的积累,很难理解世界并达到超越自我环境的限制,聊天呢,往往在出乎不意间点亮你的思想,通达你的经济学脉络,激发经济学思维。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经验科学,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本质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理论分析和理性研究
或许更该是感性分析和理性研究。感性分析,经济学没有学科限制,甚至没有法律、道德的约束,是绝对自由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主流观点的认可,感性认识需要具备;理性研究呢,类似实证分析,有很多约束,首先就不能任凭价值判断分析经济现象,必须有理可依、而且呢,理能服人。
产权界定与约束条件
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风俗习惯由生存环境决定,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产权约束人的行为,规则约束人的行为。简言之,研究人的行为,就得从“产权”开始,从市场交易开始,权力是可以让渡的,产权界定会直接关联人的行为。而研究人的行为,又离不开约束条件。没有约束的经济人行为,没有意义追究。
经济学不像物理、化学或生物,经济学没有实验室,不可能反事实假设,经济学的实验室就是真实世界的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首先得弄明白其约束条件,然后弄清产权如何界定,而产权界定其实就是研究“票据”和“契约”的流通,至于其它的、也就迎刃而解了。
提出好的问题很重要
做学问总会碰到疑惑,想解惑,首先就得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佃农理论》作者张五常谈到学习的方法中,说:“问题问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主要包括三点:第一、问题要一针见血;第二、问题要问得浅;第三、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有很多问题不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问题。甚么是蠢问题呢?若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没有其他的可能性,那就是蠢问题了。
例子很重要
学习经济学,学的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如何证明你说的对,例子很重要,当然你会说:符号也可以呀,但符号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限制,试想想,对于一般人而言,例子and符号,孰更优?其次呢,对于学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没能用理论解释现象或用事实解释事实,这绝对不是好的事情。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研究的更是变动的现象,产权是可以变的(可以让渡),人是可以变的(权衡取舍),变化的现象更具有研究的意义,变化是一种有趣的力量,学者的能力释放需要恰当的引导,不然很可能成为“魔鬼的使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