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个人选择需要权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订也要权衡。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因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理性的。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导致整个社会的损失。计划经济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个人理性不相容,所以一定失败。
现实中,人们总是喜欢免费午餐,这不是由于他们不理性,而是因为理性的人总是希望让别人为自己支付午餐费,除非制度规则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这样做。比如说,当一些人希望政府控制价格的时候,他们的真实意图是自己为获得同样的东西少支付一些费用,而不是为了真正的公共利益;类似地,当一些人主张政府应该限制某些行业的准入的时候,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而非维护市场秩序。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社会就会陷入"囚徒困境":每个人都选择吃免费午餐,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不得不支付比本来高得多的费用。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摆脱"囚徒困境"的制度,这个制度就是市场经济。价格,利润,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
本书是从堵车的例子开始的。堵车是全世界各个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都存在的情况。老百姓遇到堵车就是一个"烦"字,恨不得天下只有他一人开车;社会学家则是大讲汽车对人类的危害,自己开着车时却想着如何减少汽车的危害;会说的经济学家则说,堵车反映经济繁荣,政府领导有方,就差点高呼"我爱堵车"了。而本书的作者则认为,堵车表面的混乱之下隐藏着一种秩序;正因为有秩序,所以尽管堵车,车仍在行进,由此引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认识社会秩序。市场经济表面看来也是相当乱的,但是其中同样存在秩序。认识这种秩序,了解经济世界的运行规律,正是学会经济学思维方式的起点。后面就开始介绍市场上的协作,每个人的行为是如何无意识地相互合作的,合作中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产权如何重要等等,继而展开全部内容。所介绍的内容都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的事情,但每件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看都与我们平常的感觉有差异,而你读过之后会发现有了新的视角,新的认识,对经济学了解得更多了,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你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所用的事例主要是美国的。但中国与美国差异特别大,除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程度之外,主要是经济体制的差异。美国是完全市场经济,中国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而且,中国未来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会是美国模式,所以作者针对美国情况所做的分析就不一定都适用于中国。比如,作者与一般美国经济学家一样是反对政府限价的,但在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经济需要限价,如对春运火车票的限价,以及通货膨胀严重情况下的价格干预。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市场调节,而需要更多地考虑政治与社会因素。我们读这本书,学的是基本内容。如果能结合中国的现实做一点进一步的思考就更有意义,收获也就更大了。
欢迎评论啊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