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顶顶楼主的帖子,但也有不同看法。
Anselin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贡献不仅仅是开个头,这个领域的几个主要模型和检验方法大部分都是他完善的,他88年的专著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Lungfei Lee应该是02年左右才开始发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面的论文,他的论文一般都偏重理论,Kelejian, H.的论文也偏重理论,在估计和检验方法上做了不少工作。
Anselin的论文一般发在区域科学类,而Lee和Kelejian的论文因其理论性大部分发到计量类,比如Economtrica,journal of economtrics等。“Anselin的计量很臭,现代空间计量经主要由Kelejian和Lee两派完成”的说法值得商榷。我们常用的一些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前大部分发表于《Geographical Analyisi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和《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等期刊,这些期刊偏重方法性,不重数学理论上的完善。就像Moran,Geary这些指标以及这几年发展起来的GWR一样,本身非常简单,但确实有用。再如GWR本身就是一个变系数模型,而变系数模型在统计上这几年做得非常多,国内数学期刊上这方面的论文就一堆。但FBC他们把它引入到空间分析里,成了一个香饽饽,GWR成了一个研究热点。
对于实际工作者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本身来说,一个局部指标LISA所起的作用可能比几篇Econometrica上的理论性论文还要大,GWR在空间分析中的简单引入比Annals of Statistics,JASA,JRSSB等上面关于变系数模型理论研究的多篇论文还有用。当然,这里不是否定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对于一个研究者,如果其自身理论功底不行,也不可能提出好的方法。如果Anselin计量水平臭的话,他也出不了这么多的结果。当然,这里的臭可能要看针对谁。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国内的计量经济学研究,要理论没理论,要方法没方法,就是每天跟在别人后面做实证。国外出来一个新方法,国内马上拿来做中国数据,做得早的人就成了专家了。就拿空间计量经济学来说,国内这几年文章很多,也有了几本专著,比如吴玉鸣教授的两本书。但绝大多数都是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Moran指标的简单应用,从横截面数据到panel data,这就是我们的前沿。这就是我们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不能称之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原因。《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学研究》《经济研究》等国内重要期刊上有几篇不是现有方法的实证?再比如地理加权回归GWR(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国内已经有很多文章了,比如吴玉鸣教授,苏方林教授等人的文章。对于他们的文章,大家应该很熟悉,很多人可能是从这些文章才知道了GWR。但是西安交大的梅长林教授这几年和他的合作者关于GWR模型在《Environment and Planning》和《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上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国外期刊上有关GWR的论文一般都要提到他们的方法,他们的四篇论文在这几年里就被SCI和SSCI论文应用40多次。但国内做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人知道梅长林教授的人应该很少吧。这就是我们的现状,很多人根本不看英文文献,只是从国内期刊上找一些方法做实证。至于计量经济学的其他方向比如panel data,非参和半参,协整等领域,大都是这种情况。
国内所谓的计量经济学专家,他们平时看不看《Economtrica》《Journal of econometrics》等期刊,他们对计量经济学到底有什么贡献,只有他们自己清楚。那么“专家”这些头衔,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只有天知道。
国内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一手抓理论,一手抓实际问题,两手都要硬,这才是一个真正计量经济学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看看Engle,Granger,Heckman,McFadden他们,哪个不是理论功底超强,实际问题又做得特好呢。对于计量经济学研究者来说,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也可以说是数学功底),不太可能提出好的原创性方法。理论功底再好,不接触实际问题,不太可能作出很有深远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