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3949 2
2009-04-30


                                态势决定策略:企业如何应对价格战
                                                 来源:商界                      
  竞争态势对定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必须考虑动态环境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力量对比,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定价战略。那么,企业应该如何通过竞争态势来制定价格策略呢?

  市场领先者定价策略

  市场领先者的目标应该是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定价是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领先企业一方面要应对行业内竞争对手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阻击新进入者的威胁,战略性定价策略就是实现这种目的的重要手段。

  可口可乐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采用渗透定价法,以低价格占领市场为主。等到百事可乐进入中国市场时,他们在产品零售价上也只好跟随,由于市场份额小,还需要做更多的促销来吸引消费者,百事可乐在进入中国市场十几年间一直没有盈利。这就是可口可乐定价战略的成功所在。这种策略的特征是在自己处于市场领导者地位时,可以主动降低价格,压缩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从而保证自己的优势地位。

  此外,这种定价战略还可以通过降低行业投资价值,提高市场进入壁垒,从而维持企业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如果其他企业贸然进入就会面临非常大的经营风险。格兰仕就是这种定价战略最典型的实施者。

  挑战者定价战略

  市场中的二线品牌或者新进入者在实力逊色的情况下,要采取挑战者战略来改变被动、落后的形势。挑战者战略的核心是:在总体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集中力量,争取在局部市场形成优势,通过局部市场的胜利,积小胜为大胜,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价格战是挑战者最易使用、也最易在短期内见效的战略。

  利用价格战,虽然自己的利润也下降,但是可以通过销量的增加来争取获得总体利润的提高;即使利润总量不能提高,能够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大幅削弱竞争对手的盈利能力,这也是一个胜利。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存储芯片制造企业为了打击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英特尔公司,采取的定价策略是:无论英特尔的价格如何,日本企业的价格都比英特尔价格低10%~15%。这个定价战略迫使英特尔公司放弃了存储芯片,转而进入微处理器领域。

  如果弱势企业发动价格战的时机恰好在行业出现拐点时,那价格战的威力会非常巨大。联想和长虹在1995年的价格战,恰逢市场大众化普及阶段刚开始,所以联想和长虹都一跃成为行业内的老大。

  寡头垄断下的定价战略

  寡头市场的特点是行业集中度非常高,2~4家寡头企业拥有60%~80%的市场份额,企业之间各有特色,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具备明显优势。在这种局面下,竞争必然长期化且在企业经营的整个领域内展开,涵盖技术、营销、公共关系、资本运作等多个方面,而不是仅局限于价格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成熟的企业会放弃短期致胜的战略,谋求一定程度上的“竞合”。长虹彩电没能及时转向“竞合”,反而在1999年挑起价格战,结果以失败告终;名人和商务通之间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两败俱伤的结果。

  产品差别化优势下的定价战略

  定价总是与一个特定产品直接相关联的,如果企业能够推出具有明显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就可以以一种高度独立的立场来定价,至于定高价还是定低价,则根据企业自己的战略目标来决定,而不是受制于竞争对手。如苹果公司的ipod,就企图利用产品的差别化优势获得高额度的“产品溢价”。

  影响定价的因素,除了竞争态势,还有品牌、企业目标、产品生命周期等重要因素。定价战略要解决的不仅是一个产品的价格,而是整条产品线的价格水平和结构;不仅要解决一个时间“点”上的产品价格,还要分阶段地调整价格体系。在不同形势下,即使在同一个企业,影响价格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这不仅是价格战略竞争的难点,更是价格战略竞争的魅力之所在。正像一个好的舵手需要在激流与险滩中寻找到正确的航向,才能抵达胜利的终点。

    撇脂自伤:摩托罗拉宝典828退市启示
  撇脂定价法是新产品在营销策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指企业在产品寿命周期的投入期或成长期,利用消费者的求新、求奇心理,抓住激烈竞争尚未出现的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将价格定得很高,以便至少在短期内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然而,这种定价方法的使用不当,最后很可能不但赚不到预期的利润,受伤的反而是自己。

  PDA(掌上电脑)在2000年碰上了一场“行业激战”。当年8月,广州名人公司突然宣称全面调低其零售价格,调整后的价格分别比同类产品低了300多元。这次大降价在PDA尚属首次。

  降价消息一经发布,最受伤的恐怕就是摩托罗拉的宝典828这款产品了。宝典828除了具备一般PDA的功能以外,还具备接收电子邮件、查实时股票信息、订阅当天报纸重要新闻等极度个性化的功能。产品外观也以流线形设计,香槟金色泽作为外型支撑,被称为当时PDA里的极品,能充分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品位。

  “消费者一定愿意多花一点钱买一件更称心的产品。”这就是摩托罗拉给宝典828定价时的初衷,因此价格比当时商务通贵几百元。其市场定位为:成功的商务人士。

  然而,摩托罗拉宝典828看上去功能强大,却不是每一个功能都是消费者需要的,这就是现在很多高科技产品的所谓“功能浪费”。特别对于那些商务人士,他们的购买理性程度可想而知。

  所有的错都缘于摩托罗拉一开始就认为:多花几百元,买一款更棒的PDA,完全符合商务认识的购买成本。很快,这个产品在商务通的打压之下,迅速退出了市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定价失误。

  为什么IT产品要慎用撇脂定价法?很显然,与前文所叙述的“白酒行业两强”不同的是,IT产品往往并不具备某些“提价”的特质——它们的数量有限,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像前一类那样大量生产,甚至不能再生产,它们甚至拥有一些高附加值的“内涵”,比如文化、身份、历史,其价格完全由市场的供求状况、购买者的喜好程度及其支付能力等因素决定。

  同时,在这个案例中,摩托罗拉似乎具备一点茅台、五粮液那样的“声望”号召力,所以他们有采用“声望定价法”的想法,同时利用多功能来“撇脂”,但这毕竟敌不过IT工业产品更新换代快和大批量生产对消费者心理的冲击。因此在定出一个高价格时,往往很快就会淹没于竞争者的洪流之中。

  与酒类产品的声望定价策略相反,IT产品往往并不具备某些“提价”的特质,难以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接受度,因此在定出一个高价格时,往往很快就淹没在竞争者的洪流之中。

    价格的运用学问:日化巨头宝洁的系列策略

  宝洁PK联合利华:声东击西

  2007年初,联合利华在中国市场推出去屑洗发水品牌清扬,目标直指宝洁的海飞丝。随后,两大日化巨头针锋相对,一系列价格杀伐手段让人眼花缭乱。

  同年4月,战幕拉开,在各大零售卖场,200ml清扬定价19.70元,有意识地与相同容量和品质的宝洁产品海飞丝(价格17.90元)拉开距离,以标榜高端身份。针对清扬撇脂定价法的挑战,强悍的宝洁并没跟随拉高,而是借势逆向而行,把价格降得更低,以孤立、化解清扬的高端策略:首先将原有400ml海飞丝洗发水从34.90元降为30.50元,买400ml送200ml;其次,宝洁主动扩大重点零售终端的自然陈列和付费陈列位置,刻意加大了终端促销力度。

  面对宝洁“买赠+促销”的低价战术,联合利华的高价策略显然失效。

  此时,宝洁乘势而上,扩大战果,将原有的海飞丝洗发水促销变成了旗下飘柔、海飞丝、玉兰油等产品的全线买赠促销(即购买400ml宝洁系任意品牌洗发水产品赠送200ml相同品牌的洗发水产品)。面对迎面而来的凶悍的组合拳,联合利华不得不硬着头皮应战。

  清扬不得不放弃撇脂定价策略,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相同的折扣策略,在推出加量不加价的洗发水特惠装(400ml加送200ml装量)的同时,又将联合利华旗下的旁氏、力士、夏氏莲品牌等,悉数拖入战火,与宝洁展开了贴身肉搏战。

  双方正打得如火如荼之际,2007年8月,宝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适时采取了产品的差异化策略,用全新包装的海飞丝产品(系列套盒包装,内含400ml洗发水+200ml护发素),海飞丝的月牙弯刀新套盒装一经面市,市场好评如潮。面对对手的突然变阵,此时的清扬显然有些不适应了。

  2007年9月,海飞丝与清扬的对决最终以前者胜出落下帷幕。而纵观整个过程,宝洁成功的定价策略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结起来:1.宝洁通过渗透定价策略成功地阻击了清扬的撇脂定价策略,大量的促销、变相的降价策略让清扬无法在短期取得很好的利润;2.通过变相的折扣定价策略,让顾客更多地购买宝洁的全系列产品,而有效地阻击了清扬对市场的占领;3.当对手无暇顾及的时候,自己则根据撇脂定价策略推出新的升级产品,从而有效地又保证了企业应该获得的利润。

  宝洁PK纳爱斯:低价狙击高端

  宝洁与纳爱斯的另一场名为“射雕”的战争,更是验证了这个老牌企业运用价格策略的老道手法。

  1999年,纳爱斯的庄启传引进了全世界第四台全自动喷粉设备,雕牌洗衣粉价格因此一举降至29元/箱,突破了30元的心理防线。与价格相对应,雕牌的亲情广告在1.5亿元广告费的支撑下开始狂轰乱炸。2001年以后,高举低价策略的雕牌,已直接威胁到了行业老大宝洁的江湖地位。

  随后,宝洁打了一场漂亮的“市场保卫战”,目标直指最大的出头鸟——“雕牌”。

  2003年底,一向在央视出手“拮据”的宝洁以1.7亿元的广告额成为了当年的标王,一个家喻户晓的光头明星郭冬临在电视上拿着汰渍洗衣粉走家串户,诉求点是:价格便宜。与之相配合,宝洁宣布旗下汰渍、碧浪洗衣粉全线降价!原来每袋3元多的洗衣粉,一步到位降到1元多,比以低价出名的雕牌还要便宜。

  宝洁洗衣粉全线降价,无疑对雕牌构成了严重的冲击。此时,雕牌的低价已到谷底,不可能再针锋相对地大打价格战,原先在洗衣粉上的强劲攻势,因此受阻。

  但宝洁并未罢手,其后又祭出一招:将自己的强势品类洗发水也跟着降价,一款在市场上热销的200ml飘柔洗发水,更是跌到了9.9元的超低价。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很多专家看来,飘柔的降价意味深长!其意图是用一个超低价位的产品(如9.9元的飘柔),通过快而大的走量,来支撑小区域内经销商的现金需求,为其输血,目的是建设一个足以抗衡纳爱斯的三四级(县乡)农村市场渠道,将自己的产品渗透到农村市场。从表面上看,是在对消费者发力,实质上,是对县乡渠道发力,直接砍断一向在三四级渠道很强势的纳爱斯的渠道网络。同样,超低价格的飘柔也打击了其他以低价著称的国产洗发水品牌。

  宝洁成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用低端产品价格拖住雕牌的后腿,保障了高端产品的持续盈利,这无疑是一记围魏救赵的妙招。在宝洁的大规模打击下,尚不知水深水浅的纳爱斯选择了主动出击,推出了雕牌洗衣粉的换代产品——天然皂粉,试图转身奔袭宝洁的中高端市场。不过做高端绝非雕牌长项,加上皂粉在产品诉求上与洗衣粉未做明显的区分,结果雕牌的天然皂粉最终溃败。

  宝洁PK市场:涨价操控

  2008年7月,基于原材料——吸水木材和纸浆价格在过去一年内暴涨超过50%,宝洁将其麾下护舒宝和帮宝适两大品牌产品提价,涨幅达到10%~15%。

  虽然旁人都认为宝洁是因为成本压力所致,但明眼人却指出,宝洁的适时涨价是因为对手都已经被打压下去了,短期内对宝洁不再构成威胁才导致了宝洁涨价。同样涨价的,还有宝洁汰渍洗衣粉等系列产品。

  实际上,宝洁变相涨价早就悄悄进行。在2007年,宝洁就将洗衣粉规格进行了调整,实行“减量不加价”的方式,比如520g的包装改成了508g等。而这种试探性的涨价方式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过多注意,因此宝洁而后才敢大胆地宣布提价。

  在洗衣粉直接提价的同时,潘婷也进入了提价行列,这是宝洁公司在全球市场销售量最大的品牌,也是宝洁旗下定位在高端的洗发水品牌,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而销量却比较刚性。这一次,宝洁将潘婷洗发水直接提价5%,护发素提价25%。

  与潘婷同时涨价的,还有玉兰油系列。

  而对于宝洁旗下的另外两大品牌飘柔和海飞丝,价格却丝毫没动。飘柔家庭护理400ml装,依然还保持着当年震撼的9.9元。之所以不提价,就在于海飞丝货架旁,总是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新产品——清扬。海飞丝不提价,清扬也不敢轻举妄动,联合利华主推的这一新品牌就被牢牢地拖住。

  从宝洁涨价后的市场反应来看,并没有任何一个本土品牌,抓住这个机会进行任何促销来挤占市场——他们更多的还是在为自己的生存担忧。反过来,宝洁早已超越了先前的低价策略,并继续保持着自己良好的利润率。一起一落之间,宝洁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通过宝洁的案例,可见灵活地定价、系统地运筹,不仅仅关乎一个产品的好卖与否,而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

    价格战的彼岸:格兰仕的价值回归

  摧毁行业投资价值

  1992年,格兰仕初闯微波炉江湖。当年,国内大型家电企业的广告投入动辄上亿元,格兰仕每年的广告费用仅1000多万元。怎么办?格兰仕的杀手锏是以“价格战”名义,发动一波接一波的事件营销。

  格兰仕的“价格战”有两大特点:一是降价频率高,1996~2003年7年时间,格兰仕共导演了9次大规模降价;二是降价幅度大,每次最低降幅为25%。从格兰仕进入行业至今,微波炉的市场售价已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了每台300元左右。

  按照董事长梁庆德的思路,格兰仕要做到微波炉产品的全球垄断,铆足力气一个拳头打人。“做绝、做穿、做烂市场,在单一产品上形成不可超越的绝对优势。”而格兰仕副总裁俞尧昌则这样评说价格战:“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就是要使这个产业没有投资价值。”

  格兰仕的数次大规模降价,的确促使微波炉的利润迅速下降,规模较小的企业根本无法抵挡这种近乎疯狂的价格轰炸。而格兰仕在生产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又把出厂价下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1997、1998年,格兰仕微波炉的利润率分别为11%、9%,1999年,格兰仕主动将利润率调低到6%。至此,中国市场的微波炉企业从100家减少到不足30家,格兰仕的市场份额一举突破70%。

  事实上,“价格战”的确是格兰仕早期的唯一选择。相比微波炉产业的先行者,格兰仕既无法定位高端,又没有进入海外市场的渠道,并且核心部件磁控管和变压器还得依赖进口。

  ——如此状况,不依赖价格战,格兰仕如何破茧化蝶?

  “七伤拳”的悲壮

  然而,价格战毕竟是一种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七伤拳”。使用到极致的结果往往是:有垄断之名,却无垄断之利。

  格兰仕在摧毁别人的投资价值的时候,也把自己逼到了墙角。自1998年起,格兰仕的市场占有率上去了,利润却一个劲地下滑。到2000年6月,梁庆德的儿子梁昭贤接班之时,格兰仕终于被同城对手美的撕开了死守多年的“防线”。

  2001年,格兰仕启动“清理门户”的降价策略,市场上出现史无前例的299元标价牌,其矛头直指美的。美的则亮剑“破格(格兰仕)行动”,你推“黑金刚”系列,我推“黑金星”系列,你设计“一键通”产品,我创出“一键神通”产品,贴身肉搏由此开局。

  格兰仕号称“合10个亿资源再开杀戒”,大肆掀起“六月风暴”:买500多元的微波炉送400元左右的赠品;第二天,美的宣布“300万台订单敲开海外市场”,重拳发起“震雷行动”:买600多元的微波炉送价值600多元的赠品……

  也许,格兰仕无意间扮演了一个“坏孩子”的角色,它首打低价牌,牵引着美的这位后辈,将中国微波炉行业引上了一条自戕的道路:2001年,“买500送500”;2002年,“买微波炉送千元钻表”;2003年,“光波炉大降价,千元直降至600”……

  ——中国微波炉巨头疯了!面对失去章法的双雄,众对手纷纷洗脚上岸。最后,在中国微波炉市场,除了执拗的LG、三星、海尔等品牌外,就剩下疯狂掰腕较劲的美的与格兰仕。

  一个故事是:梁庆德到河南拜访经销商,经销商说:“做你的代理没有钱赚,连请德叔吃饭的钱都没有了。”听了这句话,梁庆德黯然神伤。执行总裁梁昭贤承认,格兰仕通过价格战获得了全球50%以上的市场,但利润率只有3%,做到这个份上,不得不考虑战略转向。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2007年,美的微波炉经过两年多的卧薪尝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冲至创纪录的43%。宣扬“价值竞争取代价格竞争,共享价值链”的美的,深深地震撼了格兰仕。现实处境促使其不得不上下洗脑,一改长期坚持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价格战策略,走入了“以变应万变”的价值革新阶段。

  “与其双方一直抱着中国市场800万台的总量较劲,不如一起把800万台的蛋糕做大,做到8000万台或者更多,到那时,我们都赢了!”

  在3月28日的中国市场年会上,格兰仕销售公司总经理韩伟明确宣布:“在品牌提升和价值回归的指导思想下,格兰仕要不断推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产品,并持续走中高端的价格策略。”

  ——这可看作是格兰仕放弃价格战,重塑品牌形象的公开宣言。

  “以前是数量上的优势,集中在中低档,现在的情况则不同。”韩伟介绍,在2007年的产品结构中,700元以上的中高端产品占到75%,比2006年增加10%。“去年的中高端产品,今年已经是中档甚至低档。”

  2007年格兰仕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首先,关注消费者,创造需求,以健康、节能、环保的产品作为主打产品;其次,专注光波、强化光波技术升级换代;再次,追求市场最大化,强化渠道。韩伟表示,“家电业发展至今已经非常成熟,再凭借以前的规模、价格武器已经很难在市场上立足,以关注需求、关注研发为动力的品牌经营是格兰仕未来发展的大势,也是格兰仕的转型真相。

  到2009年,格兰仕每年的技术投入保持在年销售额3%以上的水平,整个市场销售的重心已完成向中高端的转移。而除了研发资金增加了1倍以上,格兰仕进一步整合了美国、韩国等国外专业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现任格兰仕首席技术官就是曾在三星任职的韩国人。

  时光流转,检视过去的峥嵘岁月,格兰仕为中国家电制造写下了一个关于“价格战”与“价值战”的轮回经典。

    只卖1元钱:可口可乐一元战与4A策略

  1元钱可以做什么?1元钱可以买1瓶可口可乐。

  如今,在中国的农村、路边摊、小饭店,可口可乐1元玻璃瓶饮料随处可见。只需要1元钱,你就可以喝到传统的可口可乐,又或是可口可乐出品的其他非碳酸类饮料。

  或许,你会认为可口可乐很难从低价饮料中获得收益,事实上,这种看法并不正确。1元钱的定价帮助可口可乐迅速扩张到它想去的任何地方,几乎无孔不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内,人们豪饮可口可乐2500万瓶;在辽宁,人们正在庆祝成为第四个可口可乐年销售量超过1亿箱的省份;而可口可乐早在2005年,执行“1元战略”的第三年,就实现了全球销量突破200亿箱的目标。

  即便每箱只能赚10美分,可口可乐也能从中获得20亿美元的利润!而可口可乐比这赚得多得多,2008财年,可口可乐净利润虽然下降了3%,却依然高达58.1亿美元。百事可乐呢?2008年第四季度净利润狂降四成,两乐在金融危机中所体现出来的抵抗力在消费者面前一目了然。

  这其中的道理十分浅显,当你可以花1元钱就可以满足你的胃口时,为什么还要花2.5元去购买一瓶容量稍大的百事可乐或是其他饮料呢?

  可口可乐为每一类渠道客户设计了不同的产品组合,初步划分为必备产品、机会产品和必不备产品。而不同渠道也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在麦当劳,一杯冰镇可口可乐可以标价5元;在乡村集市,玻璃瓶可口可乐一律1元。

  如今,“1元战略”正在为可口可乐在新兴市场谋取话语权。可口可乐的最大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只能尽量跟随,行业的定价标杆俨然变成了“可口可乐式样本”。须知,谁如果不仿照可口可乐的定价,谁就是在破坏整个饮料江湖的规矩,不是被装瓶商摈弃,便是被消费者质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13 20:35:51
好帖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14 22:21:53
好贴留名,嘻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