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带来全球挑战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中国正在尝试进行的经济转型对新兴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短期内,挑战在于管控好中国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大幅放缓带来的溢出效应。长远来看,挑战在于如何让一个金融大国融入全球经济。然而,实际上,短期的发展变化同样将影响长期。
印度最新的经济调查(Economic Survey)提供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危机分类法。该调查认为,一场危机造成的外部冲击取决于危机是否发生在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国家、是否是财政或私人借债的结果,以及受影响国家的货币是升值还是贬值。这种分析方法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中国是一个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国家,而且企业债务水平高、上升迅速。这有可能导致投资骤停和货币快速贬值。
这种急剧放缓的前景并非完全不可能出现。企业债务最终不可持续的增长,加上需求依赖于超高投资率,共同造成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至7%以下,接近国内生产总值(GDP) 45%的投资率不再具有经济合理性。由于接近三分之二的投资由私营部门完成,市场力量或将强行推进一轮痛苦的调整。
人们或许可以设想中国ZF的两种反应:像西方遭遇金融危机时那样大幅增加财政赤字,或者采取更激进的货币政策。但人民币走弱或许也会受到欢迎,这样可以抵消国内的通缩压力。在本月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hina Development Forum)上,中国央行(PBoC)行长周小川暗示,中国过去大规模(无计划)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出现下降是合情合理的。但这肯定有一定的限度。对资本外流的管控也可能收紧,即便这样做有悖于中国开放资本账户的计划(见图表)。
虽然中国经济一直在放缓,货币和信贷政策不断放松,汇率下跌,但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发生此种危机的迹象。而且,资本外流的主要推动力似乎是外币贷款提前还款和“套利交易”平仓——在一定程度上由对人民币贬值风险上升的预期引发。另外,需求增长虽然放缓,但肯定没有崩溃。目前看起来还不错。但故事并未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