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9-5-7 15:59:00
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8 10:33:00

我想,智慧的取得跟考试没多大关系吧?

我倒是认为,分数高的,比较会钻空子而已——有一个专一的目标,而不必考虑它对于自己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说穿了,很难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会是真正有教养的,如果一值沾沾自喜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8 14:49:00

楼主,你太有财了!

我们经济类的都不太可能分析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9 10:00:00

楼主分析精辟,可惜了不是学经济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9 15:21:00
什么叫“素质”?如果仅仅以高考的分数就证明一个人的素质的话,那么当年拿硫酸泼狗熊的那个清华学生就素质高了,北大的那位卖肉的也是素质高了。不能以上没上北大来定义一个人的素质嘛。再说了,有些地方考500来分就可以上北大,有些地方要接近700分才可以上北大,这有的比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03:33:00
北京的学校是北京的生源大多数都是垃圾。因为北京就录取了全国的一半,分数低,但是教育水平好。别的每个省才录取几十个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11:02:00
受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11:59:00

好贴,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12:19:00

很悲哀!大家应该考虑自己的兴趣在于哪里,如何实现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拿着高考研考谈论质量问题!

实质上,到大学后,大家的水平都很高,特别是经过选拔进入重点大学的人,材料质量不具有宏观上的差异性,但存在个体上的特点不同而已,很多考上但是不喜欢专业,或者不适应环境,但不能说他“质量”不如,这些人只是有无好的条件学习有无学习的动力问题了!

至于经济学研究生,说句实话,目前研究生试题筛选能让那么多的理工科考入,本身值得深思!要不就是考题不具备筛选性,要不就是经济学本科四年学的东西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当然我本身是理科,可能带着一些立场,但是不可否认的,经济学金融学到了顶峰就是对数学工具的运用和对经济规则的理解!

曾经听一个亲戚讲一件事情,我想可能会让大家对“质量”有所认识,他说他的单位招研究生(现在看来门槛就是研究生),原来的什么也不会干(电脑也不会用),现在的研究生一来什么都会(电脑也会网络也会)上手很快。我认为,这是社会的悲哀,一般认为,以前的研究生是含金量高,但是现在的研究生却更能取得企业的认同,这说明什么现象?就是研究生迫于就业压力,学习了很多适用于工作的东西,但是我认为从事研究性工作的话,花很多时间学英语学计算机应用学口才学应聘技巧等等,纯粹是一个退步!一家之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12:26:00
我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以前我们学校很不喜欢师范生考我们的研究生,为什么呢,首先他们研究生考试很好,因为专业课花的时间狂多,往往能进入笔试,但是其他课程一般甚至是放弃了,其次,他们实验水平不行,研究生阶段要补大学本科的课程。我不知道其他的重点大学怎么样,反正我们学校以前一周是30-40节课,基本上晚上天天去上自习,感觉本科学的特别的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12:53:00

驳北大硕士质量不如本科的问题: 外行经济学视角(更新中) 有人发贴质问北大硕士生的质量, 鄙视普通高校学生的素质, 担心普通高校的同学水平比不上北大的水平,不想让普通高校的同学考北大的研究生,这实在是违背一切真理和规律,支持这个观点,人生就是为了梦想拼搏,支持任何有兴趣的同学追求梦想!

我要批驳这样死读书的人, 应该动脑子想想. 我不是学经济的, 行业也与经济没有什么关系, 这里我用外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不一定对, 希望善于使用经济模型的同学批评指正.同意,但是我感觉楼主的观念也有“死角”

隔行如隔山, 班门弄斧. 而且仅仅是从一个视角分析,有局限性和绝对,先声明一下。

首先分析一下从教育本身来说:

1. 英雄不论出处,小学考第一,不一定博士还考第一,优秀不能简单以高考而定论,你只能说,概率上讲,这些人高考考上来,智力比较优秀,但是还有一些人,智力同样优秀,没有考上来。概率上是这样的,高考筛选了大部分能考试的人,这部分人智力整体相对高,不代表所有智力优秀的人都能进好学校
2. 智力优秀,不一定能长期做研究,也许他要去做别的事情,智力一般,也许很适合做某些专业的研究。前半句同意,后半句不同意,适合做某些专业的研究本身就具备那些方面的素质因素
3. 能让人优秀的素质有很多,普通大学的学生可能很多不如名牌大学的,但是可能也有很多方面比名牌大学学生强,比如适应能力,或者看问题的角度不会那么偏执等等。不同意,按照常规研究来说,讨论问题的前提是先定下范畴或者定义,前面智力和这里的素质明显范畴不一样,从本帖子看,应该基于研究基础上的综合素质为佳,不然会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譬如北大和电影学院学生就不具备可比性,或者北大学生电脑还不如青鸟出来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原因。

然而,如果你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理性选择。名牌大学的硕士是一定要被非名牌大学本科占领,名牌大学的博士是一定要被非名牌大学硕士去占领,名牌大学的老师是一定要被非名牌大学博士占领,原因是:
1.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要付出他就要预期回报,要比自己原来的处境要好。

2.名牌大学的学生本来就在名牌大学里,他要是努力学习,他的期望值要比非名牌大学的学生高。不同意,主观愿望分析期望值名牌大学是不全面的

3.理性的他就有两个选择:A)努力学习,期望更高的收益 B) 不学习,维持现状不同意,绝大多数是处于中间状态,但是重点大学普遍学习相当于非重点要认真

4.如果他选择努力学习,那么假设他是北大的学生,他的目标就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不可能是在北大,所以他要跑掉!

5.如果他不努力学习,他可能专业上还不如普通大学的学生,他还考不上。

6.所以,对于北大研究生,博士生这样的目标,只有对普通学校里比较优秀的学生来说,才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重点大学还有一些中等中上的水平的学生被忽略了

7. 所以普通学校的同学会拼命考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等他们考上以后,好的还是要考到更好的学校去,差点的才考自己学校的博士,然后很多当年不如他们的普通学校的硕士会和他们在一起。实际上如果不是出国因素,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更难考

结论:
1. 如果你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你有了起点的优势,但是你不要高兴地太早,因为经济规律不站在你这一边,你的边际收益是减小的,你很可能不愿意为了一个不错的目标而努力。错,大学才是一个起点,所以名牌大学的边际收益刚刚开始,由于资源丰富,更容易得到边际收益

2.如果你是普通大学的学生,你起点比别人低,可能都不好意思说出你学校的名字,但是,经济规律在支持你,你考上名牌大学硕士,博士的概率比名牌大学的甚至还大,只要你真的是那块料。这不是经济规律,而是主观上的能动性


3. 名牌大学的学生,想跑到美国去的,听下我的一个看法:
   A)你选择了一个更高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你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为什么?(我说的是拿全奖的)
   B)因为从60分考到70分容易,从90分考到95分要难得多,用你们经济学的术语打比方,叫做“加速原理“,需要更大的引致投资,才能获得不高的GDP增长,有乘数效应在里面(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4. 理性选择不光体现在名牌非名牌这个变量上,还体现在自身的条件,比如农村/小城市/大城市等外生变量上。我曾经在我自己读研究生的母校做过调查,学校本科主要以上海籍和城市生源为主,硕士上海籍的大概就占30%, 其中本校本科的还不到这个比例(本校本科上硕士包括一些非上海籍的), 甚至有的热门专业特别明显, 如果是本校本科+上海籍再考硕士的,家里一定是下岗职工. 到了博士人员构成就更加规律化: 主要是外地普通院校的硕士, 条件最好的一位是本校硕士一直连读的,但是非上海籍,本科也不是本校的.这个数据有意思有说服力,但是有点离题


5. 所以"极品"就是上海籍+本校本科+本校硕士+本校博士, 这种没有发现. 至于我自己,我是外地籍+名牌本科+本校硕士,我是不会考本校博士的,所以我跑去美国了. 所以那种"极品"自然就很难存在.带有地域歧视

最后,补充一下:名牌大学的学生搞不好=剩男剩女我现在认为,大多数在某一方面出成绩的人必须在很多方面失去很多,一定要将很多精力放在一个点才出成绩,我认为剩男剩女是对钻心搞研究的一种亵渎,虽然本人工作了不走学术了,但是我很敬佩那些投身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当然不是那种到处赚钱的那些人

针对回复较多的帖子, 我会补充到这里,附加我的看法:

更新补充(5月3日):

我对论坛回复几个问题的看法:

1. 有朋友对文章的立场不理解, 我的意思是说, 名牌和非名牌哪个更优秀,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从教育角度很难讲. 就我自己的经历, 小时侯就有, 我小学考初中, 考得很差, 差一点就到最差的学校去了, 那个学校上课老师讲课你从来听不见的, 因为下面很乱, 甚至有人会在后面手淫, 学风纪律可想而知. 幸好家里开明, 让我上了民办中学, 多交了点钱, 它把我们这些学生收了进去, 找来退休老教师教, 才好了不少. 尤其是在硕士,博士阶段, 我们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以前他学了什么,他表现出来的什么素质.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名校的学生,大城市的同学外语水平肯定要比一些非名牌的, 农村的同学要高, 上海有些中学的学生都学习两门外语, 这个差别不是从智力上讲的, 而是环境因素, 人的知识水平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有人可以接触到这种知识而有人不能, 造成了素质上的差别. 所以怎么样缩小贫富差距, 改变每个同学周围的环境才是根本解决方法. 同意

2. 不幸的是, 社会不是采用智力选拔人才的, 而且发达国家更不是, 人家早就发展成熟了一套系统, 不过人家在历史上也有争论, 只是现在基本上是这样的格局, 具体地讲, 中国现在还在争论的本质上是一个智力和实用的问题, 可是专业社会分工最后会倾向 实用 而非智力. 说得清楚一点,就是

中国: 假设一种理想状态(没有关系等其他因素), 两个大学生去应聘一个财务职位, 假设A不是学财务的,但是是清华的, B是学财务的,但是是一所普通院校的, 按中国人的思路,  很多人(不是所有人)会选择清华的, 理由是能考上清华, 说明素质比那个普通院校的好的多.  他就是不会财务, 以后也是可以学的.

美国: 美国人(包括其他西方国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个 非名牌大学的 财务专业 学生, 因为人家早已过了这种大学精英选拔的阶段, 人家也不是进行的应试教育, 所以人家认为, 你选择专业就是你的兴趣, 你又有兴趣, 又是科班出身, 你一定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和热爱, 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好. 当然, 如果都是本专业的, 就要名牌大学的学生.同意,第一中国学校没有研究和职业之区分,第二现在很多单位要求确实非专业有时比专业还好用,因为本身工作的职业要求不高,如果社会要求那么高,也不会那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了

3. 我想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大,我们也会向实用性方向发展, 现在很多人跳出来说 什么读书无用论, 什么大学生没有能力, 这些乱像(郎咸平的词) 其实发达国家都经历过, 人家在100年前, 50年前都有类似的现象, 根本上是高等教育的变化和旧的体制冲突, 不改变应试教育, 教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这个能力的人,至少考不上清华北大, 清华北大的培养和选拔模式就是为研究型精英打基础的.

经济学给人智慧,所以支持人大经济论坛,中国最好的经济学论坛!

回答28楼朋友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 我提到"到了博士人员构成就更加规律化: 主要是外地普通院校的硕士, 条件最好的一位是本校硕士一直连读的,但是非上海籍,本科也不是本校的."这是否算规律?如果是规律,说明什么问题,是说博士不如硕士吧?

我再解释一遍, 从质量说博士不如硕士这个很难讲,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可以简单一点, 就是说什么上海籍, 本校本科什么的, 都被每个人看成一些既得的资本, 问题是, 他就会理性地去用这些既得的资本换取更大的利润. 硕士是本校的, 他就期望要比外校的收益高. 要不他选择保送直升, 这样他也觉得够本. 要不他就下工夫考个更好的. 那么空出的位置就只好由差一些条件的同学来填补.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其实重点大学的学生很多出国了,也就是当这个普通学校的学生在国内一流大学读博士的时候,人家已经在国际性学校读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13:54:00

哈哈,写得还蛮有趣的。

我有个学弟是极品的极品:

上海籍+本校附属幼儿园+本校附属小学+本校附属中学+本校本科+本校硕士+本校博士

本来要再增加一个“+本校老师”,可是很难留下了,因为学校要招“海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14:37:00
非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要看在学校呆的时间长短要看在该科目的时间精力投入程度热爱的程度。茅与轼先学理工后来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16:41:00
不可否认一点,很多学校的本科生为了读这些学校的研究生只学习了一些考生科目,综合能力非常差,这样的人读北大只能给北大丢人。比如山东某学校的很多人我接触下来给我就这个印象,可能比较片面但这也是事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16:53:00
好贴,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20:30:00
就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1 13:07:00

其实有一个很通常的现象就是本校的硕士生并不一定比本科的好到哪里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1 17:17:00
说的有道理,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1 21:51:00
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1 23:41:00
基金公司里面就有不少北大的硕士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1 23:48:00

干嘛非得是上海籍?

户籍北京,本科北理,硕北大。飘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3 00:07:00
以前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楼主果然见解独到,获益匪浅啊  以后的多想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3 09:17:00
争论些毫无价值的问题,能力说了算本是常识.社会浮躁自然有这样那样的怪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3 10:02:00

“B)因为从60分考到70分容易,从90分考到95分要难得多,用你们经济学的术语打比方,叫做“加速原理“,需要更大的引致投资,才能获得不高的GDP增长,有乘数效应在里面(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你说的确实不对。你还没弄明白什么是加速原理和乘数效应,在经济学里二者是不同的,但在你这篇文章里,二者的含义应该是一样的。

从你说的边际效应递减可以看出你对经济学还是了解的,最起码高鸿业的经济学你是学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3 22:59: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3 23:04:00
呵呵。。。。无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4 10:50:00

楼主太佩服你了,分析很透彻,领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4 11:38:00
北大清华…这就是我现在的目标……我要比那些人多付出四年的努力才能进入梦想中的大学,谢楼主吉言,我要努力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4 12:05:00
我现在是一个三流大学里二流的专业做硕士研究生,我的老板当着我们的面说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当时那叫一个汗,我刚上研究生,就这样评价我们,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4 12:24:00

呵呵,为“说:北大硕士质量不如本科”感到汗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