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北大硕士质量不如本科的问题: 外行经济学视角(更新中) 有人发贴质问北大硕士生的质量, 鄙视普通高校学生的素质, 担心普通高校的同学水平比不上北大的水平,不想让普通高校的同学考北大的研究生,这实在是违背一切真理和规律,支持这个观点,人生就是为了梦想拼搏,支持任何有兴趣的同学追求梦想!
我要批驳这样死读书的人, 应该动脑子想想. 我不是学经济的, 行业也与经济没有什么关系, 这里我用外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不一定对, 希望善于使用经济模型的同学批评指正.同意,但是我感觉楼主的观念也有“死角”
隔行如隔山, 班门弄斧. 而且仅仅是从一个视角分析,有局限性和绝对,先声明一下。
首先分析一下从教育本身来说:
1. 英雄不论出处,小学考第一,不一定博士还考第一,优秀不能简单以高考而定论,你只能说,概率上讲,这些人高考考上来,智力比较优秀,但是还有一些人,智力同样优秀,没有考上来。概率上是这样的,高考筛选了大部分能考试的人,这部分人智力整体相对高,不代表所有智力优秀的人都能进好学校
2. 智力优秀,不一定能长期做研究,也许他要去做别的事情,智力一般,也许很适合做某些专业的研究。前半句同意,后半句不同意,适合做某些专业的研究本身就具备那些方面的素质因素
3. 能让人优秀的素质有很多,普通大学的学生可能很多不如名牌大学的,但是可能也有很多方面比名牌大学学生强,比如适应能力,或者看问题的角度不会那么偏执等等。不同意,按照常规研究来说,讨论问题的前提是先定下范畴或者定义,前面智力和这里的素质明显范畴不一样,从本帖子看,应该基于研究基础上的综合素质为佳,不然会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譬如北大和电影学院学生就不具备可比性,或者北大学生电脑还不如青鸟出来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原因。
然而,如果你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理性选择。名牌大学的硕士是一定要被非名牌大学本科占领,名牌大学的博士是一定要被非名牌大学硕士去占领,名牌大学的老师是一定要被非名牌大学博士占领,原因是:
1.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要付出他就要预期回报,要比自己原来的处境要好。
2.名牌大学的学生本来就在名牌大学里,他要是努力学习,他的期望值要比非名牌大学的学生高。不同意,主观愿望分析期望值名牌大学是不全面的
3.理性的他就有两个选择:A)努力学习,期望更高的收益 B) 不学习,维持现状不同意,绝大多数是处于中间状态,但是重点大学普遍学习相当于非重点要认真
4.如果他选择努力学习,那么假设他是北大的学生,他的目标就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不可能是在北大,所以他要跑掉!
5.如果他不努力学习,他可能专业上还不如普通大学的学生,他还考不上。
6.所以,对于北大研究生,博士生这样的目标,只有对普通学校里比较优秀的学生来说,才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重点大学还有一些中等中上的水平的学生被忽略了
7. 所以普通学校的同学会拼命考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等他们考上以后,好的还是要考到更好的学校去,差点的才考自己学校的博士,然后很多当年不如他们的普通学校的硕士会和他们在一起。实际上如果不是出国因素,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更难考
结论:
1. 如果你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你有了起点的优势,但是你不要高兴地太早,因为经济规律不站在你这一边,你的边际收益是减小的,你很可能不愿意为了一个不错的目标而努力。错,大学才是一个起点,所以名牌大学的边际收益刚刚开始,由于资源丰富,更容易得到边际收益
2.如果你是普通大学的学生,你起点比别人低,可能都不好意思说出你学校的名字,但是,经济规律在支持你,你考上名牌大学硕士,博士的概率比名牌大学的甚至还大,只要你真的是那块料。这不是经济规律,而是主观上的能动性
3. 名牌大学的学生,想跑到美国去的,听下我的一个看法:
A)你选择了一个更高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你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为什么?(我说的是拿全奖的)
B)因为从60分考到70分容易,从90分考到95分要难得多,用你们经济学的术语打比方,叫做“加速原理“,需要更大的引致投资,才能获得不高的GDP增长,有乘数效应在里面(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4. 理性选择不光体现在名牌非名牌这个变量上,还体现在自身的条件,比如农村/小城市/大城市等外生变量上。我曾经在我自己读研究生的母校做过调查,学校本科主要以上海籍和城市生源为主,硕士上海籍的大概就占30%, 其中本校本科的还不到这个比例(本校本科上硕士包括一些非上海籍的), 甚至有的热门专业特别明显, 如果是本校本科+上海籍再考硕士的,家里一定是下岗职工. 到了博士人员构成就更加规律化: 主要是外地普通院校的硕士, 条件最好的一位是本校硕士一直连读的,但是非上海籍,本科也不是本校的.这个数据有意思有说服力,但是有点离题
5. 所以"极品"就是上海籍+本校本科+本校硕士+本校博士, 这种没有发现. 至于我自己,我是外地籍+名牌本科+本校硕士,我是不会考本校博士的,所以我跑去美国了. 所以那种"极品"自然就很难存在.带有地域歧视
最后,补充一下:名牌大学的学生搞不好=剩男剩女我现在认为,大多数在某一方面出成绩的人必须在很多方面失去很多,一定要将很多精力放在一个点才出成绩,我认为剩男剩女是对钻心搞研究的一种亵渎,虽然本人工作了不走学术了,但是我很敬佩那些投身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当然不是那种到处赚钱的那些人
针对回复较多的帖子, 我会补充到这里,附加我的看法:
更新补充(5月3日):
我对论坛回复几个问题的看法:
1. 有朋友对文章的立场不理解, 我的意思是说, 名牌和非名牌哪个更优秀,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从教育角度很难讲. 就我自己的经历, 小时侯就有, 我小学考初中, 考得很差, 差一点就到最差的学校去了, 那个学校上课老师讲课你从来听不见的, 因为下面很乱, 甚至有人会在后面手淫, 学风纪律可想而知. 幸好家里开明, 让我上了民办中学, 多交了点钱, 它把我们这些学生收了进去, 找来退休老教师教, 才好了不少. 尤其是在硕士,博士阶段, 我们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以前他学了什么,他表现出来的什么素质.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名校的学生,大城市的同学外语水平肯定要比一些非名牌的, 农村的同学要高, 上海有些中学的学生都学习两门外语, 这个差别不是从智力上讲的, 而是环境因素, 人的知识水平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有人可以接触到这种知识而有人不能, 造成了素质上的差别. 所以怎么样缩小贫富差距, 改变每个同学周围的环境才是根本解决方法. 同意
2. 不幸的是, 社会不是采用智力选拔人才的, 而且发达国家更不是, 人家早就发展成熟了一套系统, 不过人家在历史上也有争论, 只是现在基本上是这样的格局, 具体地讲, 中国现在还在争论的本质上是一个智力和实用的问题, 可是专业社会分工最后会倾向 实用 而非智力. 说得清楚一点,就是
中国: 假设一种理想状态(没有关系等其他因素), 两个大学生去应聘一个财务职位, 假设A不是学财务的,但是是清华的, B是学财务的,但是是一所普通院校的, 按中国人的思路, 很多人(不是所有人)会选择清华的, 理由是能考上清华, 说明素质比那个普通院校的好的多. 他就是不会财务, 以后也是可以学的.
美国: 美国人(包括其他西方国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个 非名牌大学的 财务专业 学生, 因为人家早已过了这种大学精英选拔的阶段, 人家也不是进行的应试教育, 所以人家认为, 你选择专业就是你的兴趣, 你又有兴趣, 又是科班出身, 你一定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和热爱, 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好. 当然, 如果都是本专业的, 就要名牌大学的学生.同意,第一中国学校没有研究和职业之区分,第二现在很多单位要求确实非专业有时比专业还好用,因为本身工作的职业要求不高,如果社会要求那么高,也不会那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了
3. 我想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大,我们也会向实用性方向发展, 现在很多人跳出来说 什么读书无用论, 什么大学生没有能力, 这些乱像(郎咸平的词) 其实发达国家都经历过, 人家在100年前, 50年前都有类似的现象, 根本上是高等教育的变化和旧的体制冲突, 不改变应试教育, 教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这个能力的人,至少考不上清华北大, 清华北大的培养和选拔模式就是为研究型精英打基础的.
经济学给人智慧,所以支持人大经济论坛,中国最好的经济学论坛!
回答28楼朋友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 我提到"到了博士人员构成就更加规律化: 主要是外地普通院校的硕士, 条件最好的一位是本校硕士一直连读的,但是非上海籍,本科也不是本校的."这是否算规律?如果是规律,说明什么问题,是说博士不如硕士吧?
我再解释一遍, 从质量说博士不如硕士这个很难讲,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可以简单一点, 就是说什么上海籍, 本校本科什么的, 都被每个人看成一些既得的资本, 问题是, 他就会理性地去用这些既得的资本换取更大的利润. 硕士是本校的, 他就期望要比外校的收益高. 要不他选择保送直升, 这样他也觉得够本. 要不他就下工夫考个更好的. 那么空出的位置就只好由差一些条件的同学来填补.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其实重点大学的学生很多出国了,也就是当这个普通学校的学生在国内一流大学读博士的时候,人家已经在国际性学校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