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发贴质问北大硕士生的质量, 鄙视普通高校学生的素质, 担心普通高校的同学水平比不上北大的水平,不想让普通高校的同学考北大的研究生,这实在是违背一切真理和规律,
我要批驳这样死读书的人, 应该动脑子想想. 我不是学经济的, 行业也与经济没有什么关系, 这里我用外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不一定对, 希望善于使用经济模型的同学批评指正.
隔行如隔山, 班门弄斧. 而且仅仅是从一个视角分析,有局限性和绝对,先声明一下。
首先分析一下从教育本身来说:
1. 英雄不论出处,小学考第一,不一定博士还考第一,优秀不能简单以高考而定论,你只能说,概率上讲,这些人高考考上来,智力比较优秀,但是还有一些人,智力同样优秀,没有考上来。
2. 智力优秀,不一定能长期做研究,也许他要去做别的事情,智力一般,也许很适合做某些专业的研究。
3. 能让人优秀的素质有很多,普通大学的学生可能很多不如名牌大学的,但是可能也有很多方面比名牌大学学生强,比如适应能力,或者看问题的角度不会那么偏执等等。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原因。
然而,如果你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理性选择。名牌大学的硕士是一定要被非名牌大学本科占领,名牌大学的博士是一定要被非名牌大学硕士去占领,名牌大学的老师是一定要被非名牌大学博士占领,原因是:
1.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要付出他就要预期回报,要比自己原来的处境要好。
2.名牌大学的学生本来就在名牌大学里,他要是努力学习,他的期望值要比非名牌大学的学生高。
3.理性的他就有两个选择:A)努力学习,期望更高的收益 B) 不学习,维持现状
4.如果他选择努力学习,那么假设他是北大的学生,他的目标就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不可能是在北大,所以他要跑掉!
5.如果他不努力学习,他可能专业上还不如普通大学的学生,他还考不上。
6.所以,对于北大研究生,博士生这样的目标,只有对普通学校里比较优秀的学生来说,才有很大的吸引力。
7. 所以普通学校的同学会拼命考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等他们考上以后,好的还是要考到更好的学校去,差点的才考自己学校的博士,然后很多当年不如他们的普通学校的硕士会和他们在一起。
结论:
1. 如果你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你有了起点的优势,但是你不要高兴地太早,因为经济规律不站在你这一边,你的边际收益是减小的,你很可能不愿意为了一个不错的目标而努力。
2.如果你是普通大学的学生,你起点比别人低,可能都不好意思说出你学校的名字,但是,经济规律在支持你,你考上名牌大学硕士,博士的概率比名牌大学的甚至还大,只要你真的是那块料。
3. 名牌大学的学生,想跑到美国去的,听下我的一个看法:
A)你选择了一个更高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你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为什么?(我说的是拿全奖的)
B)因为从60分考到70分容易,从90分考到95分要难得多,用你们经济学的术语打比方,叫做“加速原理“,需要更大的引致投资,才能获得不高的GDP增长,有乘数效应在里面(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4. 理性选择不光体现在名牌非名牌这个变量上,还体现在自身的条件,比如农村/小城市/大城市等外生变量上。我曾经在我自己读研究生的母校做过调查,学校本科主要以上海籍和城市生源为主,硕士上海籍的大概就占30%, 其中本校本科的还不到这个比例(本校本科上硕士包括一些非上海籍的), 甚至有的热门专业特别明显, 如果是本校本科+上海籍再考硕士的,家里一定是下岗职工. 到了博士人员构成就更加规律化: 主要是外地普通院校的硕士, 条件最好的一位是本校硕士一直连读的,但是非上海籍,本科也不是本校的.
5. 所以"极品"就是上海籍+本校本科+本校硕士+本校博士, 这种没有发现. 至于我自己,我是外地籍+名牌本科+本校硕士,我是不会考本校博士的,所以我跑去美国了. 所以那种"极品"自然就很难存在.
最后,补充一下:名牌大学的学生搞不好=剩男剩女
针对回复较多的帖子, 我会补充到这里,附加我的看法:
更新补充(5月3日):
我对论坛回复几个问题的看法:
1. 有朋友对文章的立场不理解, 我的意思是说, 名牌和非名牌哪个更优秀,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从教育角度很难讲. 就我自己的经历, 小时侯就有, 我小学考初中, 考得很差, 差一点就到最差的学校去了, 那个学校上课老师讲课你从来听不见的, 因为下面很乱, 甚至有人会在后面手淫, 学风纪律可想而知. 幸好家里开明, 让我上了民办中学, 多交了点钱, 它把我们这些学生收了进去, 找来退休老教师教, 才好了不少. 尤其是在硕士,博士阶段, 我们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以前他学了什么,他表现出来的什么素质.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名校的学生,大城市的同学外语水平肯定要比一些非名牌的, 农村的同学要高, 上海有些中学的学生都学习两门外语, 这个差别不是从智力上讲的, 而是环境因素, 人的知识水平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有人可以接触到这种知识而有人不能, 造成了素质上的差别. 所以怎么样缩小贫富差距, 改变每个同学周围的环境才是根本解决方法.
2. 不幸的是, 社会不是采用智力选拔人才的, 而且发达国家更不是, 人家早就发展成熟了一套系统, 不过人家在历史上也有争论, 只是现在基本上是这样的格局, 具体地讲, 中国现在还在争论的本质上是一个智力和实用的问题, 可是专业社会分工最后会倾向 实用 而非智力. 说得清楚一点,就是
中国: 假设一种理想状态(没有关系等其他因素), 两个大学生去应聘一个财务职位, 假设A不是学财务的,但是是清华的, B是学财务的,但是是一所普通院校的, 按中国人的思路, 很多人(不是所有人)会选择清华的, 理由是能考上清华, 说明素质比那个普通院校的好的多. 他就是不会财务, 以后也是可以学的.
美国: 美国人(包括其他西方国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个 非名牌大学的 财务专业 学生, 因为人家早已过了这种大学精英选拔的阶段, 人家也不是进行的应试教育, 所以人家认为, 你选择专业就是你的兴趣, 你又有兴趣, 又是科班出身, 你一定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和热爱, 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好. 当然, 如果都是本专业的, 就要名牌大学的学生.
3. 我想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大,我们也会向实用性方向发展, 现在很多人跳出来说 什么读书无用论, 什么大学生没有能力, 这些乱像(郎咸平的词) 其实发达国家都经历过, 人家在100年前, 50年前都有类似的现象, 根本上是高等教育的变化和旧的体制冲突, 不改变应试教育, 教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这个能力的人,至少考不上清华北大, 清华北大的培养和选拔模式就是为研究型精英打基础的.
经济学给人智慧,所以支持人大经济论坛,中国最好的经济学论坛!
回答28楼朋友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 我提到"到了博士人员构成就更加规律化: 主要是外地普通院校的硕士, 条件最好的一位是本校硕士一直连读的,但是非上海籍,本科也不是本校的."这是否算规律?如果是规律,说明什么问题,是说博士不如硕士吧?
我再解释一遍, 从质量说博士不如硕士这个很难讲,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可以简单一点, 就是说什么上海籍, 本校本科什么的, 都被每个人看成一些既得的资本, 问题是, 他就会理性地去用这些既得的资本换取更大的利润. 硕士是本校的, 他就期望要比外校的收益高. 要不他选择保送直升, 这样他也觉得够本. 要不他就下工夫考个更好的. 那么空出的位置就只好由差一些条件的同学来填补.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更新补充(5月4日):
对于58楼朋友: 你还是提到高考的作用问题, 我个人认为, 高考就是把一帮最能考试的人集中到了一起, 当然这些最能考试的人中间高素质的不少, 因为既然他最能考试, 一定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智力, 比如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做人 等等. 我再打个比方, 这个就和部队一样, 你把一些标准选出来, 就能挑出你认为优秀的士兵, (以德军为例, 不是宣扬纳粹), 二次世界大战时, 他们挑选精锐部队(比如党卫军)的士兵身高, 体重等都有一定的限制, 理由就是如果你太高, 你的灵活性就不好,体重太重肯定跑不动, 所以你就比一般的士兵要素质高. 然而, 虽然这样讲没有错, 但是战场的情况是很复杂的, 普通部队里也有战斗英雄, 精锐部队有不少人也是一交火就被打死了,没有体现出自己是高素质的士兵.
如果你把名牌大学学生比作精锐部队,那素质应该是可以的,因为你的挑选标准是严格的,但是以后怎么样呢?这个就很难讲。所以大家这么喜欢进名牌大学,有一个原因就是想和高素质的同伴在一起,大家比较有共同语言,你说一个什么高深的东西我能听得懂,恐怕都地方院校里没人关心这个。名牌大学的女同学会讨论一下经济,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女同学多半会讨论怎么做头发,这个方面来讲会有影响。
对于61,68楼的朋友: 你提到北京籍同学和外地籍同学的素质问题,也就是各个省由于分数线不同把学生招到一起来,是不是素质有差别,我个人认为基本没有差别,比如新疆的同学考400分就算是高分,有些省要到600分,具体什么原因我就不分析了,但是因为新疆那里的教学方法和竞争水平,能考400分的就相当于别的地方能考600分的,别的地方考的高是因为学的多,受的训练不一样。如果把他们集中到一起,学一样的东西,新疆的400分和有些省600分没有什么差别,但是高分省 500分的,其学习能力远远低于新疆400分的。68楼的高中老师,就和很多很多老师一样,误以为他们班要是在北京就各个能上清华北大,我们省老师也这样说,这是错误的。所以他们的水平,只能当高中老师。
对于63楼的朋友:
智商怎么回事,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要靠脑科学和医学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不能说智商是天生的,但是人的知识在脑子里是神经的连接(Synapses), 这种东西不是天生的。 人的学习能力更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这就是环境造就人,音乐家的小孩早接触音乐,就容易成音乐家。所以有钱的人一定要维持一个优势地位,让自己的小孩接受更好的教育,在这个知识经济中赢在起跑点上,然后真的能吗?不一定,原因就是我这篇文章所说的。
对于71楼的gregwang朋友: 你提了好几点,
1. 你说外校考过来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考研上,没有时间去知道 什么是中央一号文件,我同意的,但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家花了时间看书,就没有时间来人大经济论坛发贴,没有办法。
2. 你说研究生时间短,学不到太多的东西,我同意的,但是人家就是要这个机会,不然连这个机会都没有,就像我自己,我那个时候考研,就是想去上海,不然连机会也没有,所以才这么虐待自己。
3. 我没有说本科没有选择,研究生可以选择,你自己说的,我不同意。 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什么时候都没有太多的选择,你报了一类院校考不上只能进三类,当然现在应该选择越来越多了。你甚至支持复读,我不同意复读。复读浪费时间,浪费青春,考研为什么比高考容易,我这篇文章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甚至再说的清楚一点,中国最难的考试是小学考初中,后面难度逐一降低。后面很多人分流出去了,考研有一个专业10里挑一,你要竞争过9个人,有的专业是100里挑十个,虽然都是10:1, 但是前者竞争稍微轻一些,因为也只有十个人,后面是要淘汰90个人,这90个人都是很有力的竞争对手。
4. 你建议别玩命学习,我非常同意,很多同学对这个专业没有很大的兴趣,但是为了活命生存才用自己的毅力支撑自己,这样学习,后面必然很反胃,一旦松懈下来全线溃退,精神恍惚,所以要考虑这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5 2:26:4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