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黑色星期四引发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这场持续四年之久的危机使欧美国家的生产倒退20多年,3000万人失业,造成的损失合计2500亿美元。
记得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资本家把大量的商品销毁,牛奶也被倾倒进河里。一个疑问是:为什么不把牛奶廉价卖给那些穷人呢,即使免费奉送也是于己无害的慈善义举啊,当时历史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看!这就是资本家的贪婪邪恶,资本主义制度的冷酷无情。
作为一种不易保存的奶制品,倒掉有三种可能:其一,已经过期,无法食用;其二,没有过期但资本家冷血奸诈,没人性没同情心;其三,没有过期,有别的经济原因,可能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针对第三方面,有如下分析:
(1)消费者价格预期因素。每当供过于求,资本家就会降价销售,尤其是牛奶产品,保质期很短。在大萧条时期,供过于求的现象非常严重,一方面厂家为了获得利润拼命生产,另一方面工人的工资很低,收入有限,消费力不振,这种买方市场的垄断强势逼迫资本家不断砍价,甚至采取各种促销策略(如捆绑销售,买一送一等)应对这生产/消费比例扭曲的周期性惩罚。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加重,积压的商品库存越来越多,需求低迷依旧,买家认定卖家会坐立不安,预期不断降价直到不值一提。为了不去迎合和证明这种可怕的预期,资本家不敢大肆抛售,否则买方大可闲心静侯,坐收渔翁之利。市场是买方和卖方博弈战斗的市场。
(2)商品弹性和商品特性。上世纪20年代末,在拮据的工人阶级家庭牛奶还不是生活必需品,尤其在水深火热的年代,甚至是奢侈品。有些人说卖不出去,反映了“谷贱伤农”,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粮食作为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很小,降价后需求也不会迅速增加,这一点也可用恩格尔系数解释。相反,牛奶当时比较奢侈,弹性也不小,但在非正常的经济环境下,人们收入很低,不确定性大,随时面临失业或已经失业,这些因素拉低了消费弹性,即便降价也不予考虑,使厂家的“Quick sale,small profit”策略不再具有盈利空间。
(3)需求定律。如上所说,市场是买方和卖方博弈斗争的战场,卖家不去顺应,就只能改变这种消费者预期。注意,厂家之间的竞争,导致一小部分人以更低的价格出手牛奶,但大部分产品还是卖不出去,降价也没有用。唯一的方法是压缩生产和销售量。减产停产自不待言,只能从销售数量入手。比如,买方需要1000袋奶,卖方生产5000袋,每袋5块,现在时局不景气,降到2块都没人要,只好降到1块,卖了1200袋,进账1200元。如果扔掉4000袋,只卖1000袋,每袋3.5块,买方发现市场上牛奶有限,找不到多余的,只好接受,最后资本家进账3500元。
即使在经济危机中,需求定律照样发挥作用,资本家通过倾倒牛奶调节市场供给量,本质上是要改变与买方谈判时候的Bargaining power,是为了得到利润最大化的报酬,不可能把牛奶免费奉送给老百姓,这一桩看似皆大欢喜的善举,其实会重创市场供给着——大大冷却市场需求,强化消费者观望和等待的心理预期,如此一来丧失市场谈判力的资本家只能处于任市场宰割的被动地位。很遗憾,资本家永远比消费者聪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3 11:49:0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