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化在中国亟待发展
当前传统建筑业转型的迫切要求是如何解决产业化生产的问题以及建筑业内对中国建筑工业化的期盼。
1、新增建筑面积广,产业化发展规模极小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倒逼着中国建筑产业化的推行迫在眉睫。由于建筑产业化优势明显、大规模生产成本降低且能保证建筑生产的品质,所以大多数建筑企业也认同产业化将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其中住宅面积约14亿平方米,占70%以上,但我国住宅建造的模式仍属于粗放式,产业化比例不到1%,建筑产业化发展规模极其弱小。
2、市场广阔,资源能源消耗大
当前,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0%,采用节能降耗的工业化建造模式,可有效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区内建筑业亟待通过推进建筑工业化来转变建设模式,引导绿色低碳住宅消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和整体科技水平,推进区内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对建筑品质、人居环境和生态城市的要求,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建筑企业可借助新型城镇化“东风”,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发展产业化,摆脱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业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的行业,还在依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施工,不仅建筑质量、进度、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更带来了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增长,建筑业劳动密集型的优势不再,劳动力成本、环境和资源的倒逼,都将迫使建筑企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从目前来看,建筑工业化是解决环境、劳动力成本高企、保证工程质量的较好方式。产业化建造模式的优势性,充分地说明了建筑产业化在现代中国建筑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关政策
1999年国务院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门提出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强调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提出了支持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要求。2013年开始,国家层面接连出台几个重要文件,力推全国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在地方层面,北京、沈阳、深圳、上海、安徽、济南、河北、江苏等地也纷纷出台了建筑产业相关的技术与经济政策,显示了支持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决心。
2014年初,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纲要当中又提出了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的要求。2014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合肥召开的全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暨工程质量安全会议进一步强调:要通过采取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技术研发推广与标准制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研究配套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等措施,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2014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又下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又明确提到了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加速国内的建筑业产业化升级。
相关案例
1、沈阳成为全国首个示范城市
在建筑产业化推进的进程中,沈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1年,沈阳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定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2014年,沈阳又成为“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实现了“两化合一”。
沈阳能成为中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首个典范,得益于沈阳是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这里存在着工业生产的产品过剩问题,利用工业优势生产建筑部品和建筑装备,不仅为沈阳提供产品,还可以辐射东北甚至全国。
如今,沈阳以发展现代建筑产业为导向,以建筑工程机械及建材装备制造业、建材产品和建筑部品制造加工业为重点,以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建筑产业基地为目标,实施建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建筑产业、房地产业联动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绿色发展、集群发展、创新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建筑经济发展新模式。
2、城镇化推动广西建筑产业化
与国内发展进程最好的沈阳相比,广西的建筑产业化仍处于努力追赶的初期发展阶段。由于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广西建筑业近10年间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全区有592万人从农村转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广西“四群四带”城镇空间格局逐渐形成,全区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
为有效推进广西建筑节能产业化,广西政府意识到培养和扶持本土企业的重要性,开始扶持发展建筑节能试点工程产业化基地,由1990年创建的金源公司是广西城市灯光节能产品研制生产的龙头企业,以生产CDK城市灯光节能系统、监控系统为代表的一系列节能产品和一批大型应用软件为主,2009年被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确定为首家广西建筑节能试点工程(照明节能技术)产业化基地。
小结
中国建筑产业化的发展,首先离不开企业的转型意识以及政府层面的引导发展意识,其次在政策与技术上的支持则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发展空间能促进建筑产业化更快更好地从转型到提升的变身,中国建筑产业化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建筑产业化进程,仍有大段的距离需要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