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9-5-15 18:20: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9-5-15 14:47: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9-5-12 23:22:00的发言:

不知道楼主的文章有什么实用性的分析性?

在下这里有一道题目,楼主不妨用自己的理论分析一下,就明白了。

举个例子:假设甲在某一天中,平均半个小时需要消耗一个包子,中午12点钟开始一边与人聊天一边吃到13点钟,本来甲在12点钟时只要吃五个包子就可以刚刚吃饱,可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了,现在,请问应该吃几个包子才能够刚刚吃饱即总效用最大化?如果,甲在12点10分钟时已经吃了5个包子,请问第6个应该在几点钟吃时是边际效用递增?在几点钟吃时是边际效用递减?

————————————————————————

边际效用递减是指某次消费而言的,与多长时间消耗无关。某次消费无论消费多少,总有一个饱和量。边际效用递减是说这次消费中,每消费一个单位物品所带来的效用递减。先把边际效用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弄清。

任何一次消费都是特定时空之中的消费。如果说,“边际效用递减是指某次消费而言的,与多长时间消耗无关。”也许可以说的通,但是,如果是关于“边际效用递增”的问题就不得不引入时间这个量来进行分析了。可惜的是还没有看到有人对于“边际效用递增”,“边际效用递减“等等问题进行过比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5 18:30: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15 17:19:00的发言:

回答25楼的林汉扬:

边际效用实际上是个增加量的问题,要通过计算才能求得,而不是一个绝对值的问题。但问题在于,在计算增加量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准,否则其增加量将变得很不确定并且也没有任何意义。例如,你给你的轿车的油箱加油。你说给油箱加了一半或是2/3、装满了谁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可你按照这样一个标准衡量,当油箱里只剩下半升油时,你说又给油箱里增加了100%、150%、200%……等等的油那就没谁能立刻弄明白到底是增加了多少。

以你举的例子为例,假设按一顿5个包子的饭量为增量基准的话,吃了5个包子就是饱和,此时也可以理解为获得的总效用最大,而每个包子的边际效用就是一个包子的量。在13点钟的时候,因为甲已经消耗了两个包子,所以还需要吃两个包子才算刚刚吃饱即总效用达到了最大值(或最大化)。如果甲在12点10分钟时已经吃了5个包子,那么第6个包子在13点钟以后的任何时间吃都能使总效用递增,增加量为一个包子。

当然,我明白你的意思,如果第6个包子在13点钟之前吃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事实上根本就吃不下),在13点钟以后吃就会“边际效用递增”,并且越往后递增的幅度似乎应该越大。这种分析方法显然以存量作为比较标准了,其数值就失去了通用的可比性。

王先生你通过几次讨论好像明白我的意思了。当然,我的意思还不仅仅是如此,而是想总结出一个理论上可以使主体的行为总是处于效用最大化的行为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09:11:00

对在29楼回答问题的数据略做了修改,这样表达更准确一些。

对你的想法很支持,希望能早点总结出来。我的经验是,如果把效用量化成比如一顿饭需要吃多少东西的标准(实际上只要量化成一天24小时的需要量就足够精确),这就解决了需求量的问题,显然这得靠生产才能获得,把生产再量化,进一步就能计算出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3:33: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15 17:39:00的发言:

回答26楼的ruoyan:

你说:

U=F(X)
MU(边际效用)=ΔU/ΔX在ΔX趋于零时的极限;当ΔX最小单位为1时,ΔU=dU。MU=dU;不是X/∑Xn 

这一公式是你推导出来的吗?怎么与时间联系上了呢? 其边际效用的单位是什么?你在27楼又说:“边际效用递减是说这次消费中,每消费一个单位物品所带来的效用递减。”这一效用递减是指物品的效用递减还是指总效用或边际效用的递减?要是有空的话请回答一下!!!

边际效用的数学涵义应该是基本的吧,不是我推的。我是在研究U和MU的具体解析式。

边际效用不必以时间说明,却可以解释时间的边际效用。

效用递减是指效用增量的递减,最后的增量就是边际增量。不是总效用递减,总效用是渐增的,每消费一个单位总效用的增加幅度是边际效用。

作为微分,边际效用是效用单位;

作为导数,MU的单位是效用单位与物品单位的商。

如果物品增量衡为1,在某个Xn的位置上,其对应的效用增量,等于MU在Xn与Xn+1两位置的平均值。数值上是相等的,但单位不同。谈微分意义上的边际效用要给定在X的什么位置和多大的X增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3:36:00

谢谢!

其实,我认为边际效应等于零时就是需求量=消费量,如果价值主体能够总是处于这个状态说明他或者她是完全信息、完全理性的状态,这就类似于物理学的物体在外力衡量时做匀速运动一样,不同的是一种是自然规律,一种是人自身的价值规律。现实中价值主体尽管暂时的需求量=消费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可能存在,因为,价值主体在消费物品的时候,这种物品的消费总是要经过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这个槛或者度,但是,时时刻刻的需求量=消费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他或者她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真正的神了,然而,现实中可以围绕着这个轨道波动:有时候,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大于零为正,这种状态说明需要的满足不及;有时候,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小于零为负,这种状态说明需要的满足过度。不过,人是一个控制系统是具有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调节纠正自己的行为趋于人体系统自己的价值轨道,使之接近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轨道(这个轨道是由每一个可以无限细分的边际效应等于零时空点连结起来的它就是国学所说的中正之道!)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上面的分析应该引入时间,因此,“需求量/时间>消费量/时间”时即边际效应大于零为正;“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小于零为负;“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等于零为均衡状态;

当然,值得思考的是我这个需求量与消费量不只是指生理学方面或者心理学的个人价值量、社会价值量方面的。(不过上面的例子却是以生理学方面与心理学的个人价值量为主)

我认为这可以根据价值主体的思想境界来划分:①生理价值的意义;②心理学价值的意义;③社会价值的意义;④自然生态价值的意义。

从①→②→③→④,这是一个从修身养性到齐家、平天下、天人合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①→②→③→④。实现交集的过程。个人的本我与自我、形神合一是:①∩②;本我、自我与超我(社会的我)合一是①∩②∩③;本我、自我与超我(社会的我)和客我(自然系统,主要是生态系统)合一是①∩②∩③∩④;这是一个人类进化发展、优化提升的过程,越往后面越艰难。我是把国学的天人合一观融化进来了。

所以,不仅仅是单独指生理学方面或者心理学的个人价值量、社会价值量,而是个人与社会甚至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但是,西方传统的经济学眼中只看到“钱”(社会价值的表现),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提出一种对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来说是全新的,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本来就存在过的天人合一的经济观。

下面,有我以前从心理需要与生理需要即个人的本我与自我、形神合一即①∩②的角度分析的一些帖子。

请多多指教!《物品使用率与效用标准率(或需求率)和效用递减规律与信息对称》、《 对于效用概念的重新定义与效用标准的提出》、《产品、商品、使用价值、效用公式的区别与联系 》 。

不过以上只是从消费(使用)量与需求量的均衡角度来分析,显然我们还应该理解成本量与生产量或者生产量与消费(使用)量等等,但是,人的必要需求量是一个根本的量,一切的量都必须以它为基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6 13:49:1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3:53:00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9-5-15 18:20:00的发言:

任何一次消费都是特定时空之中的消费。如果说,“边际效用递减是指某次消费而言的,与多长时间消耗无关。”也许可以说的通,但是,如果是关于“边际效用递增”的问题就不得不引入时间这个量来进行分析了。可惜的是还没有看到有人对于“边际效用递增”,“边际效用递减“等等问题进行过比较!

边际效用递减的前提假定是:一定存在一个消费饱和点。而边际递增与饱和点的存在是矛盾的。记得叶航分析过,如果边际递增持续,资源将耗尽。与实际不符。所以,边际递增可以排除。如果以餍足(饱和)点为参数,边际效用递增可以解释为餍足量随着消费而增加,致使边际效用递增。但这总是短时的,比如对于没有品尝过的食品,一吃觉得胃口大开,于是边际效用递增。这等于在这次消费中增加了需要量,但这个需要量不可能无限增加,总是要有饱和之点的,而一旦确立饱和点,边际效用就将递减。

我的观点是:以某次消费的饱和需要量S和消费量E为参数,边际效用MU=1-E/S,效用是这个函数对消费量的积分。一般情况下,S与E都是外生的,也有如上例那样,S是E的函数,但这个函数关系是短暂的,总会达到一个确定的不随E而变的常量的S,此时,MU一定是随E的增加而减少的,直至饱和E=S。供参考。

边际效用的变化当然总是伴随时间流失,但这不等于是时间的函数。如果其它因素不变只是时间变,从而引起MU的变化,才能说MU与时间有对应关系。很多情况看似是与时间的关系,但细分析实际是与某个其它如心理等因素有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6 13:56: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4:06:00
浙江大学的叶航?我与他几年前就讨教过了效用价值的问题,可是他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分析我认为没有什么前途,记得当时我跟他请教提出
可不可以用生理学上的分析来引入效用价值的研究,他开始说不可以效用价值就是心理上效用价值,后来我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给他听,他却一直不作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4:08:00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9-5-16 13:36:00的发言:

谢谢!

其实,我认为边际效应等于零时就是需求量=消费量,如果价值主体能够总是处于这个状态说明他或者她是完全信息、完全理性的状态,这就类似于物理学的物体在外力衡量时做匀速运动一样,不同的是一种是自然规律,一种是人自身的价值规律。现实中价值主体尽管暂时的需求量=消费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可能存在,因为,价值主体在消费物品的时候,这种物品的消费总是要经过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这个槛或者度,但是,时时刻刻的需求量=消费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他或者她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真正的神了,然而,现实中可以围绕着这个轨道波动:有时候,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大于零为正,这种状态说明需要的满足不及;有时候,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小于零为负,这种状态说明需要的满足过度。不过,人是一个控制系统是具有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调节纠正自己的行为趋于人体系统自己的价值轨道,使之接近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轨道(这个轨道是由每一个可以无限细分的边际效应等于零时空点连结起来的它就是国学所说的中正之道!)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上面的分析应该引入时间,因此,“需求量/时间>消费量/时间”时即边际效应大于零为正;“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小于零为负;“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等于零为均衡状态;

当然,值得思考的是我这个需求量与消费量不只是指生理学方面或者心理学的个人价值量、社会价值量方面的。(不过上面的例子却是以生理学方面与心理学的个人价值量为主)

在用需要量与消费量来说明边际效用这点上,我们是一致的。这个需要量就是经济学家说的饱和需要量,现代经济学里是以餍足点来说明的,但序数理论没有就此展开。

时间概念可以排除,因为真正起作用的是消费量。一个消费快的人与一个消费慢的人即便饱和点一样,达到同一边际效用的时间会不一样,但它们的在同一边际效用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所以时间是无关变量。

我以为,不管是生理、心理(道德与社会方面的需要)都可以用需要量(餍足量)一个概念概括。尊重的需要,荣誉的需要,都是有餍足的,好话也有听腻的时候。所以这方面的效用也是边际递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4:16:00

“我以为,不管是生理、心理(道德与社会方面的需要)都可以用需要量(餍足量)一个概念概括。尊重的需要,荣誉的需要,都是有餍足的,好话也有听腻的时候。?这句话我赞同!但是,怎么你还是认为效用总是只有边际递减的呢?腻或者过度都是在一个时空内才会出现,如果超过这个时空界限(壳)就不一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4:20:00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9-5-16 14:06:00的发言:
浙江大学的叶航?我与他几年前就讨教过了效用价值的问题,可是他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分析我认为没有什么前途,记得当时我跟他请教提出
可不可以用生理学上的分析来引入效用价值的研究,他开始说不可以效用价值就是心理上效用价值,后来我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给他听,他却一直不作声。

是的,看他的文章是倾向用心理学角度说明。效用本质上说是人的肌体的一种舒适满足状态,但是目前用生理的指标还不能满足计量效用的作用。用需要量本身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但餍足就有了可观察的可能。假定你得到一个免费自助餐,无须考虑成本,这时当你吃时,你所有选择的食物的种类与数量,就是一个可观察的餍足集合。

经济学的目的是解释经济现象;即便有了效用的准确的心理学解释,比如现在神经科学认为身体中多巴胺含量与主体的满足舒适感有关,但是这仍然不能解释经济现象,要解释经济现象,还必须将多巴胺含量与某些物品数量联系起来,个人认为,是仍然饶不过餍足量这个参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4:24:00
你到底搞什么,时间这东西在微经里,就是个外生变量只具有时点或者说是个标志流量的玩意。萨缪尔森玩文字游戏的时候,从来不说观察到的经济变量如价格都是流量,而且他把时间看成是天然存在的东西,只是标志却不对经济本身产生影响。谈到心理,人们的时间观念恐怕和心理效用一样是难以揣测的,因此生理的计算只会让理论跨掉。效用,即使不让你计量时间的影响一样无法计算。饿的感觉和大脑的反射程度还是和胃的器官需比例?任何所谓的饱和点只是纯粹的数学推理而无法与实际精确的吻合,事实上这也无关紧要,消费理论只是为了证明市场交易价格由谁决定的问题,现实中这个价格本身存在,决定与谁,可以任意假定,当然是纯粹的逻辑推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4:27:00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9-5-16 14:16:00的发言:

“我以为,不管是生理、心理(道德与社会方面的需要)都可以用需要量(餍足量)一个概念概括。尊重的需要,荣誉的需要,都是有餍足的,好话也有听腻的时候。?这句话我赞同!但是,怎么你还是认为效用总是只有边际递减的呢?腻或者过度都是在一个时空内才会出现,如果超过这个时空界限(壳)就不一定了。

这里的效用是指从零到餍足之间的效用,超过之后边际效用为负值,至于这个负值的增加是怎样增减,没有研究,在经济学上是无意义的吧。吃撑了之后难受程度怎样变化的研究,经济学可以止步。

但这些与“时空”有关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4:32:00
以下是引用借一步在2009-5-16 14:24:00的发言:
任何所谓的饱和点只是纯粹的数学推理而无法与实际精确的吻合,事实上这也无关紧要,消费理论只是为了证明市场交易价格由谁决定的问题,现实中这个价格本身存在,决定与谁,可以任意假定,当然是纯粹的逻辑推理

对于在既定价格下的最优消费选择,价格不必解释。但不等于价格本身已经被解释了,也不等于经济学中价格不需要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4:37:00
这话完全可以反过来说,其实和不用解释一样,什么叫文字游戏,看懂了老萨的逻辑就清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6:26:00
以下是引用借一步在2009-5-16 14:37:00的发言:
这话完全可以反过来说,其实和不用解释一样,什么叫文字游戏,看懂了老萨的逻辑就清楚了。

能具体说老萨的什么逻辑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19:59:00
以下是引用借一步在2009-5-16 14:24:00的发言:
你到底搞什么,时间这东西在微经里,就是个外生变量只具有时点或者说是个标志流量的玩意。萨缪尔森玩文字游戏的时候,从来不说观察到的经济变量如价格都是流量,而且他把时间看成是天然存在的东西,只是标志却不对经济本身产生影响。谈到心理,人们的时间观念恐怕和心理效用一样是难以揣测的,因此生理的计算只会让理论跨掉。效用,即使不让你计量时间的影响一样无法计算。饿的感觉和大脑的反射程度还是和胃的器官需比例?任何所谓的饱和点只是纯粹的数学推理而无法与实际精确的吻合,事实上这也无关紧要,消费理论只是为了证明市场交易价格由谁决定的问题,现实中这个价格本身存在,决定与谁,可以任意假定,当然是纯粹的逻辑推理

借一步先生,我觉得你应该学习一点医学知识!因为如果按照您这种说法医学、营养学等等就是根本伪科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20:15: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9-5-16 14:20: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9-5-16 14:06:00的发言:
浙江大学的叶航?我与他几年前就讨教过了效用价值的问题,可是他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分析我认为没有什么前途,记得当时我跟他请教提出
可不可以用生理学上的分析来引入效用价值的研究,他开始说不可以效用价值就是心理上效用价值,后来我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给他听,他却一直不作声。

是的,看他的文章是倾向用心理学角度说明。效用本质上说是人的肌体的一种舒适满足状态,但是目前用生理的指标还不能满足计量效用的作用。用需要量本身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但餍足就有了可观察的可能。假定你得到一个免费自助餐,无须考虑成本,这时当你吃时,你所有选择的食物的种类与数量,就是一个可观察的餍足集合。

经济学的目的是解释经济现象;即便有了效用的准确的心理学解释,比如现在神经科学认为身体中多巴胺含量与主体的满足舒适感有关,但是这仍然不能解释经济现象,要解释经济现象,还必须将多巴胺含量与某些物品数量联系起来,个人认为,是仍然饶不过餍足量这个参数的。

 将多巴胺与主体的满足舒适感关系等同于所有(包括生理和社会意义上)的效用关系,这个本身就是走入一种在支途,按照这种经济学分析吸烟和吸毒所带来的效用都可以看作为是人类合理的追求了。所以,这就是只考虑心理学方面感觉器官上的效用来做为行为的依据的结果。

下面,我们看看关于多巴胺的介绍:

多巴胺(Dopamine) (C6H3(OH)2-CH2-CH2-NH2) 由脑内分泌,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它正式的化学名称为4-(2-乙胺基)苯-1,2-二醇,简称「DA」。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爱情其实就是脑里产生大量多巴胺作用的结果。所以,吸烟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瘾者感到开心及兴奋。根据研究所得,多巴胺能够治疗抑郁症;而多巴胺不足则会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严重会令病人的手脚不自主地震动或导致帕金森氏症。最近,有科学家研究出多巴胺可以有助进一步医治帕金森症。治疗方法在于恢复脑内多巴胺的水准及控制病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20:45: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9-5-16 14:27: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9-5-16 14:16:00的发言:

“我以为,不管是生理、心理(道德与社会方面的需要)都可以用需要量(餍足量)一个概念概括。尊重的需要,荣誉的需要,都是有餍足的,好话也有听腻的时候。?这句话我赞同!但是,怎么你还是认为效用总是只有边际递减的呢?腻或者过度都是在一个时空内才会出现,如果超过这个时空界限(壳)就不一定了。

这里的效用是指从零到餍足之间的效用,超过之后边际效用为负值,至于这个负值的增加是怎样增减,没有研究,在经济学上是无意义的吧。吃撑了之后难受程度怎样变化的研究,经济学可以止步。

但这些与“时空”有关吗?

“时空”的“时”一方面是时间的长度,一个人在随着时间的延迟的越长,一般来说,其对于某一种物品的消费的变化就越大,如果在瞬时分析即不考虑时间没有流动的情况下,效用当然是永远边际递减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情况下,消费同样第一个与第二个的物品之间的边际效用的比较就未必一定是边际递减的了。比如,从我上面的例子,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同样的第二个包子在第一个消费完全半个小时以后再消费,肯定是边际递增的。

空间的方面主要是指结构上的空间,又可以分为身体(包括思想上的)和可支配的物质、信息空间(比如,你的房子、你的电脑的信息存储空间),再比如还是上面的例子,身体的胃腔的容量大的,可能会影响包子的消费量;比如可支配的物质空间,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你拥有一个比原来大十倍的房子,原来喜欢但是因为害怕装不下而不敢消费的东西,现在,你还会不会消费?其它,依此类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21:01:00

对于物品的效用我是这么量化的(在“价值原理”一文中):以一天的24小时为时间基准,即先把时间基准定下来。为什么选一天呢,因为人的很多行为都是以一天为最基本的或最短的重复周期度过的,一天对于人来讲具有最密切的实际意义。要是以一天为基准,我们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平均每个人对各种物品的需求以及需求量基本都是相同的。例如,需要1斤米,2斤菜,5克盐,2升水,等等。这就首先解决了ruoyan所说的餍足(饱和)的衡量问题。否则将无法衡量,会引起各种混乱。例如,我在某一天买了20斤大米,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需求量呢?要是以一天为时间基准就可以这么解释:一个人一天需要1斤米的基本需求量不会改变,一次买20斤大米也好还是50斤大米也罢,这只不过是增加了使用天数或日期。对使用天数或日期可归为储备问题,这涉及到的是对基本需求的保障的宏观问题。经这样量化还符合林汉扬提出的“需求量/时间”的想法,即把需求量与时间挂上钩了。
       把这种需求量用符号D表示,除了标注具体的数量之外还要标注物品的名称;例如1斤米,2升水等等。因为在一定时期以及地域内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量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把这种需求量看成是当下的常数或常量,并把时间单位也表示进去,用D/T0的形式表示;T0就是时间单位,D就是物品的单位。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人在一天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量的通用表达式为:D/T0。例如:1斤米/24小时,2升水/24小时等等。为了方便起见和基于习惯,我们把物品效用的这种量化值称之为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并用符号U表示,这样量化后的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就是:U = D/T0。使用价值的涵义是:一个人在24小时(一天)中对具有某种性质的物品达到饱和满足程度的需求或需要量。
       至于各种物品具体都是怎么消耗或消费的,这在理论上确实就不必考虑了。
       我实际上是把“消费量/时间”看成了生产问题,即把生产量化成M = Q/T。用Q代表生产物品的名称和数量,用T代表生产过程的全要素时间,用M表示生产能力,则生产能力的通用表达式就是:M = Q/T。
    用符号V代表价值,则可以推出价值 = 使用价值/生产能力,即:V = U/M。(单位正好无量纲。)
    有了这个公式后,就不必比较“需求量/时间”与“消费量/时间”的问题了,即无需引进边际效用的概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6 21:07: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21:29:00

现实中从自然物品量→产品量→商品量→使用价值量和效用量的实现是熵增即自然物品价值量递减的过程。因为生产量到消费量的实现是不可能等同的,这是由于人类生产与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人类对于自身需求的不完全信息造成的。所以,不能把生产量等同于消费量,因此,生产量=消费量只是现实中的一个特例。就像当初物理学对于真空的假设一样,当然,如果为了简化问题的分析作为一个假设也未尝不可。
其他的分析比如一天24小时之类的我基本赞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6 21:59: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22:12:00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9-5-16 20:45:00的发言: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情况下,消费同样第一个与第二个的物品之间的边际效用的比较就未必一定是边际递减的了。比如,从我上面的例子,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同样的第二个包子在第一个消费完全半个小时以后再消费,肯定是边际递增的。

空间的方面主要是指结构上的空间,又可以分为身体(包括思想上的)和可支配的物质、信息空间(比如,你的房子、你的电脑的信息存储空间),再比如还是上面的例子,身体的胃腔的容量大的,可能会影响包子的消费量;比如可支配的物质空间,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你拥有一个比原来大十倍的房子,原来喜欢但是因为害怕装不下而不敢消费的东西,现在,你还会不会消费?其它,依此类推。

要谈边际递减与否,要有一个基础,就是某次消费中连续消费过程中边际效用的变化。你的例子已经中断了消费,这时就不用再谈边际问题了。

关于“空间”中说法混淆了许多东西,比如大房间与其配套用品的组合问题是一个商品的互补性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餍足结构(哪些物品的什么量要同时满足)的问题。涉及到空间但效用与空间没有变化的对应,不存在因果关系,没有必要牵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23:24: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16 21:01:00的发言:

对于物品的效用我是这么量化的(在“价值原理”一文中):以一天的24小时为时间基准,即先把时间基准定下来。为什么选一天呢,因为人的很多行为都是以一天为最基本的或最短的重复周期度过的,一天对于人来讲具有最密切的实际意义。要是以一天为基准,我们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平均每个人对各种物品的需求以及需求量基本都是相同的。例如,需要1斤米,2斤菜,5克盐,2升水,等等。这就首先解决了ruoyan所说的餍足(饱和)的衡量问题。否则将无法衡量,会引起各种混乱。例如,我在某一天买了20斤大米,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需求量呢?要是以一天为时间基准就可以这么解释:一个人一天需要1斤米的基本需求量不会改变,一次买20斤大米也好还是50斤大米也罢,这只不过是增加了使用天数或日期。对使用天数或日期可归为储备问题,这涉及到的是对基本需求的保障的宏观问题。经这样量化还符合林汉扬提出的“需求量/时间”的想法,即把需求量与时间挂上钩了。
       把这种需求量用符号D表示,除了标注具体的数量之外还要标注物品的名称;例如1斤米,2升水等等。因为在一定时期以及地域内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量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把这种需求量看成是当下的常数或常量,并把时间单位也表示进去,用D/T0的形式表示;T0就是时间单位,D就是物品的单位。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人在一天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量的通用表达式为:D/T0。例如:1斤米/24小时,2升水/24小时等等。为了方便起见和基于习惯,我们把物品效用的这种量化值称之为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并用符号U表示,这样量化后的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就是:U = D/T0。使用价值的涵义是:一个人在24小时(一天)中对具有某种性质的物品达到饱和满足程度的需求或需要量。
       至于各种物品具体都是怎么消耗或消费的,这在理论上确实就不必考虑了。
       我实际上是把“消费量/时间”看成了生产问题,即把生产量化成M = Q/T。用Q代表生产物品的名称和数量,用T代表生产过程的全要素时间,用M表示生产能力,则生产能力的通用表达式就是:M = Q/T。
    用符号V代表价值,则可以推出价值 = 使用价值/生产能力,即:V = U/M。(单位正好无量纲。)
    有了这个公式后,就不必比较“需求量/时间”与“消费量/时间”的问题了,即无需引进边际效用的概念。


你的概念U与效用概念是不同的。你的逻辑之内,可以不考虑效用问题。你的U实际是单位时间需要量的涵义,而不是效用的涵义。这样总需要量=单位需要量*时间,当然是随时间长短有关。

假定消费量等于生产量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这只是假定,实际上生产出的东西未消费的情况是有的。

你的价值公式V=需要量/生产量(同时间长度约掉),我曾考虑过,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如何回答什么数值价值量最好?假定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那么消费者在未满足之前总是生产的产量越多越好,但按你的定义,产量越多价值越低,也就是价值越低消费者越愿意。有些背理。

我提出的效用公式是U=E(1-E/2S):E:[消费量(可以假定等同产量)],S:餍足量=需要量,这个函数有极大值,当E=S时,效用最大。而边际效用是1-E/S,未满足时,产量越多,边际效用越小,总效用却仍在增大,消费者仍然希望增多产量。但一旦E超过S,边际效用为负,总效用减少,消费者也不愿意。这种解释我以为接近常理,也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一致,所以认为是更可取的。也请见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6 23:26: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9-5-16 22:1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9-5-16 20:45:00的发言: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情况下,消费同样第一个与第二个的物品之间的边际效用的比较就未必一定是边际递减的了。比如,从我上面的例子,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同样的第二个包子在第一个消费完全半个小时以后再消费,肯定是边际递增的。

空间的方面主要是指结构上的空间,又可以分为身体(包括思想上的)和可支配的物质、信息空间(比如,你的房子、你的电脑的信息存储空间),再比如还是上面的例子,身体的胃腔的容量大的,可能会影响包子的消费量;比如可支配的物质空间,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你拥有一个比原来大十倍的房子,原来喜欢但是因为害怕装不下而不敢消费的东西,现在,你还会不会消费?其它,依此类推。

要谈边际递减与否,要有一个基础,就是某次消费中连续消费过程中边际效用的变化。你的例子已经中断了消费,这时就不用再谈边际问题了。

关于“空间”中说法混淆了许多东西,比如大房间与其配套用品的组合问题是一个商品的互补性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餍足结构(哪些物品的什么量要同时满足)的问题。涉及到空间但效用与空间没有变化的对应,不存在因果关系,没有必要牵涉。

我的例子有说已经中断了消费吗?没有吧!结构的改变就是空间的改变!这一点必须明白。如果是时空同时改变效用肯定改变。因为人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时空的一分子,时空改变人也就跟着改变,除非这个人可以脱离时空而永远绝对静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7 00:12:00

回应林汉扬在50楼的回帖:

生产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不满足人们需求的道理,这样只要生产量大于消费量的话,这就等于在总数上可以满足消费量的要求了;合理的多余部分可理解为是库存或储备,其实这也是必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7 00:23:00

按照你这么说就不存在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或者生产不足与消费过剩的情况了!

也就是说没有或者不存在什么经济危机了的情况发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7 00:37:00

所以,在这种以完全理想人与完全信息假设的经济学指导下的经济活动,不导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令人奇怪的,真正要避免经济危机从理论上我们必须放弃以完全理想人与完全信息假设的经济学作为指导,而应该只是一种事前的数学规划,但是,落实到应用上面政府首先应该通过建立国情信息调查部门进行社会统计与估计和对比等等,不要随便去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自组织调整,一旦有了相对十足的把握确定了情况的统计与估计才能够去引导市场经济活动按照价值规律的方向组织调整,走向正轨。

这种治国方法,本人认为也类似于个人的行为策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7 0:39:1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7 00:55:00

回应ruoyan在52楼的回帖:

根据价值的计算公式,当生产能力越大即产量越多时价值确实越低。不过就现实的市场来看,价格的传导和变动总要有个过程,即原价格有惯性的特征,这样当“产量越多”(单位时间的产量越多)时,这就等于低价高卖了。当然,这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属于非等价交换),生产者势必要降价。不过在降价过程中生产者并不亏,消费者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使得双方都得到了好处。这是很现实的,你难道不是希望东西越便宜越好吗?!

至于你提出的效用公式U=E(1-E/2S),我在楼上没看出是怎么推出来的。且不论这正确与否,这仅能解决效用的计算或衡量问题,但如何由此过渡到价值进而是价格的决定问题上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7 01:35:00

回应林汉扬在55楼的回帖:

你说的问题全有,问题都出在了储备方面。以大米为例:假设一个人一天消费1斤米,这一基本需求可认为是很长时间都不会变的。但在购买上可以看出有这么一个规律,假设大米价格很平稳,人们一般都会把一袋吃得差不多了再去购买下一袋。这样在一个购买期内,比如20天,其平均消费量和购买量都不变即都是一天1斤米。不过要是有什么意外的原因导致大米开始涨价了,人们就会提前购买下一袋,这样虽然一天的消费量没变但一天的平均购买量将增加,这就相当于一天的消费量在这段时期内增加了,结果会使大米的价格进一步上涨。由于价格还在上涨,显然越提前购买就越合算,人们也就越愿意增加储备,这就导致了经济上升的周期。又由于各种物品都有个保质期的问题或是储备成本的问题,储备是不能无限增加的。当储备增加到一定量时,为了消化已有的储备,人们必然要反向延长购买间隔,这就相当于一天的消费量又减少了,结果价格就开始下降。随着价格的下降,过多的储备就越发显得不合算,人们也就越不愿意增加储备,这就导致了经济下降的周期。实际上经济周期就是这么形成的,当然与之有关的各种经济变量也做着周期性的变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7 09:52:00

被消费物品A的保质期其实就是被消费物品的自然属性所限制的使用时间。我以前总结过几个公式下面是其中一个:

(主体B对物品A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需求率)×物品A的保质期)/(主体B对物品A单位时间的生产率×在保质期内物品A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B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1(1代表均衡)。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6645-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7 09:58:00

当(主体B对物品A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需求率)×物品A的保质期)/(主体B对物品A单位时间的生产率×在保质期内物品A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B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1(1代表均衡)时价格=价值;

当(主体B对物品A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需求率)×物品A的保质期)/(主体B对物品A单位时间的生产率×在保质期内物品A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B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1(1代表均衡)时需求<供给,价格<价值(均衡价格);

当(主体B对物品A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需求率)×物品A的保质期)/(主体B对物品A单位时间的生产率×在保质期内物品A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B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1(1代表均衡)时需求>供给,价格>价值(均衡价格);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51937-1-1.html&star=6#10687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