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刚刚出版的《投资理财——实用简明教程》
6.5.11 股票的派现问题
上述【注3.3】、【注3.6】与【注3.7】等已经阐明:一只股票有没有投资价值,关键在于它的市盈率与利润增长率,而根本不在于它派不派现!而且,对于再投资收益率较高的上市公司来说,“不派现”才是好事。配股、增发、债转股等“倒派现”(不是公司给股东派现,而是倒过来,股东给公司派现),更是大好事!这说明公司有再投资而取得高收益率的能力,所以这样的股票更值得投资。
1926~2000年,美国公司利润中以现金形式分给股东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过去75年,平均派息率为57%,而2000年,这一比率已降为32%。股息收益率更是持续下降,从1926年的5.15%降到2000年的1.1%。1960年代有70%左右的公司派息,但近年却下降到20%左右。
【例6.1】        微软公司198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直到2003年都是一毛不拔,只顾向股民要钱,却“从不回馈”投资者一分钱现金。而其股价,从1986年上市时低于10美分到2000年接近50美元,上涨将近500倍。
2003年起,微软开始向股东派息和回购股票,并且一出手就是惊人的750亿美元。但从第一次分红开始,2003年以后的5年中,其股价却弱于指数。
【例6.2】        代码为600519的贵州茅台,2009年3月25日公布了分红预案:每10股派11.56元(含税,分红率近29%,2006与2007年的分红率分别为43%与28%),刷新了现金分红纪录。但是,该股票继上日收大阴线以后,当日更大幅跳空低开2%以上,收了一根放大量的长阴线,下跌4%,而且下一日继续下跌。不过,该股票跳水的最主要原因是第4季度由于销售量大减,其利润大大低于预期,下滑比较厉害。
【例6.3】        代码为000792的盐湖钾肥,2006~2008年的分红率依次为82.88%、91.52%与94.07%,其2008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高达47.49%,而市盈率仅为33倍。2008年的分配预案公布以后,该股高开低走。不过,该公司将吸收合并代码为000578的ST盐湖。
一般说来,只有当公司再投资的利润率低于市场利润率时,企业才应该分现金红利。所以,分配现金红利越多的公司,越不是什么好公司。
而内地连续两任证监会主席都表示:只有分配现金红利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2000年11月初,证监会规定:只有分配现金红利的公司,才能够再融资。刹那间,2001年度分红派现比例大大超过往年,每股分配几分钱的公司铺天盖地而来,并且,竟然还会随之招引来舆论界的一片叫好声,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2002年选择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更多。不少微利公司出于再融资的需要而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公布分红预案,有的甚至刚刚凭借免息减债、置换资产、政策优惠而勉强扭亏为盈,也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分红预案。这从表面上看像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意识增强了,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为了取得再融资的资格。大股东在配股融资时往往放弃认配权,而分红捞现和占用募集资金的手却伸得比谁都长。
更有趣的是,2006年6月“2005年度最具价值上市公司发布仪式”上,竟然公布了G唐钢、G首钢、G神火、G铸管、G济钢获得最佳投资回报奖。可笑之极。
2007年8月的第二届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指出,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一个制度设计缺陷,就是上市公司的分红水平很低,这使得市场不值得长期投资,具有很大的短期投机价值。为此他建议,应把上市公司的分红作为一种制度性规定。他认为:如果不分红,股票就没有投资价值。
只有把利润分光吃光的公司才是好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就在于分红?这些人的眼光为什么如此短视?
2008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拟将上市公司再融资须符合“最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20%”提高到30%。再融资是因为有好的投资项目,那末为什么还要现金分红呢?
【例6.4】        鞍钢股份(000898)2006年年报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58元(含税),共计34.41亿元(红利税已从20%,降低为10%)。同时,公司还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配2~3股。总股本近60亿股,将要配12~18亿股,如果配股价在15元以上,将募集资金180~270亿元(H股持有者将大大得益)。也即在派发34亿元现金红利的同时,又募集资金200亿元左右。若不派发34亿元现金红利,则就可以少募集34亿元,从而少支付3亿多元红利税!他们为什么不多为广大A股股民着想一些?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派现一般只是每股付出几分钱,而再融资,则是每股能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每股“骗得”几元甚至几十元钱,公司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投资者来说,派现只是每股拿到了几分钱,不仅这还要交10%的红利税,而且紧接着每股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付出配股或增发新股钱,除了要分一点给承销商外,能给投资者带来多少好处呢?
因此,派现问题根本不应该管!证监会抓派现问题,完全是画蛇添足!真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乱管。
因此,从对投资者负责的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抓约束机制,使上市公司真正地业绩成长。否则,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不断地在滑坡,那么投资者赚钱的事,不是太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