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进出口的快速下降仍然深刻影响着实体
经济中的存货投资,并抵消了固定资产投资所造成的经济拉动力。未来,中国仍有可能出现通缩。
在《财经》研究部5月4日推出的第三十六期《财经·宏观周报》中,《财经》经济学家陆磊就对外贸易持续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剖析,他认为,进出口是观察中国经济能否真正走出萧条并摆脱通货紧缩困扰的关键性先行指标。在缺乏真正的内需亮点、仅依赖政府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的背景下,通货紧缩阴影仍然笼罩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前途。
2009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6.1%,其中,外需向下拉动0.2个百分点。陆磊认为,如果仅从一季度进出口对GDP的贡献来看,可能低估了外需低迷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由于进出口对存货投资和企业要素投入产生的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
他指出,进出口既是对预期的现实反应,也是预期形成的重要因素。2008年11月是进出口增幅由正转负的拐点,存货投资下降也因而在此阶段发生。而存货投资下降的直接表现是工业增加值下降,并因此抵消大力度固定资产投资所造成的经济正向拉动力。
进出口和相应的存货投资下降还将影响实体经济对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和产出能力,于是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幅度保持回落态势,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价格走低,最终将导致通货紧缩。
另外,基于对经济景气的悲观判断,短期游资将出现较高的流出概率。陆磊认为,已经十分脆弱的进出口和持续下降的外商直接投资将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大幅度降低,国际短期游资汇率套利动力亦相应随之下降。他指出,如果外汇储备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则中央银行外币占款很可能下降,中国能否保持持续的流动性过剩将变得更加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