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2850 6
2009-05-06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发展极为不平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大致浏览一下世界银行发布的近些年的《世界发展指标》,无一不将世界发展不均衡列为重要话题,如《2009年世界发展指标》在开篇中便提到,“如果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个出生在远离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乡村中的小孩的预期寿命还不到出生在纽约的小孩的一半,且在他们短暂生命中,纽约人每挣2美元时,他们仅能获取1美分;一个纽约人一生的收入大概会有450万美元,而生活在农村的赞比亚人的一生收入还不到1万美元。”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在二战后,亚、非、拉美众多多家纷纷独立,走上发展经济的道路,探索各自的富国、强国之路,而在经济学理论中,趋同、赶超等词语频频出现,关于这类的经济分析也曾出不穷,经济学家似乎在不断地去运用各种方法证明,经济发展趋同是存在的,穷国早晚会赶上富国,然而事实是一些穷国仍然那么穷,且与富国的差距越拉越大。而本书《国富国穷》通过对历史的观察,跳出经济学理论的框架,将地理、文化、制度、体制等诸多要素引入到分析的框架中,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解释了富国为什么会富,穷国为什么会穷,为什么一些穷国赶上了富国,为什么一些穷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拉越大,以及为什么一些领先的国家会被赶超……

一、地理

本书开篇第1章便提到了地理,作者提出“富国位于温带,特别是北半球温带,穷国则位于热带和亚热带”,进而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尤其是在第2章阐述了地理环境对欧洲和中国的影响。指出欧洲适宜农业的自然条件及阔叶森林的存在是欧洲农业丰富,但总体发展相对晚的原因,而中国地少人稀导致的劳动密集型耕作方式和水利集中型能源模式对中国后来的制度、体制及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另外,本书后面章节提到的俄国地少人稀的条件对其农业管理体制的影响,非洲贫瘠的土地对其农业发展的抑制(即便有了英国“善意”的帮助),以上这些均体现了地理条件对一个地区经济、制度、体制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国,地理条件的影响也是如此。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不无地理方面的影响,如东部地区紧邻沿海,在与外界联系的区位条件上较西部有较大优势,故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上更为有利;而在内陆,如西南地区,地形上多为高原、高山,交通极为不便,直线距离为300多公里的两地,需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这样便很难获取外界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这区域部分农牧民至今仍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而高原地区供氧不足,使此区域人们的工作能力无法与平原地区相提并论,这又进一步抑制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地理对于解释地区发展上是绝不能不予以考虑的。

二、文化

在本书中文化对于一国的发展的影响被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最后一章,作者写道“如果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学到什么东西,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完全不一样。”“历史告诉我们,最有效的治贫法只能来自自身。……可是,归根结底;真正有效的办法只能是自强。”不光是在结尾,文化在全书中贯穿始终,作者认为,富国的崛起和衰落,穷国的追赶和不断落后,均有文化的因素,甚至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荷兰人具有的强烈竞争意识,踏实的企业家精神,北欧人具有的顽强、鲁钝、勤奋的性格,英格兰人具有的新教精神,乃至整个欧洲获得的越来越大的进行学识探求的自主权,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兴盛,使这些欧洲国家在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先后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然而这些国家却在领先后又由于企业家精神的丧失,宗教垄断导致的迷信、无知,贪婪,超理性等文化上的变化被具有个人主义和凡事争个是非曲直的精神,乐观、开放的美国人,勤劳、肯干,更具团结协作精神的日本人和德国人超越,后者取代前者称为世界的强国。而过去天朝帝国中国的停止与倒退,印度、南美洲、伊斯兰地区发展的缓慢等一些现象,作者也将其原因归结为文化。可以说,文化对于一国影响的描述,在本书中无处不在。

反观我们,从时间上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最近和一同学聊天,他工作不到一年,月工资5000多元,他说:“你看我的工资比我父母在工厂干了二、三十年的工还要高,但总觉得工作没有意思,没有成就感,想合同结束后出来做生意。”而他的父母也只是普通职工,工作内容也应该没有太多的成就感吧。由此可以看出两代人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另外,近些年来,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娱乐文化等相继出现,这些文化上的变化都会对我国得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从地域上来看,在我去的西南地区的一个小镇上,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人们在市场上买东西时并不讨价还价,也不会去检查卖家给的份量是否足,各个阶层的人都是如此,选好、称完直接交钱;而在另一些即便是同等经济状况的地区可能并不是这样。在民族方面,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如工作习惯、饮食、衣着等,这些都会对地区的发展产生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国家近些年大力实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教育方面,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到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课程的设置,也是不无道理的。

三、制度

关于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这样的论述,他们假定,在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和制度变迁之间有一个很长的滞后期,这就造成社会制度变化的不连续和突变。在他们的观点中,技术知识和有形资本是逐步积累的,并带来了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而与其相对应的制度不是立即调整的。因为制度变迁将会遭到独占财产所有权的显赫阶级的强烈抵制,其结果是,虽然制度最初是为了最好地开发社会生产潜力设计的,但当它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而与变化中的物质生产条件不相一致时,往往倾向于存在下去。换言之,曾经是经济发展的载体的制度会在新的技术体制下变成阻碍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在本书的描述中,很多国家都因制度而被“桎梏”。如苏联,在其建国初期他们所处的环境下,这种体制对于他们可能是很有帮助甚至是必要,然而待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制度的不变就会使其发展停滞乃至是有害的,就正如书中所描述的:苏联的这种指令经济使其有能力建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也使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给他们带来无限的伤害。书中描述的英国、印度、埃及、古代中国等都遇到类似制度上的“桎梏”。反观我们自己,近30年,我们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针对这些变化的制度改进却相对缓慢,由此引发了许多的矛盾和冲突,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未来能否打破这个“桎梏”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其他一些因素

当然,本书在主要讨论了地理、文化、制度这些因素的影响外也不忽略经济体内的一些因素,如关于知识,书中写道:“国家的进步和财富的增长,首先是体制和文化,其次是钱,但从头看起而且越看越明显的是决定性因素知识”;关于经济全球化,“没有任何一国的经济先进到能免受渗透的程度,没有任何一道高墙高到能挡住外资”。另外,出口份额,贸易保护、分工、劳动生产率、技术等也是书中提到的对一国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

然而以上这些因素不论其对国家的影响是大是小,都不会孤立存在的。如印度,是因为制度长期以来无法推动技术进步,导致其文化价值观中没有机器,从而出现了劳工把手推车定在头上的现象;而欧洲中世纪的文化是欧洲私有产权制度出现的重要原因。在古老的中国,地理上的水利集中型能源是中国专制制度的源泉,而苏联的指令经济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改变。从中可以看到,文化可以影响制度,制度会影响文化;地理对制度有作用,制度也改变了地理,同时其他因素也逃不掉相互的影响,没有一个是孤立的存在的。而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影响的结果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对于我们自阿解释问题以及提出对策的同时,并不应仅仅考虑几个经济变量,而应跳出经济学的象牙塔,从一个大的视角,更加全面地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真实的答案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戴维·S·兰德斯. 国富国穷.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

2.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8 22:04:0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5-6 10:25:00

楼主看得好仔细 总结得也很全面

我看这本书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 当时是因为教经济史的老师推荐才看的 这本书材料翔实 文笔生动 作为bed reading很不错

初读此书 觉得作者高屋建瓴 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一个世界近代工业现代化大战的进程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的平台 而且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闪光的

但是今天想来 这本书所提供给我们的应该还是一个参考的蓝本 一个史料的仓库 而不是一个观点 其实 国家的兴衰荣辱本身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这个观点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地理决定论也好 制度决定论也罢 只是强调某一个因素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于一个特定的国家或者地区的重要影响罢了

对于经济学者而言 罗列出一堆互相关联的影响因素对于人类的认知是没有太大的贡献的 经济学家的贡献应该在提出新的影响因素 发现新的认识问题的角度 引导新的思考方向

我想 无论是David Landes 还是Acemoglu 他们的贡献就在于此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6 10:40:00
对我有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8 22:27:00

       可是我认为,现在很多经济学研究用计量的方法,将经济影响因素纳入进去,求出解释变量的影响,然而就如本书分析的很多经济变量是由文化和制度影响和决定的,而这些分析没有将这些纳入进去,就很难对解释变量的变化进行很好的解释,那么就更没有很好的政策建议了。

      不知你的看法如何,希望得到你的回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7:19:02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看 楼主看书很有深度  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7 15:34:45
这个课题的确很有意义啊。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成果来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